蔣啟斌+蔣士宋


摘 要:為探索水稻水氣平衡栽培法的增產效果,2016年在廣西全州縣開展了水稻水氣平衡栽培與傳統栽培及常規栽培對比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水稻水氣平衡栽培法與傳統、常規栽培相比,平均每667m2分別增產24.4%、13.8%,增產效果明顯。
關鍵詞:水稻水氣平衡栽培法;傳統栽培;常規栽培;產量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42
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適宜的水分,水量過多或水量不足將會影響到水稻的正常生長以及最終的產量,不同時期對水稻的用水量要求不同,為探索水稻水氣平衡栽培法的增產效果,2016年在廣西全州開展了水稻水氣平衡栽培與傳統栽培及常規栽培對比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栽培相比,水氣平衡栽培水稻每穗總粒數與實粒數分別提高4.19%、11.0%,結實率提高了8.2%,產量提高了24.4%,產量結構較好,增產效果明顯。與常規栽培相比,水氣平衡栽培水稻每穗總粒數與實粒數分別提高1.4%、4.52%,結實率提高了3.2%,產量提高了13.86%,產量結構較好,增產效果明顯。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全州縣龍水鎮橋度村進行,稻田為沙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淦鑫206。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試驗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面積為48m2(4m×12m),隨機區組排列。處理A:傳統深水漫灌栽培法。全生育期進行深水(5cm以上)灌溉,不曬田。處理B:常規水分管理栽培法。即生產上常用的“淺水立苗分蘗,適時露曬控苗,水層孕穗抽穗,干濕灌漿黃熟”的管水方法。處理C:水氣平衡栽培法。水稻移栽后全生育期溝水不上面,田面不留水層,分蘗期、幼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溝灌補水保持廂面濕潤即可,水不上面。抽穗灌漿期:保持溝中有水,水不上面,廂面濕潤。黃熟期:自然落干溝中水,但要避免田面過早干裂。
各小區設埂分隔,田埂寬30cm,高20cm,用塑料薄膜包好,薄膜入田面下20cm;排水溝寬50cm、深30cm。每小區移栽1200蔸,即每667m2拋栽2萬蔸。統一施基肥,每667m2施:18%過磷酸鈣18kg、17%碳銨35kg;移栽后7d追肥1次,666.7m2追硫酸鉀施復合肥(15-15-15)15kg、尿素5kg、氯化鉀7.5kg。根據苗情、病蟲發生情況實施田間管理,包括除草、病蟲害防治等,保持各處理肥、病蟲害等田間管理水平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從表1看出,田間有水層的小區禾苗回青較快,分蘗較早,植株長得相對較快,各處理對全生育期影響不大。處理A:傳統深水漫灌栽培法,由于后期受深水浸灌影響,生育期延長2d。處理C:水氣平衡栽培法。前期淺水管理,有利于立苗和分蘗;后期干干濕濕管理,有利于通氣、養根、保三葉、促灌漿,生育期提前2d。
2.2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從表2看出,本試驗處理C(即水氣平衡栽培法)有效穗、結實率、產量為最高,平均667m2產達565.6kg,其次為處理B(即常規水分管理栽培法),平均667m2產487.2kg,處理A(即傳統深水漫灌栽培法)有效穗、結實率、產量為最低,平均667m2產427.5kg。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本試驗可以看出:水稻栽培的水分管理,還是以水氣平衡栽培法管理水分為最好。既有利于水稻生長,又有利于節水,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前期淺水管理,有利于立苗和分蘗,表土暴露在空氣的時間較長,有利于雜草生長,需注意防除稻田雜草。夠苗后露曬田,有利于控苗,促進根系生長發達,后期干干濕濕管理,有利于通氣、養根、保三葉、促灌漿,提高粒重,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從而提高產量。又因稻田有溝,可考慮同時放養禾花魚,增產又增收。
傳統深水漫灌栽培法。后期稻飛虱、紋枯病發生嚴重,要進行有效化學防除;水稻全生育期傳統深水漫灌栽培,既浪費水資源,又影響水稻產量。
常規水分管理栽培法。受到水資源條件限制,需水源排、灌方便。前期淺水管理,表土暴露在空氣的時間較長,有利于雜草生長,需注意化學防除稻田雜草。
不同時期缺水都會影響水稻的產量,所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要注意及時的為缺水的稻田進行補充水分,在進行灌溉的時候也不要加過量的水分而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在進行灌溉之前使用土壤水分溫度測定儀來進行了解土壤水分的變化在進行正確的灌溉。從而優化水稻生長環境,促進水稻根系生長進而提高水稻產量。水稻水氣平衡栽培法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