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王朋成 嚴從生 王明霞 張其安
摘要:該文通過總結分析安徽省西甜瓜產業發展概況及特點,指出了目前安徽省西甜瓜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今后安徽黃瓜產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西甜瓜;產業現狀;發展思路;安徽省
安徽省是全國發展較早的西甜瓜育種與種子繁育基地。近年來西甜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新品種新技術支撐產業快速發展,栽培面積不斷增長,大棚種植規模發展較快,主產區因氣候、土壤、設施、銷售渠道等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栽培模式。本文通過對安徽省西甜瓜產業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產業發展對策。
1.產業發展現狀
1.1面積產量 2015年全省西甜瓜種植總面積15.79萬hm2,占全省瓜菜種植業比重15.0%,同比增長3.0%。其中西瓜12.99萬hm2,甜瓜2.80萬hm2,同比增長分別為2.3%和6.3%;西甜瓜總產量775.30萬t,同比增加4.7%。其中西瓜總產量669.9萬t,甜瓜總產量105.4萬t,分別同比增加3.4%和13.6%。設施西瓜總面積10.67萬hm:。其中大棚西瓜面積4.03萬hm2,占總西瓜生產面積31.0%;中小棚西瓜6.65萬hm2,占總西瓜生產面積51.1%;設施西瓜平均1hm2產量52.50t,總產量560.18萬t。露地西瓜總面積2.32萬hm2,占總西瓜生產面積17.9%,平均1hm:產量47.25t,產量109.62萬t;設施甜瓜總面積2.61萬hm2,占總甜瓜生產面積93.3%,平均1hmz產量37.80t,總產量98.66萬t;露地甜瓜栽培面積0.19萬hm2、占總甜瓜生產面積6.6%,平均1hm2產量35.25t,產量6.70萬t。
1.2區域分布、主栽方式及品種結構 安徽省西甜瓜主要栽培方式有大棚栽培、中小棚栽培、地膜覆蓋露地栽培;定植時間從2月中旬至6月下旬,上市供應時間從4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大棚早熟栽培2月中旬至3月上旬定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瓜開始成熟上市;中小棚栽培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5月下旬開始成熟上市;地膜覆蓋露地栽培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定植,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成熟上市。大棚早熟西瓜主要分布廬陽區、肥西縣、和縣、阜南縣、歙縣、壽縣等地,中小拱棚早中熟西瓜主產區主要分布在碭山縣、蛹橋區、阜南縣、臨泉縣、長豐縣等地。設施西瓜栽培主要品種有京欣類型(京欣2號、3號、6號)、華欣系列、8424類型(各種品牌的8424、新早佳8424)、金綠紅玲、春寶、鄭蜜5號、鄭抗無籽、皖蜜無籽2號等,以及小果型西瓜京闌、京穎、秀麗、麗蘭、京玲一3無籽、小蘭等。露地西瓜主要分布在臨泉縣、濉溪縣、固鎮縣、天長縣、肥東縣等地。栽培的主要品種有華欣系列、金綠8號、西農8號、鄭蜜5號、鄭抗無籽、皖蜜無籽2號等。大棚早熟甜瓜主要分布在和縣、阜南縣、碭山縣、蕭縣、淮南市、長豐縣等地,小拱棚或地膜早中熟甜瓜主要分布在碭山縣、蕭縣、淮南市、長豐縣等地。栽培的主要品種有小麥酥、羊角酥、久青蜜等薄皮甜瓜;中甜系列、東方蜜1號、早甜6號、眾天221等中間型甜瓜;玉菇、早甜、早甜5號等厚皮甜瓜。
1.3成本效益 2015年全省設施西瓜平均產值9.64萬元/hm2,總成本6.11萬元/hm2,純收益3.53萬元/hm2,投入產出比1:1.58;露地西瓜平均產值4.82萬元/hm2,總成本1.89萬元/hm2,純收益2.93萬元/hm2,投入產出比1:2.55;設施甜瓜平均產值12.93萬元/hm2,總成本6.67萬元/hm2,純收益6.26萬元/hm2,投入產出:1:1.94。
2.近年來產業發展特點
2.1新品種新技術支撐西甜瓜產業快速發展 全省西甜瓜種子研發已經走上了育繁推一體化的路子,形成了“豐樂”、“天禾”、“愛地”、“安生”、“江藝”和“收樂”等品牌。依托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發揮合肥綜合試驗站平臺及省蔬菜技術產業體系研發推網絡優勢,在碭山、肥西、阜南等西甜瓜主產區多次組織開展現場觀摩交流會,集成示范“十大技術、八大模式”;“十二五”期間,有37個品種、14項技術入選安徽省菜籃子工程“三新技術庫”,其中“京欣2號、金綠紅玲、8424”和“大棚西瓜吊蔓密植、簡約化耕作、肥水一體化、西甜瓜健康種苗集約化生產”等已經成為產區主栽品種和技術,對提高瓜農種植技術、改善西瓜品質、增加種植效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開展的“中小型西瓜系列專用型品種選育與應用”項目于2014年通過中國農學會評價,研究成果在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等10多個省較大面積推廣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2總面積不斷增長、大棚種植規模發展較快 隨國家對農業生產支持力度加大,大棚設施建設面積增加,西甜瓜生產相對茄果類、瓜類等蔬菜生產周期短(田間生長期60-70d),勞動用工相對較少、比較效益高,是農戶、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園區安排生產的首選種類;另一方面,大棚早熟西甜瓜于“五一”左右上市,此時氣溫逐漸升高,人們消費新鮮瓜果量增加,而市場其他新鮮水果較少,早熟西甜瓜新鮮、脆甜,備受人們喜愛,市場需求量大、售價高、效益好。據統計,2015年西甜瓜種植總面積比2013年增長6.6%,大棚西甜瓜種植總面積較2013年增長16.2%。
2.3區域特色化、規模化分布明顯 全省西甜瓜面積在6 666.67hm2以上的縣有10多個,其中臨泉縣西瓜面積超過了2萬hm2,碭山縣面積超過1.33萬hm2,蕭縣面積1.33萬hm2。主產區因氣候、土壤、設施、銷售區域等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栽培模式。如蛹橋區、靈璧、泗縣等地日光溫室和大棚多層(4~5)覆蓋極早熟栽培基地,碭山、阜南等地大中棚早熟栽培基地,和縣、長豐等地中小棚栽培基地,蕪湖縣吊蔓栽培基地,滁州和蛹橋區無籽西瓜基地,亳州和濉溪縣麥瓜套種和麥茬西瓜基地,合肥三十崗小果型和優質西瓜基地,蕭縣棉瓜和洋蔥西瓜套種基地等。
2.4嫁接技術應用廣泛。嫁接育苗工廠發展迅速 全省嫁接栽培體現出主產區廣泛應用和分散種植區快速普及的特點。據統計,2015年全省嫁接栽培占生產面積70%以上,碭山縣、長豐縣、和縣、阜南縣、臨泉縣、濉溪縣、固鎮縣、天長縣、肥東縣等西瓜甜瓜主產區嫁接苗使用率達95%以上;全省育苗設施總面積達50多萬m2,其中PC板、玻璃溫室15萬m2,高效節能日光溫室20萬m2;全省專業從事集約化嫁接育苗的企業或合作社有200多戶、育苗基質生產廠4家,年產嫁接苗3億多株、約占全省嫁接苗數量40%,育苗基質200多萬袋。宿州市、淮南市兩地區集約化嫁接場90多戶,約占全省育苗場數量30%;70%左右嫁接苗供應本產區,30%左右供應外地,逐步形成宿州種苗研究所、淮南益農瓜菜專業合作社等年產銷1 000萬株以上的大型嫁接育苗企業。
2.5主產區合作社、農業園區、經紀人是產銷服務主體隨西甜瓜規模化生產的發展,主產區產銷分工逐步細化,由此形成了一批合作社、農民經紀人。他們從肥料及種苗供應、產品銷售形成“訂單模式”,不僅與苗場、省內外果品批發市場聯系緊密,而且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變化趨勢與銷售動態。“苗場+合作社+農戶”、“苗場+經紀人+農戶”是嫁接苗產銷的主要方式,約占主產區用苗總量60%以上。“農戶+經紀人+超市”、“農戶+經紀人+物聯網+批發市場”是產銷的主要方式,約占主產西甜瓜區總量70%左右。碭山縣擁有瓜果經紀人約7 000人,經紀人與全國10多個大中城市的150多個超市簽訂了“農超對接”協議,每年不但全縣1.33萬hm2西甜瓜暢銷,還包銷了周邊縣市的西甜瓜,既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流通的矛盾,又避免了生產上大起大落,從而促進了當地西甜瓜生產的穩健發展。
3.存在問題
3.1生產成本持續增高、效益下滑 西甜瓜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外出打工收入的不斷提高,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造成生產用工越來越難,不得不用提高工資的辦法來留住工人。據了解,合肥、蕪湖等地生產用工日工資突破100元,淮北、宿州等地用工也達到80元/d。生產用工主要是“留守”婦女和孤寡老人。2015年,用工費用已經占到生產總成本50%以上,設施西瓜、甜瓜純收益分別同比降低18.7%和11.5%。
3.2種植結構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 西甜瓜每公頃產量小幅增加,市場價格波動決定種植收入高低,從而帶動種植結構波動。2015年西瓜1 hm2 49.88t,同比增長0.4%,甜瓜1hm2 36.53t,同比增加3.6%。2014年西瓜銷售價格6-7月同比下降50%以上,8-9月份持續陰雨銷售價格同比下降60%以上,導致2015年大棚西瓜面積同比減少19.9%;2015年因西甜瓜集中上市滯銷,年全省西甜瓜平均價格1.01元/500g(4-9月亳州及合肥批發市場平均價格),同比降幅約15.1%,導致2016年中小棚西瓜面積減少30%左右;因糧食價格下調,麥套、麥茬等中晚熟西瓜比較效益上升,2015年露地中晚熟西瓜面積同比增加10%以上。而甜瓜市場銷售價格比較平穩,帶動大中棚甜瓜面積持續增加,2014同比增加13.0%、2015年同比增加7.4%。
3.3新興西瓜基地生產技術缺乏、組織化程度低 隨土地流轉、“園區”建設發展,形成了一批新興西甜瓜基地;但從業主體多是從工商、地產、服務等行業轉化而來,或是返鄉創業青年,他們雖有較高的積極性,但無涉農經驗,在標準化生產組織、經營模式和組織管理、銷售網絡和品牌建設等諸多方面存在不足,致使生產盲目性、隨意性大,產量低、質量不高,人為生產管理事故頻發、抗風險能力差,比較效益低,嚴重影響了新興西甜瓜基地健康發展。
3.4“種傳性”等病害及嫁接“障礙”依然嚴重 黃瓜綠斑駁病毒、細菌性果腐病、白粉病依然是西甜瓜生產的主要病害,近年來年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糾紛不斷。2014年潁上14hm2葫蘆砧木嫁接8424品種生產絕收;和縣12hm2南瓜砧木因“嫁接障礙”形成空株、畸形瓜,減產減收約60%以上。
3.5設施落后,抗災能力弱、整體效益不高 本省大棚西甜瓜生產雖發展較快,但比重相對較小。大部分為簡易拱型塑料棚,增溫、保溫、抗寒能力差,致使西甜瓜整體育苗晚、移栽晚、上市晚、價格低、效益差。
3.6名牌戰略有待強化 除園區企業、合作社等創建的品牌,專業鎮、街、村等創建的區域品牌較少,名牌西甜瓜產品更少,產品的知名度不高,原產地保護處于空白,與外省縣市相比有較大差距。如東臺“佳蜜”西瓜不僅獲得綠色商品使用證書,還獲得國家商標局頒發的商標注冊證。東臺西瓜獲得國家名牌農產品稱號,產品遠銷至上海、南京、福州、廈門、長沙、成都、南昌等大中城市,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
4.發展對策
4.1加強新品種和技術集成示范。提高品質和產能 根據大棚、中小棚、露地等不同生產條件和市場消費需求,在篩選優質、抗逆、抗病、豐產品種的同時,加強嫁接配套砧木品種的研發,示范推廣專用“砧穗組合”,避免因生理和環境條件引發的“嫁接障礙”,降低生產風險、提高品質、增加效益。
4.1.1立足高品質和高產能,集成應用新技術,包括優質化與輕簡化農藝管理技術、簡約化耕作技術、生物菌肥施用技術、肥水一體化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節本環保的土壤處理技術等;
4.1.2以園區基地帶動全省西甜瓜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在西甜瓜產區以標準園、種植合作社基地為依托,創建西甜瓜生產標準園,立足西甜瓜生產的主要環節,對生產資料采購、種苗繁育、病蟲害防治、產品采后處理、品牌化銷售、食品安全標準,進行統一管理,制定監督措施,進行監督管理,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西甜瓜標準化生產。
4.2規范、規模化生產優質種苗
4.2.1集約化育苗建設規劃 在皖北、江淮、沿江和江南建立4個瓜菜集約化育苗示范區,重點建設大型現代化育苗場,帶動中、小育苗場發展。
4.2.2推廣育苗技術 加強節能、抗災害育苗設施引進、改造和創新研究,提高育苗設施性能,優化育苗條件;完善種子處理、播種、催芽、嫁接、愈合、包裝運輸、倉儲等配套設施,提高育苗標準化和高效生產能力;選用專用育苗基質和嫁接砧木、應用藥劑浸種和干熱殺菌、穴盤集約化接穗和砧木育苗、改良插接和雙斷根嫁接方法、肥水一體化管理等技術,實現育苗標準化管理;從而為西甜瓜生產穩定、批量提供優質種苗。
4.3發展“延秋后”和特色西瓜
4.3.1本省秋季西瓜多在9月結束,10月以后大部分從浙江、海南等外地調入,其糖分、品質和新鮮度低于本土西瓜,直接影響了消費市場。西瓜7月價格最低,8月開始回升,9月以后上漲較快,10-11月西瓜均價2.5-3.5元/kg。選擇抗病、耐高溫、早熟品種,利用“GP-C9532型”復式日光溫棚和大棚多層覆蓋等設施,發展秋延后、秋季長季節栽培,拉長本土西瓜秋季供應時間,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
4.3.2小果型禮品西瓜、黃皮西瓜、黃肉西瓜、模具西瓜、印字西瓜、觀賞用的指形西瓜等構成了特色化西瓜。結合休閑觀光旅游業和餐飲業,發展特色西瓜,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且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集成大棚早熟、避雨、吊蔓、無土和秋延后等栽培技術,發展多種栽培模式,延長采摘期,展現西瓜現代技術,從而提高西瓜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
4.4加強新興基地的技術普及,提高組織化程度,實施名牌發展戰略
4.4.1實施名牌戰略 在新興基地建立規范化栽培示范點,示范西甜瓜標準化栽培技術及西甜瓜標準化生產基地管理,包括如何通過技術實施全面提高栽培技術水平、產品商品性狀以及技術附加值,進行標準化管理以提高西甜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商品化水平。
4.4.2舉辦技術培訓及現場觀摩會,擴大示范推廣 組織新興基地瓜農到先進地區觀摩學習,邀請先進地區的種植能手、生產管理者傳經送寶,加快技術的普及推廣。
4.4.3拓寬銷售渠道 發展網絡銷售,充分利用電商平臺、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社企對接和農市對接等。
4.4.4發揮各種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 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交易效率,以銷促產,提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