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勝梅


摘要:為探討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陽光玫瑰”葡萄膨大和果實品質的影響,設計了不同濃度赤霉素和氯吡脲對其果實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赤霉素濃度為50mg/L、氯吡脲濃度為2mg/L時,可以顯著提高“陽光玫瑰”葡萄的品質。
關鍵詞:植物生長調節劑;陽光玫瑰;葡萄;膨大;果實品質
西湖鎮位于重慶市江津區的東南部,屬于長江三峽生態環境保護區。西湖鎮全鎮海拔在185-1 032m,地勢以小丘陵為主,丘陵主要是由于深丘和盆湖退縮沖刷形成的,小丘陵坡度較為平緩,地勢開闊,且呈南高北低。屬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日照、雨量充足,氣候溫和,且土壤肥沃,適合多種作物生長。近年來,該鎮加強了果樹作物種植,盛產柑桔、葡萄等水果。江津西湖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硒元素,被稱為“富硒之鄉”,在西湖鎮盛產的多種水果中以葡萄含硒含量最高,每1kg葡萄中約含硒1.1mg,是普通葡萄的20倍以上。目前該鎮以“陽光玫瑰”和“崍山玫瑰香”兩個葡萄品種為主,其中又以陽光玫瑰葡萄種植量最大。
陽光玫瑰葡萄又名耀眼玫瑰,屬歐美雜交種,具有明顯的歐亞種特性,具有含糖量高、肉硬皮薄、果粒大等優點,已成為江津地區葡萄產業中的主推品種之一。陽光玫瑰葡萄的果穗呈圓錐形,并帶有副穗,平均穗重0.6~0.8kg;果粒多為橢圓形,果粒之間松散適中,粒重平均在6-8g,果皮呈黃綠色,完全成熟后呈金黃色,果粒大小、肉質均勻;果肉中可溶性固體物含量較高,最高可達27%。陽光玫瑰葡萄的結果枝一般帶花序1個,部分帶有2個花序,花序一般生長在結果枝的第3~4節,花芽分化較好,萌芽率和結果率較高。有研究顯示,二年生陽光玫瑰葡萄年均產量可達7 500kg/hm2。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西湖鎮生產的陽光玫瑰葡萄因含有較高的硒元素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這也對其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對高品質陽光玫瑰葡萄的需求,筆者通過實驗考察了不同濃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陽光玫瑰葡萄膨大和果肉品質的影響,為生產優質陽光玫瑰葡萄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供試材料 植物生長調節劑為:金奇(赤霉酸),購自四川省蘭月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有效成分含量為20%,劑型為可溶性粉劑,赤霉酸主要是由赤霉酸菌經發酵提純取得天然化合物,英文縮寫為GA3;定好(氯吡脲),購自四川省蘭月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有效成分含量為0.1%,劑型為可溶性液劑,英文縮寫為CPPU。供試葡萄品種為西湖鎮崍山生態鄉村公園種植的2年生陽光玫瑰葡萄。
1.2試驗園區情況 試驗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時間1 207h,年均氣溫18.2℃,年均降水量1 034mm。園區內土壤為沙壤土,陽光玫瑰葡萄行距為3m,株距為1.5m,采用高寬垂架,呈南北走向。對試驗陽光玫瑰葡萄采用相同的土肥、病蟲害等田間管理。
1.3試驗方法 本次研究以單株陽光玫瑰葡萄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進行分組,設計4個處理組,重復3次,并以清水為對照組,詳見表1。研究所選用的植株在結果枝直徑、長勢等方面一致,且每株陽光玫瑰葡萄留15穗,并去除果穗上的副穗,掐穗尖,每穗上保留14-16個小支穗,并做好相應的標記。在花前3d摘除結果枝的花心,在盛花期時進行無核處理,即將所有果穗浸沾一定濃度的赤霉素。果穗以上可留6片也摘心,果穗以下的副梢全部清除,在頂端留有1或2個副梢即可,每個副梢上留3個葉進行反復摘心,并在5月下旬進行套袋。
1.4數據測定 待果實成熟后,每株陽光玫瑰葡萄上選5穗果,分別測量穗重、粒重、橫徑、縱徑以及可溶性固體物的含量。每個穗果應從果穗上部、下部、中部分別剪取20粒果進行測量,并求平均值。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穗重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組A、B、c、D的穗重均大于CK組,表明各處理方法均能提高陽光玫瑰葡萄的穗重。不同處理組的穗重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組B、處理組C、處理組A以及處理組D,其中處理組B的穗重是對照組的1.5倍。由表2還可以看出,當氯吡脲含量相同時,陽光玫瑰葡萄穗重隨著赤霉素濃度的增大而增加;由處理組A和處理組B相比可知,當赤霉素濃度一定時,隨著氯吡脲濃度增加,陽光玫瑰葡萄穗重也增加。
2.2不同處理對果粒質量的影響 葡萄單粒重是評價葡萄膨大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次研究發現,各處理組的果粒大小各不相同,且均顯著重于對照組。由表2可知,各處理組間處理組B的粒重最大,其次為處理組A和處理組C,最后為處理組D,其中處理組B的粒重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組,而處理組A、B、C之間無顯著差異。
2.3不同處理方式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各處理組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對照組,其中處理組A與對照組物顯著差異,而處理組B、C、D均與對照組由顯著性差異,但它們之間無顯著差異,這表明處理組B、C、D的三種處理方法均可以提高陽光玫瑰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但提高效果一樣。
2.4不同處理對著色和果形指數的影響 由于陽光玫瑰葡萄的果實大部分為綠色,且本次研究的品種所結的果實也為綠色,處理組和對照組的果實均為綠色,表明不同處理方法對陽光玫瑰葡萄果實的著色無影響。由表2中各組果形的指數可知,處理組B和c的果形指數最大,其次為處理組A、處理組D,最后為對照組。各組果形指數的變化情況與各組穗重和粒重一直,可能是由于果粒受到粒重和藥劑的影響,在低端積累較多,最終出現果形指數變化。
3.討論與結論
(1)植物在生長、發育和繁殖等各個階段均受到植物激素的影響。植物激素是植物為滿足其自身生長需要而產生的一類有機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繁殖具有較大的影響,但是由于植物自身產量低,無法進行提取,因此不能廣泛的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但是隨著對植物激素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部分人工化合物具有植物激素相同的作用,將這些化合物成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對植物的生長繁殖起到調節作用。20世紀30年代,植物生長調節劑主要用于頂端優勢、扦插生根以及無籽果實等方面;20世紀40年代,隨著植物生長調節劑合成工藝的不斷優化,為其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逐漸開始用于促進植物結實、化學除草等方面;20世紀70年代,赤霉素、乙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被廣泛用于植物生根、誘導果實成熟等方面,目前各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已經廣泛用于各種植物的生長繁殖。我國自1949年引進植物生長調節劑用于防止番茄等作物落花、落果,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將赤霉素、乙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于果樹等作物上,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植物生長調節劑根據其作用的不同,分為植物生長促進劑、植物生長抑制劑以及植物生長延緩劑。植物生長促進劑是指促進植物細胞分離、分化和生長,以及促進植物進行營養生長和生殖器官發育的一種類植物生長素物質,主要為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等,其中生長素主要用于促進細胞伸長生長和促進植物插條生根。細胞分裂素主要用于促進細胞分裂和打破種子休眠等;赤霉素主要用于細胞分裂和細胞增大兩個方面。植物生長抑制劑主要為乙烯,其主要用于促進成熟、促脫落等。植物生長延緩劑主要用于縮短植物節間,便莖稈粗壯、葉片加厚、根系發達、側枝增多,提高植物的抗性等,主要包括化膽堿、烯效唑、多效唑、縮節胺以及矮壯素等。
(3)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葡萄種植上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插條生根。如生長素可以刺激插條基部切口處得細胞進行分裂分化,進而產生愈傷組織,并分化形成根原基,長出大量的不定根。二是促使有核葡萄無核化。目前常用赤霉素使有核葡萄無核化,但是赤霉素在使用過程中也會使葡萄的果梗硬化,同時出現大小粒現象、無核率低以及品質降低等缺點。如果赤霉素濃度過高可能出現僵果和畸形果,濃度過低則出現無核效果不理想等缺點,因此在使用赤霉素時應嚴格控制赤霉素濃度。三是提高坐果率。生理落果期間,內源激素含量降低,使養分向幼果運輸減少,進而使幼果因養分不足出現脫落,而噴施GA3提高內源激素含量,進而防止幼果脫落,提高坐果率。四是調節果實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表明,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葡萄果實著色、果實的成熟、果實品質以及果實產量均產生影響。由本次試驗結果顯示,赤霉素、氯吡脲可以顯著促進陽光玫瑰葡萄膨大,提高果實品質,其最佳使用濃度分別為50mg/L和2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