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孫立志
摘 要:2013年4月對江蘇省太湖6個點位進行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調查。太湖6個點位共獲得31種浮游植物,第一優(yōu)勢種為藍藻門的魚腥藻屬某種(Anabaena sp.)。研究表明太湖4月份浮游植物多樣性評價級別處于物種較豐富狀態(tài)。
關鍵詞:太湖;浮游植物;結構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5-0007-01
隨著經濟和人口的不斷發(fā)展,大量含有高濃度營養(yǎng)鹽的廢水排入到湖體中,湖泊綜合富營養(yǎng)化不斷加劇,暴發(fā)藍藻水華。因此有必要研究湖體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結構,為流域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
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于江蘇省南部,其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2.6m,湖泊面積約2338km2,是一個典型的淺水湖泊或積水洼地。在太湖無錫轄區(qū)布設6個采樣點,進行浮游植物樣品群落結構分析。
1.2 采樣與分析
2013年4月在太湖采集1次樣品,浮游植物樣品的采集參考《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1],并根據《淡水浮游生物圖譜》、《中國淡水志》和《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等進行分類鑒定,并計算出浮游植物細胞數量。
1.3 數據處理
用EXCEL進行浮游動物群落樣品密度、優(yōu)勢度和香農威爾多樣性指數計算。
其中優(yōu)勢度計算公式為:
Y=(ni/N)×fi
其中N表示各采樣點所有物種個體總數;ni表示第i種的個體總數;fi表示該物種在各采樣點出現的頻率。當Y>0.02時,該物種為群落中的優(yōu)勢種。
2 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構表明太湖共采集到四大門類浮游植物,共31種浮游植物(表1),其中藍藻門5種,綠藻門12種,硅藻門11種,隱藻門3種。浮游植物密度為175萬cell/L,優(yōu)勢種為魚腥藻屬某種、湖泊鞘絲藻、嚙蝕隱藻和微囊藻屬某種(Y>0.02)。
太湖2013年4月份浮游植物香農威爾多樣性指數均值為2.70,根據多樣性評價級別,太湖4月份浮游植物處于物種較豐富狀態(tài)(表2)。
從監(jiān)測結果看,太湖的浮游植物優(yōu)勢種以藍藻類群為主。另外,太湖大浦口采樣點浮游植物多樣性最低,這可能是大浦口位于太湖入湖口,大量的污染物和營養(yǎng)鹽通過大浦口流入太湖湖體,從而導致該區(qū)域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高,浮游植物大量繁殖[2]。因此控制過量污染物和營養(yǎng)鹽流入太湖是控制藍藻水華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國家環(huán)保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4版(增補版).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6.
[2]周笑白,張寧紅,張詠,牛志春,彭露露,劉雷,于紅霞.太湖藍藻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及治理方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3,22(12):193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