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權
摘要:該文基于連平縣主干道兩側森林景觀提升工程建設實踐,詳細闡述了森林景觀提升的技術措施,并對存在的技術及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為后續森林景觀提升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連平縣;主干道兩側;景觀提升
森林景觀提升是在科學保留原有的森林景觀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優化,在綠化的基礎上進行美化和生態化,其目的是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結構合理、效益顯著、功能完備的綠色生態廊道和景觀通道。連平縣是105國道人粵的第一縣,地處東江上游粵東北,近年來該地區先后有粵贛高速、大廣高速、湘粵高速和武深高速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但由于建設及其他原因,公路的兩側森林及生態環境受損,并且沿線可視范圍內的林地及森林大多數為針葉人工林和未成林,林分質量不高、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結構單調、景觀效果不佳、生態效益低,需要對其進行景觀改造提升。自2011年以來至今,連平縣持續開展了主干道森林景觀提升建設工程,森林景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1.現狀條件分析
連平縣位于粵北九連山脈腹地,北緯24°06′-24°36′,東經114°14′-114°56′。全縣境內東西的長度為72.4km,南北的寬度為55.6km。東面與和平縣交界,南部與東源縣、韶關的新豐縣接壤,西部與韶關的翁源縣時候鄰,北部和江西省的全南、龍南縣交界。距離廣州市210km、河源市107km、深圳市278km、贛州市263km。全縣的國土總面積為2 365km2。
近年來,連平縣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林分改造工程,如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工程、省級林分改造工程、防護林工程、有害生物防治林工程、主干道綠化工程等,使國道兩側的荒山荒地、跡地得到了有效治理,疏殘林林相得到了一定改善,森林質量得到了局部提升。但由于地方經濟欠發達,配套資金投入有限,投資標準不高,加之建設任務繁重、森林火災時有發生和缺乏撫育管護等各種因素,目前仍有大面積林地尚未成林,森林質量不高、生態效益低、景觀效果差。
2.主要建設思路
2.1設計思路 綜合應用森林培育學和森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統一規劃,對主干道兩側進行森林景觀提升,對原樹種結構進行調整,促進現有的林分向地帶性頂極群落演替,營造結構化、景觀好、生態穩定、防火能力強、多樣性高的復合型森林群落,使森林集綠化、美化、生態化為一體,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2.2建設原則 一是堅持生態優先,景觀優化配置的原則,以確保生態安全,提高生態功能,增強生態服務為主要目的,樹種選擇上,將生態功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降噪)強的樹種、防火樹種和景觀樹種合理搭配;群落組成按“小群落、大混交”的原則科學配置;森林景觀方面按層次空間感配置,綜合選用花美、彩葉、樹型優、芳香型等各類景觀樹種,保證生態功能強、景觀美。以主干道為觀賞點,要求景觀效果好。二是對景觀提升地帶進行造林前調查,保留原有的優良樹種和景觀的基礎上合理改造,尊重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三是做好立地造查和鄉土樹種調查工作,選用優良的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為輔,堅持適地適樹,本地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為主、外來優良適生樹種為輔的原則。四是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的原則,將景觀提升與其他重點生態工程、義務植物等相結合,整合相關資金,加強宣傳,在政府的引導下,以財政資金為主,以社會資金和農民投工投勞相結合,讓全社會參與進來。
2.3建設目標 通過人工造林、補植套種、撫育追肥和封育管護等措施,科學調整樹種的結構,完善生態功能,提升景觀特色,營造結構優、功能強、景觀好、有特色、觀賞性強的森林。
2.4主要布局 對連平縣主干道兩側的林地分步進行規劃,包括:荒山、荒地、跡地、未成林以及具有一定景觀特色并具有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疏林、灌叢。
3.主要技術措施
3.1技術措施類型 根據林地現狀和立地條件因子特點,規劃人工造林、補植套種、撫育追肥和封育管護4種類型。對荒山、荒地、跡地進行人工造林,對未成林地,通過補植套種,提高林分的林木密度和郁閉度,改善林地的生態環境,促進林木生長,使其生態功能得到穩定的發揮。對幼林地,采取撫育追肥措施,改善幼樹的生長環境和營養環境,促進幼樹生長。對規劃范圍內現有景觀特色和生態功能較好的林分進行封山育林和科學管理,采取專職護林員巡山、防火專業隊巡路、主管部門監督檢查等措施,杜絕各種破壞森林的行為,加強防火,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確保森林健康生長。
3.2提升技術措施 一是林地清理。采用環山帶狀清理方式,清理帶的寬度為1.5m,清除帶上的各種雜草、小灌及不保留的樹木,對有生長潛力、景觀好、功能強的原有樹種進行保留。二是采取株間隨機混交,特殊地段、特色景觀節點混交方法采用“小群落、大混交”,參照當地的穩定植物群落結構,結合造林地立地情況,運用生物學和景觀學的原理,科學配置,營建小群落,使改造提升后的森林結構與自然林相近,但景觀效果更好,營建設生態功能強、景觀優、多樣性、生長好的森林群落。三是營造適宜的密度,人工更新810-1650株/hm2,補植套種600-900株/hm2。為使營建的林分接近自然林,植穴布置上可按三角形錯位布穴。四是采用挖大明穴的整地方式,按要求進行回土與施基肥。五是采用大容器苗。為了使改造后2-3年初見成效,要求苗木高度在120-150cm的一級營養袋苗,根據樹種特性、造林季節天氣狀況及其他情況做好苗木的處理工作。六是適時栽植,條件允許時栽后淋水,保證成活率。七是加強后續撫育工作,主要做好除草、松土培土和水肥管理工作。
3.3樹種選擇與配置
3.3.1樹種選擇 (1)尊重自然,根據立地條件適地適樹,參考當地穩定、典型的植物群落結構和植被類型,科學進行景觀提升。(2)重視當地的建群樹種,配置中加大建群樹種比例.營建具有多層結構、穩定性強、生物多樣的森林群落。(3)以當的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為主,外來優良闊中樹種為輔,進行科學配置。外來樹種的選擇要以優秀的園林景觀樹種為重點,實現地帶性景觀特色與異地風情景觀的和諧統一。(4)長壽樹種與速生樹種相結合,速生、慢生樹種相結合,適當引用長壽而珍貴的慢生樹種,提高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5)科學搭配生態功能強、景觀效果好或兩者兼于一身的樹種,主要選用水源涵養能力、抗污染能力、防火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強的樹種,搭配適當比例的珍貴樹種和景觀樹種,提升服務城市的綜合功能。
3.3.2樹種配置 根據改造目標類型和立地條件的不同,樹種選擇及配置比例各異。(1)在村莊、風景區附近等重要節點地帶,改造要突出景觀效果,樹種配置以景觀觀賞樹種為主;(2)在森林火險等級高,森林火災頻發的區域,要多配置防火效果好的樹種,同時多規劃建設防火林帶;(3)在當地群眾飲水區,配置水源涵養功能強的地帶性樹種;(4)在對立地條件差的地段,如山脊、山頂、上坡位等,宜選擇耐貧瘠、干旱的樹種,連平主要地帶性植被建群種有木荷、楓香、藜蒴、紅錐、樟樹、秋楓、山杜英和米老排。
4.結語
主干道兩側的森林景觀提升工程是建設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的需要,是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的要求。森林景觀提升工程能串聯起破碎化的森林斑塊和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增強自然生態空間的連通性,同時還有助于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提供棲息地和遷徙廊道,在生物廊道建設、沿路景觀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