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文



摘要:通過分析太湖縣森林城市建設現狀,明確創建森林城市有利條件和存在差距,提出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和布局結構,同時構建森林生態體系、森林保護體系、森林生態文化體系以及森林城市支撐體系等四大體系建設。
關鍵詞:太湖縣;森林城市;規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城市出現了資源耗竭和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極大地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鑒于城市森林在保護人體健康、調節生態平衡、提高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景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森林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求“。
1.太湖縣概況
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山川秀美、景色怡人、物產豐富的文明古城。太湖縣四季分明,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林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縣轄10個鎮、5個鄉,17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12年末戶籍總戶數168 990戶,總人口570 527人。
太湖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先后榮獲“全國科技興林示范縣”、“國家林業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試點縣”等稱號。
2.森林城市建設現狀
2.1縣域森林資源 據2012年太湖縣森林資源統計報表顯示,全縣現有林地總面積110 819.3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03 970.3hmz。全縣活立木總蓄積4 910 564m3,其中喬木林蓄積4 776 916m3。森林覆蓋率51.03%,林木綠化率53.54%。
2.2城市建成區綠地資源 據最新調查統計,太湖縣城市建成區現有綠地面積384.12hm2,綠地率33.69%,綠化覆蓋率38.69%。其中:公園綠地97.71hm2,附屬綠地80.25hm2,生產綠地101.64hm2,防護綠地104.52hm2。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65m2(表1)。
3.森林城市建設有利條件與存在差距
3.1有利條件 (1)政府高度重視,全民積極參與,“創森”氛圍濃厚。(2)氣候條件優越,城市森林建設的適生樹種可選范圍較廣。(3)組織機構運行有序,保障城市森林建設工程順利實施。(4)森林城市建設基礎雄厚;(5)交通條件逐步改善,森林旅游潛力巨大。
3.2存在差距 (1)城市空間內可造林土地資源有限。(2)現有綠地結構優化配置任務艱巨。(3)城市通道、屏障建設有待完善。(4)綠地系統亟待提升。(5)鄉鎮、村莊綠化需進一步加強。
4.森林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與布局
4.1建設理念 以建設森林城市為主題,以歷史文明名城為依托,結合太湖縣城市發展的實際,研究提出了“山清水秀,綠色太湖”的森林城市建設理念。
4.2規劃目標 近期(2013-2016年)通過省級森林城市的達標驗收,獲得“省級森林城市”稱號。遠期(2017-2020年)繼續鞏固森林城市建設所取得的各項成果,一方面對近期實施工程查漏補缺、升級提質,另一方面應提升城市森林生態體系、森林生態文化體系、城市森林支撐體系建設水平,總體實現城鄉綠化一體化。
4.3規劃布局
4.3.1縣域布局 縣域布局為:“一核、三區、四帶、五軸、多廊、多點”。一核:指主城區在內的花亭湖濕地公園區域;三區:指沿江平原濕地區、中部丘陵平原區、北部山區;四帶:指滬渝高速公路、G105、S211、合九鐵路兩側的綠色景觀帶;五軸:指長河、黑河、安樂河、店前河、冶溪河構筑的生態綠軸;多廊:指縣鄉道路、水系,構建綠色生態廊道;多點:指縣域內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等點狀分布的生態建設地帶。
4.3.2建成區布局 建成區綠地系統總體布局為:一心、兩環、多點、多帶。一心:指晉湖公園綠化核心區;兩環:指外環道路綠化帶以及沿治惠路、晉湖路以及長河路的道路綠化內環;多點:指新城區、古鎮以及工業區內的若干個面積較大的公園;多帶:指與長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周邊以及支流水系周邊形成的綠化帶。
5.森林城市規劃體系建設
5.1森林生態體系
5.1.1森林增長造林工程規劃 結合“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規劃通過一定的人工營林措施,實現向目標群落快速演替,同時采用樹體和冠幅大、生長穩定的闊葉鄉土樹種進行針改闊措施,提高林分的結構和質量,發揮其生態功能。主要建設目標是森林覆蓋率近期提高至53.17%,遠期達到54.13%。
5.1.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重點完善城區綠地結構,均衡分布,增設可供市民休憩、游覽的小游園,加強道路綠地和居住區綠地等附屬綠地的建設,增強城區河流沿岸、道路兩側的防護綠地建設。規劃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321.79hm2。其中:2013年新增40.93hm2,2014-2016年新增158.76hm2,2017-2020年新增122.10hm2。
5.1.3森林屏障建設規劃 以提高城區周圍山體景觀效果為目的,規劃通過一定的人工措施對現有森林生態屏障進行質量提升,包括主城區周邊可視范圍內的所有山地森林,規劃在2013年完成建設生態景觀林面積328.67hm2。
5.1.4森林長廊建設規劃 城市規劃區森林長廊建設主要包括規劃區內的骨干道路綠化以及主要河流綠化。規劃新增道路綠化里程158.4km,新增綠化面積829.1hm2;改造提升30.1km,面積241.0hm2。規劃新建河流綠化208.7km,面積468.1hm2;改造提升16.2km,面積136.9hm2。
5.1.5森林城鎮、村莊建設規劃 規劃近期新建4個森林城鎮,40個森林村莊。遠期把全縣其余鄉鎮、行政村全部納入森林城鎮、森林村莊建設范圍。
5.2生態保護體系
5.2.1森林防火 太湖縣森林防火體系規劃內容詳見表2。
5.2.2森林有害生物防治 防范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將全縣森林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以上,災害測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種苗產地檢疫率達到85%以上。
5.2.3濕地保護 促進全縣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積極解決人為開發活動與濕地保護間的矛盾,加大濕地環境管理力度,有效保護濕地動植物資源。繼續開展花亭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工作并爭取正式掛牌;積極開展濕地保護號恢復工程,總結先進技術和經驗,為更好的開展濕地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5.2.4古樹名木保護 對太湖縣現有古樹名木1 213株開展以下保護措施:(1)建立健全古樹名木管理制度。(2)認真做好古樹名木的普查、建檔和掛牌保護工作。(3)加強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的普法教育工作。(4)加強古樹名木病蟲害防治監控管理。(5)廣泛動員,多方集資。(6)改善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
5.3森林生態文化體系 主要包括生態文化宣傳教育、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建設以及社會參與等。宣傳教育是為提高市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知曉率和支持率,普及森林生態知識,積極開展市民科普宣傳活動;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是具備一定的生態景觀或教育資源,提供人們了解森林、認識生態、探索自然的場所,對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樹立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明;社會參與主要包括義務植樹、綠地認養、紀念林基地等。
5.4森林支撐體系 森林城市支撐體系建設主要包括種苗培育、林政執法、林權制度改革、科技示范及人才教育培訓、監測評價體系建設等5個部分。
6.結語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森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園林美學、“近自然”林業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理論,從太湖縣實際出發,構建出太湖縣省級森林城市建設區的城市森林總體布局,提出森林城市建設任務和近期重點建設工程,通過森林生態體系、森林生態保護體系、森林生態文化體系及森林城市建設支撐體系等四大體系建設,把太湖縣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經濟發達、生態文化繁榮的美麗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