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芬 陳耿文 符姜燕 侯冶海


摘要:該文主要研究了新型酵母抽提物的提取及應用于醬油的工藝,通過篩選出高I+G型的酵母菌,其總RNA含量達到134.9mg/100mL。通過提取其抽提物,研究不同的添加環節及添加量,得出在調配過程中添加4‰此酵母抽提物后,可增強醬油產品的醇厚感,使鮮香味更為突出。
關鍵詞:T+G;酵母抽提物;醬油;生產工藝
醬油作為一種傳統的調味品,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口感及風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朝著天然、美味及多功能的方向發展。正是由于天然調味料市場的不斷擴大,對其研究及應用也正不斷的深入。目前,全世界的天然調味料中以酵母抽提物的應用前景最為廣泛。作為新型的蛋白質食品資源,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其各種使用價值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例如應用于同樣作為調味品的醬油中,在促進醬油產品鮮味的同時,能提供蛋白質、核酸、谷胱甘肽、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
1.高I+G型酵母抽提物醬油的生產工藝
1.1工藝流程 其工藝流程如下:分離純化酵母菌-篩選高產率及含量的酵母-酶解提取酵母抽提物-醬油發酵出的原油-加溫-過濾-調配-成品
1.2分離純化 從發酵罐中的醬醅、泥土、樹林地、河流地,分別取樣進行酵母菌分離純化,培養基為PDA培養基。
1.3篩選 對純化后的6株酵母菌進行培養,測定酵母產率及RNA含量,結果見表1。其中,酵母RNA含量的測定方法為:取5mL培養液于預經恒重的離心管中,離心去上清液,沉淀加水5mL,洗滌2次,離心去上清液,沉淀再以95%的酒精洗滌,離心去上清液,再加入丙酮洗滌沉淀,離心去上清液,得酵母泥,置于70℃烘箱干燥8h。稱重,計算干重(mg/5mL)。用10%氯化鈉于沸水中抽提酵母RNA,重復3次,均倒入50mL容量瓶中定容,吸取1mL加5mL蒸餾水于試管中,搖勻,測定OD260。酵母產率的計算方法為:稱量酵母干重(g)x20,得到100mL培養液中酵母干重(g)。由表1可知,以RNA含量X細胞得率為指標,分離出的酵母菌Y003的指標最高,選擇該菌株為目標菌。
1.4提取 將選育出的Y003先進行滅酶,再添加破壁酶、蛋白酶、5'-磷酸二酯酶和5'-腺苷酸脫氨酶,在一定溫度和pH條件下對酵母細胞進行水解,得到高含量呈味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質。不同溫度及pH條件下的酶解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對酵母菌進行酶解處理,在pH6.0、溫度50-60℃的條件下,RNA含量為142.6mg/100mL,氨基酸態氮含量為885mg/100mL。
1.5酵母抽提物添加
1.5.1添加環節 提取出酵母抽提物后,按5%0的比例添加到原油中,添加方式有滅菌前、過濾前、調配前3種方案,分別進行鑒評,對比醬油成品的口感風味、體態情況及理化指標。其中,感官鑒評口感風味的方法如表3。
1.5.2添加比例 以2%0、3%0、4%0、5%0、6%0為添加梯度,對比不同添加比例下的成品感官及理化指標,同時以不添加的成品作為空白對照。將不同添加比例的醬油成品進行感官鑒評,有17人參與鑒評,其結果如表5。由表5可知:添加量為4%0時,口感最好,添加量為4%01)2下時,口感等逐漸增強,而高于4%0時,焦味逐漸變強,綜合風味變差。
將不同添加環節的醬油成品分別進行感官鑒評,同時與不添加的空白產品進行對照,安排23人進行鑒評,其結果如圖1。由圖1可知:方案三的綜合結果最佳,即在調配環節中添加酵母抽提物后,醬油成品的口感醇厚,焦味被有效掩蓋,體態澄清。而其它方案中,在滅菌前或過濾前添加,口感及風味被減弱。
產品的理化指標見表4。在過濾或調配時添加酵母抽提物,其理化指標較高。而在滅菌前添加,酵母抽提物的營養物質在滅菌過程中發生生化反應,相應全氮等指標含量降低。
不同添加比例的成品理化結果見表6。隨著酵母抽取物添加比例的增大,全氮、無鹽固形物指標也隨之增大,而其他指標的變化不大。
2.結果
經篩選出的新型酵母抽提物,以4‰的比例于調配過程中添加,醬油成品的口感較添加前更加醇厚,氣味為醬香味,理化指標能達到特級醬油的指標要求。
3.結論
以RNA含量X細胞得率為指標,篩選分離出酵母菌Y003,通過酶解法得到高I+G型的酵母抽提物。在醬油的調配過程中添加4‰的酵母抽提物,成品更為鮮香,口感醇厚,后味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