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世界的大成功者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認為“盈滿則虧”,言談舉止更加小心翼翼,刻意避免引人注目,曾國藩就是這樣;一是特別自戀,覺得自己能力超群,功勞蓋世,他可以安排所有人的一切,比如朱元璋。
消滅全部的對抗勢力,實現天下一統之后,朱元璋采取的第一個措施是職業世襲。他將全國人口分為農民、軍人、工匠三大類,三大類又分為若干小類。比如工匠,又細分為廚子、裁縫、船夫等。軍戶分為力士、弓兵、鋪兵等。民戶,除了普通農民,還有沿海曬鹽的灶戶、替軍隊養馬的馬戶、為皇家守墳的陵戶,管園的園戶,種茶的茶戶。此外,還有米戶、囤戶、菜戶、漁戶、窯戶、酒戶、蛋戶、站戶、壇戶、女戶、丐戶等等,共計有八十種之多。職業先天決定,父親干什么,你干什么,你的兒子還干什么。比如你父親是個打魚的,你嫌水上漂的日子不爽,想去種麥子,不行;你的老爸是經商的,你想去當兵,到時混個將軍干干,不許。
朱元璋痛恨流民,他覺得流民不務正當,喜歡無事生非。因此,建立了歷史上最嚴密的戶口制度,也稱黃冊制度。張宏杰的《朱元璋傳》曾經引用過一份當時的戶口檔案,戶主及一家人的姓名、年齡、性別、住址,房屋、土地,都寫得清清楚楚,比今天的戶口簿詳細得多。朱元璋規定:老百姓凡出門百里之外,就要辦“路引”,即通行證。每到一個村鎮、吃飯投宿,都要檢查“路引”。朱元璋教諭民眾:“各地百姓,遇到生人,要仔細檢查他的路引,看看他的穿著打扮,行動作派是不是和路引上寫的相同。”不帶路引出門,后果很嚴重:“凡沒有路引私自出門者,打八十棍。經過關口不走正門,過河不由法定渡口而過者,打九十棍,偷越國境的,處絞刑?!?/p>
建立戶口,發放“路引”尚不放心,朱元璋還要老百姓互相作保,實行連座。他下令建立里甲制度,每十戶編為一甲,每一百一十戶編為一里(一里包括十甲,另十戶輪流為里長)。一里之內的居民都有相互監督的義務,每個家庭互相作保,實行連坐,一家犯法,全體受罰。他在《大誥》里說,一里之內的每一家都要了解其他家庭的情況:家里有幾口人,從事什么職業,比如讀書的,要知道他的老師和學生是誰;當教師的,鄰里要掌握他的學生們的情況,看看每天出入他家的是不是這些人。做工匠的,鄰居要看看他的路引,掌握他到哪里做工了。一般到遠處做大活兒,在外待的時間長些,在附近干小活,應該不久就會回家,鄰里要密切注意這些情況。
一般人都認為官員的正確決策來自于對民情的了解,而要了解民情,就得深入基層,而朱元璋卻規定:官員不得下鄉。他的理由是官員下鄉除了侵擾百姓,沒有什么好事。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在民間時,親身體驗到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間疾苦視之瘼在,心實怒之。”
朱元璋之所以制訂上述奇葩規定,心理動因只有一個:讓老百姓和官員都老老實實,別給他找事。在朱元璋看來,職業世襲,可以“保證”每一個行當都有人,不至于熱門職業扎準,冷門職業沒人干。出門要“路引”,實行鄰居互相作保、彼此連坐,是希望將一切可能破壞社會穩定、危及皇家政權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借助民間力量還可大幅節省行政開支。不準官員下鄉,除了朱元璋明面上講的理由,其實也是怕他們挑動民間造反。朱元璋來源于底層社會,他對官員天生就沒有好感,然而,做了皇帝,他不可能一個包辦天下事務,只能依靠各層次的官員協助,但他將官員的工資定得極低,以示自己的鄙夷。朱元璋知道,官員對他印象不好。
不能說朱元璋采取的措施對明初的社會穩定完全沒有意義,但從長遠來看,他的確是聰明過頭了。職業世襲固然可以保證七十二行,行行有人,但也帶來一個問題:職業好的世世代代得好處,職業壞的祖祖輩輩被損害,老百姓失去了對職業的選擇性,喪失了最基本的上升通道。出門要“路引”,某個人犯事無辜之人連坐,它會極大地社會的經濟活力,導致公民缺少應有的社會安全感。不準官員下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官員搜括,卻也使官員對基層的事務不了解,作決策時全憑腦袋,其政策與社會實際的脫節可以想見。這樣的奇葩規定延續的時間越長,執行得越到位,累積的社會矛盾也就越多,國家的危機也就越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