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柄良+孟陳然+鄭晶晶


(武警后勤學院 基礎部,天津300309)
摘 要:在計算機全面普及、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針對目前軍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問題,文章將目前軍校計算機課程體系劃分為3個層次和五大模塊,針對不同的課程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構建符合軍校學員實際情況的創新性教學方法體系。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創新能力;教學模式
0 引 言
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及網絡的迅速崛起,信息成為軍事戰斗力的核心資源,在戰斗中起著決定勝負的主導作用,現在乃至未來的戰爭毫無疑問將是高度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化戰爭[1]。如何提高軍校學員的信息化素養,使其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戰爭,是軍校計算機教學面臨的新挑戰。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計算機課程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是信息類課程的核心,對培養學員的信息化素質和實戰化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教學中,如何聚焦實戰化教學,優化計算機課程的體系結構,改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一直是部隊院校乃至全軍關注的熱點話題。
1 軍校計算機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1 課程設置情況
課程體系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課程組成,是具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功能的統一整體[2];課程則是由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而成的結構體系,是構成課程體系的基本要素,課程設置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很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目前來看,部分軍隊院校計算機的課程設置雖然幾經優化,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課程之間相對獨立,銜接性較差;課程設置層次不分明,導致教育層次不明確;與學員所學專業課相聯系的課程較少,學員所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聯系較少等。這種計算機課程的設置不能使學員系統、完整地學習計算機知識,缺乏計算機能力培養的連續性,不利于提高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1.2 學員學習心理分析
在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教學中,由于部分專業課理論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弱,導致學員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興趣不足,加之學員的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使得軍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起點變得很低。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學員畏難情緒越來越重,不敢大膽質疑,不能挑戰難題。最后,由于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成績和學員的學位證直接掛鉤,學員比較重視計算機等級考試,而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題型和題目相對固定,導致學員在計算機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應試心理嚴重,不能全面掌握計算機知識,不利于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全面培養。
2 計算機課程教學體系設計
2.1 計算機課程設置的基本目標
大學計算機課程的設置應有兩個目標:一是擴大學生應獲得的知識、應學會的技能、應培養能力的深度和廣度;二是為后續課程和專業應用預備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從這兩個目標出發,軍校計算機課程體系建設應充分考慮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軍事應用中面臨的新形勢,緊密結合學員的專業需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把聚焦實戰化教學、軍事化教學反映到課程體系架構的設計中來,提高學員的信息化素養、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2 計算機課程的體系模式
計算機課程門類豐富、科目繁多,側重的知識和技術各有不同,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將全方位覆蓋和突出側重點相結合,把計算機課程學分為3個層次,見表1:第1個層次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全體學員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主要進行計算機文化的科普及初步應用的基礎教育;第2個層次是初級應用層次,是合訓學員必修的基礎課程,包括軟件技術、硬件技術、網絡技術等課程,提高學員在軍事領域和崗位任職過程中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第3個層次是高級應用層次,屬于選修課程,在課程設置時遵循多樣性、靈活性、適用性的“三性”原則,應適當增加選修課的比重,甄選選修課科目,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模式[3]。
3 計算機課程的課型化分類方法與教學模式的創新
3.1 計算機教學內容的課型化分類方法
文化基礎、程序設計、硬件技術、網絡技術和綜合應用這五大模塊,雖然側重點、知識層次、培養目標都不相同,但是每個模塊的課程中都包含科普性知識、原理性知識、概念規則類知識、程序設計類知識等多種不同類型的知識。綜合教學內容和知識特點,可以將計算機課程大概分成以下4種課型。
1)科普類。
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等課程都包含了科普類敘事性知識,比如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及軟硬件的發展歷程等。該類內容大多是文字性內容,不需要學員死記硬背,旨在讓學員了解計算機文化,掌握計算機基本常識。這類知識的課型歸為科普類。
2)概念規律類。
程序設計語言是每個部隊院校都會開設的課程,各院校會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不同的程序設計語言(如C、C++、Java等)。雖然每門程序設計語言課程的知識點與知識內容都不盡相同,但基本概念與語法規則都有互通之處。這種知識需要學員建立系統的、立體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單純靠記憶來掌握。這類知識的課型歸為概念規律類。
3)程序設計類。
計算機語言類課程涉及的知識難度相對較高,對學員來說,如果沒有學好計算機語言的編程方法、算法邏輯、設計思想、思維方式,就等于沒有學好這門課程。例如C語言中,基本程序結構有順序、選擇、循環3種程序結構,不同的程序結構又擴展出數值排序、排列組合、數學運算、矩陣運算等多個算法。這類諸如算法的知識點需要學員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擁有創新能力。這類課程歸為程序設計類。
4)高級應用類。
對于諸如數據庫管理及應用、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軟件工程等課程,側重于培養學員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屬于高級應用的課程層次。這類課程與實際工作聯系較為緊密,也需要學員擁有較強的信息查閱能力、搜索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這類課程歸為高級應用類。
這種對計算機教學內容分類的方法叫做課型化分類方法,優點在于能夠準確定位教學內容所屬課型及該課型適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更精準地把握教學內容的特點,更好地改進教學設計,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課型”并不是按照諸如選修課與必修課、理論課與實驗課等方式來界定,而是在總體把握全部科目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完全從教學內容特點的角度出發,結合課程的培養目標、教育層次等因素進行綜合界定,這種界定方式使課型的定義更加細化、精準,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學內容的特點。
3.2 計算機課程的課型設計與教學模式研究
應將計算機教學體系架構下3個層次、五大模塊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照先逐個再整體的分析思路,仔細梳理每門課程的內容,精準把握教學內容的特點,然后從全局的角度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分類,找出特點相似、相同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進行課型的界定。在課型的設計中,還應綜合考慮該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層次、學員的前期課程、學習基礎等因素,使教學內容的界定更加科學和精準,以采取更加合理、適用性更強的教學模式。以下就不同的課型分類分別介紹相應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1)科普類。
科普類課程知識點文字敘述性較多,不需要學員死記硬背。為了防止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枯燥乏味,該課型的教學模式在于如何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宜采用興趣驅動法,寓教于樂。例如在計算機硬件基礎這門課程中,可以“如何組裝一臺自己滿意的計算機”為授課主題,結合教學大綱中的重點、難點,將計算機硬件組成、計算機接口類型等概念化、文字化的知識點與學員的興趣結合在一起。
2)概念規律類。
概念規律類課型的特點是內容或知識點具有系統性和體系性,內容的文字敘述較多,但都是課程中的重點與難點,需要學員們牢記于心。該課型的教學模式既不能讓學員感覺枯燥乏味,又要求學員深刻理解并牢記知識點,宜采用思維導圖法教學。例如在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中,指針與數組往往是學員們最不容易理解與掌握的內容,可以構建思維導圖,幫助其進行學習與記憶,見圖1。
3)程序設計類。
對于程序設計類課型的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要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對于一門程序設計類課程而言,靈魂是算法,一個好的算法不但能體現編程者對語言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并且會大大提高編程的效率。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在對學員講授程序算法的時候,如果單純地將某個算法通過提問、舉例、證明的教學方式進行教授的話,學員只靠機械式記憶,學得慢、忘得快、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對于該類課程,宜采用頭腦風暴教學法進行教學。以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為例,在講授排序算法的時候,教員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教學法,提前發放問題資料讓學員自己討論與思考所有可能的運算方法,教師在頭腦風暴中僅擔任主持人的角色,更多的問題與知識點交給學員自己討論,討論過程中要堅持自由暢想、互補改善的原則,教員在適當的時機加以引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級應用類。
高級應用類課型在課程分層中屬于高級應用層次,大多數為選修課程,旨在培養學員的綜合應用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對于該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應注重學員綜合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宜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數據庫原理及應用這門課程為例,針對學校油料管理專業的學員,在教授數據庫基本知識內容之后,可采用任務驅動法,先將某總隊使用的加油信息管理系統展示給學員,然后組織學員討論,分析該系統信息庫優點與缺點,然后下達集體任務,合作構建一個合理的加油管理系統數據庫,讓學員利用課下時間查閱與搜集資料,利用課上時間組織任務的討論與實施,并將此任務作為大作業進行結課考核,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武警部隊擔負著處突維穩、反恐突擊、搶險救災、應急保障等復雜的任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加強學員信息化處突維穩的能力。在軍校,學員必須從基礎開始,扎實、有效地學好計算機知識,并能靈活運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
5 結 語
軍校學員不同于地方大學學員,因此改革后的計算機課程教學體系及教學模式要符合軍校學員的特性,教學體系方法的改革應該是高效的、具有創新性的,這樣才能適應軍校教學的發展要求。今后,我們仍要總結實際教學經驗,逐步摸索出新的、有創新意義的教學方法。
第一作者簡介:霍柄良,男,助教,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31358768@qq.com。
參考文獻:
[1]何秋燕, 范麗萍, 鐘誠. 淺談軍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J].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 2012(11): 48-50.
[2]錢正德. 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 計算機時代, 2007(8): 3-5.
[3]陳翠玖. 淺談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J]. 時代報告, 2012(6): 20-24.
(編輯:孫怡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