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青
摘 要:本文以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新聞聯播》欄目的昭通彝良、魯甸地震報道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電視媒體對兩次較大地震的報道。表明,電視媒體高度重視地震報道,將其納入媒介重要議程。持續關注了在地震中的災情報道、救援行動,并連續報道災后重建的消息。
關鍵詞:電視媒體;地震報道;準確呈現災情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5-0227-01
云南省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的一部分,是我國破壞性地震較多、受災特別頻繁、嚴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9月7日,昭通市彝良縣與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交界發生5.7級地震;地震造成18.3萬戶共計74.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的人數80人。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發生6.5級地震,余震1335次,共造成617人死亡。這是云南省近期發生的兩次破壞性較大的地震。地震發生后,《云南新聞聯播》欄目在第一時間就派出自己的采訪隊伍,直擊現場,及時報道災區救援情況,顯示了快速反應能力,充分發揮了電視媒體及時、現場、紀實、可信、可視和深入詳盡的大信息量等優勢,體現了媒體的高度社會責任感。
1 準確呈現災害實情 滿足群眾知情權
經歷過汶川地震的群眾這樣描述震后的心情:“最恐慌的是失去與外界的聯系,那種刻骨銘心的孤獨感、無助感使人記憶猶新。近年來,媒體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不再報喜不報憂,敢于直面新聞事實,不再藏著掖著。因此,昭通這兩次大的地震,包括傷亡人數、財產損失等都一一通過官方媒體公布給大家,信息來源主要是民政部門和當地政府。這一做法溝通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使公眾的知情權得以實現。在兩次地震中,云南廣播電視臺通過新聞、新聞直播、電視滾條等多種形式,定時更新這些數據,同時,請來地震、民政、消防、交通、醫療等各方面的專家,請他們分析地震后各個階段的一些新情況,包括本次地震發生的原因,怎么救援,救援的黃金時間等等,信息全面、客觀、真實,在公共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2 地震消息要以正面宣傳為主
正面宣傳就是要以贊許或謳歌的態度進行報道或者報道的內容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道德的認定。同樣,所有從黨和人民利益出發,為了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促進發展和進步的批評報道和揭露性報道,也屬于正面宣傳。在兩次地震中,云南廣播電視臺采寫的消息大都以正面報道為主。如《新聞特寫:專業地震救援隊星夜大搜救》、《彝良地震災區:軍民用愛心架起阻不斷的生命線》、《愛心接力 云南彝良災區最小災區群眾》、《昭通震區搜救全面展開》、《震區救援:一場和時間的賽跑》、《云南魯甸8.3地震:記者探訪臨時安置點》、《直擊巧家縣重災區紅石巖村(一)主道中斷 傷員靠徒步抬出》等等消息都是。所有的報道都是圍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這一個主題進行的,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軍,云南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心連心、手拉手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歌頌了解放軍、武警、消防戰士等日夜兼程、不顧危險解救群眾,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普通群眾因災難而表現出的偉大壯舉以及全國各地、社會團體、外國友人奉獻愛心等等,體現出了“災害無情,人間有情”的真情實感。
3 報道形式突出現場 體現生動性、感染力
首先是地震現場及現場聲在地震報道中的合理作用:在突發事件中,地震現場和現場聲是發揮電視新聞優勢的重要手段。它在烘托節目主題、渲染現場氣氛、展示人物個性等方面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給人以強烈的現場參與感、感染力和說服力。
2012年9月7日,《云南新聞聯播》欄目報道了《彝良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抗震救災工作全面展開》的新聞。這條新聞就較好地運用了地震的現場和現場同期聲。當時,欄目編輯聯系了昭通電視臺、彝良電視臺、武警、消防、公安記者站的記者,上傳大量素材,包括超市、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的監控錄像。消息里面采用了包括超市里貨架和貨物倒塌的瞬間,學校學生的緊急疏散的畫面等。其中最精彩的畫面一般是放在導語之后,長度大約在五秒鐘,不配畫外音,采用全現場,起到吸引觀眾眼球的作用。又如《愛心接力 云南彝良災區最小災區群眾》這一消息。事件發生在震后的第三天,一名剛剛出生僅40天的女嬰在這場災難中,剛好患上了急癥。由于地處重災區,交通中斷,根本沒有辦法送外就醫,面對女嬰越來越嚴重的病情,她的父母急壞了。在消息中,基本采用了全現場的報道方式。包括記者的兩次出鏡,介紹救援的基本情況。武警救援官兵如何突破艱難險阻,轉移孩子的整個過程以及救援官兵和醫務人員以及女嬰家屬的現場對話等。整條消息畫外音很少,但卻顯得非常緊湊,更具吸引力。其中,有一條新聞,記者在出鏡時,剛剛余震,就從搭建的應急通道上踉蹌了一下,形象不是很好。他又重新出了一遍現場,雖然很完美,但后期編輯還是選用了踉蹌的那一遍。因為只有這一次,才更能真實地反應我們的救援人員是如何在余震不斷、條件艱苦的災區克服各種困難積極救援的,也充分體現了記者——我在現場,生動進行現場報道,展示現場救援激烈場面的一個很好例證。
4 強化新聞直播
當今廣播電視新聞正朝著縮小新聞事件發生和報道時間差的方向發展。直播既生動具體地使新聞報道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同時反映在熒屏上面,使觀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內容;又讓記者在新聞現場直接與觀眾見面,大大提高報道的真實感和親切感。近幾年來,電視新聞直播涉及的題材領域越來越廣,播出的時間越來越長。在兩次地震中,《云南新聞聯播》欄目成了災區群眾了解災情和救災情況的最重要渠道,受到廣泛歡迎。地震發生后,云南廣播電視臺立即推出24小時直播特別節目,并在災區臨時搭建了工作區和直播點。例如2014年的魯甸地震,發生在下午16點30分,晚上10點,《云南新聞聯播》欄目就進行了首次新聞直播,播出新聞幾十條次。由于播出時間緊,除了常規新聞外,還有大量的現場記者連線。展現了災區實時的救援情況。圖像不能及時傳送的,大量使用了現場照片。還及時到地震局等相關單位進行采訪,了解地震相關情況。并著重消防、醫療等部門的救援情況。次日,每天都有5檔的大型新聞直播節目持續播出,成為國內外新聞媒體獲取震區新聞的主要信息源。報道的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對時間的進展及其影響等均做出全面深入的報道,全天24小時的直播,形成聯動整合效應,擴展了報道的廣度和深度。節目播出后,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5 加強對震后的持續關注
現在的報道,對災后重建不是很重視,報道的深度和持久度都十分欠缺,觀眾往往只能了解災區的受災情況,對后續重建工作了解甚少。我們在地震后,首先關注的是災區群眾傷亡情況和災區損失情況。緊接著就是救援情況。救援情況我們要了解的有災區群眾的吃住問題,交通、電力、通訊恢復問題,救災物資帳篷運抵情況等。緊接著就是搭建帳篷、房屋排危、衛生防疫、學生恢復上課、災區群眾心里安撫等情況。這些關注過后,就要將目光轉移到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中。《云南新聞聯播》欄目在兩次震后,均在重要版面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全景報道,及時報道抗震災后重建的進展成效,突出做好恢復生產的宣傳報道,為廣大群眾在廢墟上重新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鼓勁加油,為廣大職工通過生產自救奪回地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如:魯甸地震災區,《云南新聞聯播》欄目從2014年一直關注到現在,還將關注到災區2017年底全面完成恢復重建后。我們關注的有重建項目選址設計、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全面啟動恢復重建工作、讓災區群眾溫暖過冬、恢復重建的各個重要節點以及春節、中秋,災區群眾是如何度過的等。如《云南新聞聯播》在其中的“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專欄中”就特別安排了《魯甸:震后150天》三集系列報道,均放在每天新聞頭條和提要的位置。記者重返災區,看到那里小部分希望趕在春節前搬進新居的村民已將自家的房屋起到了第二層,大部分統籌自建房也進入了抽簽分地的時候。通過采訪群眾,感受到了那里雖然曾經遭受過重創,但恢復重建已經讓群眾充滿了希望,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為此擊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