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薇
【摘 要】隨著“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確定,各行業都將面對新經濟狀態下的挑戰與變化,規劃對制造業的要求是要分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同時貫徹“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的精神和指導,鼓勵和促進先進制造業的加快發展,逐步淘汰落后、低效的制造產業,以保持經濟的中高速發展,形成經濟運行的良性格局。傳統制造業只有建立有效的人才造血機制,才能突破發展瓶頸,順利完成轉型升級。
【關鍵詞】“十三五”規劃;傳統制造業;人才造血機制
在“十三五”新形式新要求下,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挑戰和難度可想而知,更有專家預測未來3年傳統制造業將有一半左右會面臨倒閉。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產業發展戰略調整、資源全面高效配置、營銷模式轉型升級、人才高精尖培養等多方面入手,但是,能長久解決行業發展的瓶頸,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良性行業生態循環卻要依靠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是傳統制造業造血機制的根本,解決了人才培養制度的核心問題,才能給傳統制造業的逆轉不良局勢帶來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制造業轉型難的問題。
一、傳統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
目前,我國傳統制造業隊伍依然龐大,工資待遇較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但從業人員技術短缺,學歷不足,培訓一兩個月甚至幾天時間即可熟練上崗,研發人員薄弱,頂尖創新人才不足,傳統制造業還處于效仿階段,缺少對中高級技工的培養,人力資源費用支出較高,卻沒有更高層次的效益產出,低效重復性的工作被片段化地安排在低工作水平的員工身上,周而復始,行業發展逐漸失去了生存的足夠活力。
人才結構的設計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工藝型創新人才崗位過少,而基礎重復性崗位過多,學科專業不對口,缺少綜合管理或生產運營能力,盲目用員工數量來擴充產量,導致后續人員培養難度大,崗位職業精神程度低,服務理念缺乏,崗位角色的轉換成本過高,距離實現創新型、經營管理型技工人才培養標準還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
二、“十三五”發展規劃對傳統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在“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傳統制造行業無法再堅持采用固有人才培養模式來維持有效運轉,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將智能化、綜合化、國際化滲透到整個行業當中,顛覆了制造業的固有模式和方法,形成智能制造的新局面,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國外高端制造業回流到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規劃開始顯現,中端產業已經向印度、越南等中低收入國家遷移,我國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已不再明顯,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出現的倒閉風潮,真是這一趨勢帶來的連鎖反應。盡快實現產業轉型,改變人力資源結構,拓展人才培養領域,為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做好充分的人力資源準備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
三、對傳統制造業人才造血機制重構的建議
1.以“互聯網+工藝”發展模式為造血基準
中國傳統制造業在“十三五”規劃指導下成為了中國經濟改革的聚焦,要突破發展的瓶頸,必須面對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人均產能、提升人才儲備水平的問題,而“互聯網+工藝”的行業趨勢,將成為完善傳統制造業人才造血機制的基準。
目前,我國的制造模式是將制造工藝分解成片段,原本一個復雜工藝被拆解成甚至上百個步驟交由不同批次的員工進行分步組合,這樣每位員工掌握的技能都是單一的、碎片化的,能掌握完整工藝流程的員工太少,能對工藝進行深化、完善、創新的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互聯網+”的趨勢下,缺少核心工藝,缺少掌握及完善核心工藝的人才是行業轉型的短板,打造“互聯網+工藝”發展模式,提升人才對工藝的精進程度,不盲目追求數量和進度,著眼于員工對于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才是人才造血的根本。
2.以高校定點人才培養為重要造血手段
人才的培養是行業持續有效發展的核心要素,一味引進人才很難形成行業穩固的根基,只有拓展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開放式教育平臺才能解決人才缺乏的根本問題,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形成學校訂單式培養,開展企業與高校的深度合作,參與高校課程研發,從人才教育的起點進行基礎完善。
按“十三五”規劃要求,建設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基地、科研院所研發實驗基地及企業研發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工業園、科技園,探索協同育人新模式,打造多主體參與的創新教育生態系統。同時重視職業教育對崗位員工培養的重要作用,通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培養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滿足制造業工藝的技術儲備,這樣的雙向協作才能使智能制造創造中端附加值成為可能,高校定點人才培養將成為傳統制造業最重要的造血手段之一。
3.以營銷綜合能力培養為造血機制重要補充
人工成本持續增加,提高人均效能成為傳統制造業的核心命題,隨新興技術的運用、機器設備逐漸在代替單一的勞動力,減少剩余的低效能工人成為了制造業節省成本,維持生計的方式,但是引發的后續矛盾和問題不斷,所以制造業企業都在面對裁員難、不裁更難的局面。裁員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員工職業能力的單一化,技術工人無法順利勝任其他崗位,企業無法承擔轉崗成本。與人才培養同樣重要的是企業營銷策略與水平的提升,行業造血機制的重要補充則是營銷綜合能力的培養,從高校定向培養到企業員工自身能力提升培訓再到引入新的人才,都應著重與研發和營銷能力,擴充銷售人員的隊伍規模與素質,強化基礎崗位的應用性,才能確保行業造血機制的長效運行。
重塑我國制造業新競爭優勢的出路在于科技和產業創新,而能帶給行業生機的是自體的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打造這一機制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十三五”形勢下,對于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的思考和突破將成為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劉菊香,胡瑞文.我國制造業人力資源現狀及未來十年需求預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2]孫睿.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07).
[3]王建蓮.試論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與開發的路徑[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