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曉宇 郝棟/文
把握壯美人生
——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建井分院鑿井專家龍志陽
強曉宇 郝棟/文

六十年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建井研究所的建立,在煤炭工業的歷史長河中亮起耀眼的光輝。一代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為了建構更先進、更快捷通向地下寶藏的井筒和巷道,不畏艱險,無私奉獻,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歲月為他們增添了令人敬慕的銀發,智慧鑄就了感召后人的建井精神。龍志陽就是當今建井人的優秀代表。他三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壯麗的煤炭科研事業,用勤奮和敬業燃起生命的火焰,用智慧和業績裝點燦爛的歷程。
青春的旗幟
自1982年從山東礦業學院礦井建設專業畢業分配到建井分院以來,龍志陽長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以勇于奉獻、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參與完成的國家“六五”科技重點攻關項目《立井短段掘砌混合作業法及其配套施工設備的研究》,被列為國家重大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參與完成的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鑿井設備井內吊掛》,為我國深立井施工摸索出了一條新途徑;主持完成的QFH型分料器,獲得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多年來,他先后發表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十余篇,1996年被孫越崎基金會授予青年科技獎。
在建井分院,立井研究室是一個建立較晚的部門,基礎差,底子薄,技術積累和創收手段不多,加上一些老同志相繼調離,同時要承擔國家重點課題任務,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關鍵時刻,龍志陽勇敢地擔起了研究室副主任和支護組組長的重擔。
為了科研工作,龍志陽一直在院所和現場之間奔波,在井下工作時根本不分班次,每天只能帶兩個饅頭充饑。回到所里,他還要整理資料、分析數據,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星期天。過度勞累使他患上了腰肌勞損,但他堅持帶病下井指揮試驗,帶領課題組連年超額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務。
1991年,30歲的龍志陽被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但他沒有滿足,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自學了俄語,并開始攻讀研究生。在此期間,他還擔任著立井黨支部書記和北京建井所黨委委員。他注意個人素質的培養,時時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使立井黨支部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他本人也先后被評為煤炭部直屬機關、煤科總院、北京建井所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授予“優秀青年”稱號。
攻克技術難關
為了擺脫我國立井鑿井長期徘徊在30米/月的落后局面,以龍志陽為代表的建井人開始進行《立井井筒快速施工技術完善與推廣應用》項目的攻關研究,使該成果成為我國礦井建設廣泛使用的先進技術,1999年獲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世紀末,國內鑿井速度平均達到60米/月,達到了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龍志陽主持完成的《MJY系列多用金屬模板》項目,充分考慮凍結法鑿井井壁結構及砌壁工藝的特點及要求,通過采用減變徑模塊、加設上口穩模裝置及分離式高架刃腳等措施,使凍結鑿井施工用的模板成為表土段砌筑外壁、套筑內壁、基巖段砌壁“一模三用”的多功能模板,突破了國內外原有模板單一功能的模式,被專家認定為技術上屬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再次獲得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并被建井同行尊稱為“龍式大模板”。針對我國立井井筒90%以上使用手持式鑿巖機鑿巖,機械化程度低、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不安全等問題,他通過對現有鑿巖方式的分析對比研究,闡述了提高鑿巖機械化及鑿巖效率的有效途徑,提出了鑿巖與掘砌混合作業方式及整體模板配套的新型鑿巖鉆架結構——模板固定式鑿巖鉆架,即以模板為中心,分別安裝鉆架、抓巖機等設備完成鑿巖、抓巖、砌壁和工作面探水注漿等多道工序的綜合鑿井新工藝。他還把目標轉向市政、地鐵、水電、交通等領域,研制的多功能模板臺車是一種結構簡單、強度高、剛度大、重量輕、端頭封堵嚴密、脫立模板操作快速、成本低的多功能模板臺車,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龍志陽力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主持完成了50項橫向技術服務項目,在180套模板技術服務等項目中實現收入1000多萬元,推廣應用的成果在工業生產中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3億多元。
攀登新高峰
龍志陽善于搜集各種鑿井技術和設備發展動向,撰寫并發表了《中國井巷快速施工技術》和《國外鑿井技術》等綜合性文章,組織編寫的《王坡立井施工組織設計》一舉中標,成為鉆井研究室承擔的規模最大的工程項目,拓展了鉆井技術市場范圍。在立井施工中,他充分發揮先進技術優勢,645米的井筒僅用時180天,平均月成井117米,為進一步開發鑿井技術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受到了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和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領導的表揚和同行的贊許。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計劃將《千米級深井基巖快速掘砌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作為綜合技術進行研究,龍志陽根據我國鑿井技術的現狀與國外鑿井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鑿井新工藝和新裝備的研究構想,指出鑿井機械化配套設備必須在增大掘砌段高、加大鑿巖爆破深度、減少循環次數,增大提升能力、減少提升往返次數,提高抓巖能力、減少抓巖時間,改進模板和吊盤管線吊掛方式、擴大井筒掘進運輸空間等方面取得發展。同時,完成千米基巖掘砌快速施工工藝、5米深孔液壓鑿巖鉆架、5米深孔控制爆破技術、1立方米液壓中心回轉式抓巖機和邁步式液壓模板設計研究,實現4.2米段高掘砌循環作業,形成一套以大段高和新設備為特點的新的立井短段掘砌混合作業法及其配套施工設備。經過有關人員的努力,終于完成了一系列新產品的設計,并制作了樣機,將原來氣動抓巖、氣動打眼、穩車懸吊模板的方式改為液壓大斗容抓巖機快速抓巖、液壓傘鉆大鉆深快速打眼及自行懸吊邁步式模板的新設備和新工藝。上述設備及相關工序共用一套液壓動力系統,取消了原壓縮空氣動力系統,簡化了井筒施工設備布置,省去了穩車等設備。更為可喜的是,使用新型設備能有效降低施工噪音和粉塵,從根本上改善井下工人的施工環境,有效降低了能耗和施工成本,具有重大推廣價值。
在龍志陽的帶領下,鉆井研究室奮斗3年,圓滿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千米級深井基巖快速掘砌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并通過國家鑒定,使我國鑿井技術和主要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煤炭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龍志陽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煤炭科技工作者,目前擔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建井分院首席專家、副總工程師,中國煤炭學會礦山建設與巖土工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多年來,他共主持完成國家和部級科研項目等2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6項,發表學術論文50篇,出版專著1部。
在龍志陽近40年的科研道路上,汗水的洗禮使他更加堅韌不拔,慶功和喝彩使他更加充滿信心。他要用這份堅韌和信心引領新一代建井人,去完成更艱巨、更輝煌的事業。
(作者單位:天地科技建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