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生
淺談噪聲危害及防護(上)
文/王生
上個世紀中期,噪聲的危害受到普遍重視,被稱為世界公害。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研究,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護措施,在發達國家噪聲危害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由于某些原因,還有些一些地方噪聲危害依然很嚴重,正在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什么是噪音?從定義上看,噪音就是使人感到厭煩或不需要的聲音。比如,在辦公室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員,周圍同事的說話聲也會干擾工作,成為噪聲;對于輪班工作的人員,當下班后需要睡眠時,即使播放音樂,對他們來說也是不需要的聲音,也是噪聲。而勞動者在工作中接觸的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聲音,被稱為生產性噪聲。這種噪聲頻率和強度無規律地組合在一起,很容易使人厭煩,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強度,會對勞動者的健康產生影響,長時間接觸,可以引起疾病。
噪聲是聲音的一種,具有聲音的物理特性。比如,噪聲具有一定的能量,能量大時對人體的影響就大,稱為強度大的噪聲。反之,強度低的噪聲對人體影響小或不產生明顯的影響。
人耳能夠接收到的聲音能量范圍很寬,為了便于評價,采用了“級”的概念,簡稱“聲級”。實際工作中測量的是聲壓級,單位是分貝,使用符號dB表示。普通談話聲壓級為60-70dB,載重汽車的聲壓級為80-90dB,球磨機的聲壓級為120dB左右,噴氣式飛機附近可達140-150dB,甚至更高。
噪聲除了具有一定的能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參數就是頻率,單位是赫茲(Hz)。人耳可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在20~20000Hz之間。通常一個聲源,例如講話或機械發出的聲音,都不是單一頻率的聲音。對于多頻率組合成的聲音,主頻率在300Hz以下的稱為低頻聲;主頻率在300Hz~800Hz之間的屬于中頻聲;主頻率在800Hz以上則為高頻聲。噪聲也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分類。
人的耳朵對不同頻率的噪聲敏感性不一樣,具體來說對高頻噪聲比較敏感,對低頻噪聲不夠敏感,同樣強度的噪聲,頻率高的對人體危害大。根據這個特點,為了更好地評價或預測噪聲的危害,實際工作中采用了A聲級。對于高低不同頻率的噪聲,A聲級的測量結果與噪聲對人體危害的嚴重程度有很好的相關關系。

生產勞動過程中經常接觸到各種噪聲,按照來源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機械性噪聲,如車床、電機轉動產生的噪聲,打磨工件發出的聲音,機械撞擊形成的噪聲等。第二類是流體動力性噪聲,如空氣和天然氣等氣體在壓縮或釋放時由于壓力或體積的突然變化所發出的聲音,常見于空氣壓縮站、汽笛鳴放等。第三類是電磁性噪聲,如變壓器等設備發出的嗡嗡聲,在大型電站、電廠或變電站尤為明顯。
生產性噪聲多是連續性的,隨著時間的延續聲級會有高低變化。另外有一類噪聲,如大型沖壓機、鍛造機等產生的聲音,強度起伏變化很大且是在短時間內突然產生又很快消失的,稱為脈沖噪聲。現行職業接觸限值中規定脈沖噪聲需具備聲音持續時間小于0.5秒、間隔時間大于1秒、聲壓有效值變化大于40dB的特點。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