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英
(江蘇省常州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早期康復護理介入中青年腦卒中患者20例的效果觀察
張麗英
(江蘇省常州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 通過對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及時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從而降低該疾病所導致的致殘率,提高該類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 選取2016年的中青年腦卒中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對照組,常規組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護理與康復,對照組在疾病早期即實施康復治療,包括患側肢體的放置,吞咽功能的評估及鍛煉,肢體的被動與主動運動等一系列康復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25.6天,無死亡病例,無嚴重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FAM和ADL指標都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出院時對患者肢體運動能力(FAM)、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認知功能進行測定,對照組的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對患者回歸社會有著顯著的作用。
中青年;腦卒中;康復護理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一組發病急驟、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有著“四高一多”的特點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并發癥多,是當今世界對人類危害最大的前3種疾病之一,且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有著年輕化的趨勢[1]。國外的研究表明,15~54歲人群腦卒中的死亡率為49/100萬[2]。
目前醫學界已越來越認識到預防腦卒中的的重要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群的預防更是尤為重要,因此對中青年腦卒中后的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護理,對患者今后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早日回歸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的中青年腦卒中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首次腦卒中發作,原來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及二型糖尿病病史,入院行CT檢查確診,其中,對照組男14例,女6例,年齡19~55歲,平均年齡41.45歲,其中出血性15例,缺血性5例,手術治療8例。常規組男16例,女4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43.25歲,其中出血性16例,缺血性4例,手術治療10例,兩組患者都在發病4 h~3天入院。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即根據病情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包括手術,控制血壓血糖等原發疾病。常規組即按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康復,對照組即在疾病早期就對患者運用專業康復的方法進行護理干預,有專業康復師床邊進行系統的訓練指導,責任護士每日督促進行訓練。
1.3 觀察指標
出院時分別用康復醫學通用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定表(FMA)、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數量表以及認知功能測評表對2組患者進行測評,評定工作有康復科專科專人進行。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25.6天,無死亡病例,無嚴重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FAM和ADL指標都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FAM、ADL和LOTCA指標比較
2.1 急性期護理
疾病急性期做好意識、瞳孔、血壓、脈搏、體溫等生命體征的觀察并做好記錄,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由于腦灌注量的改變,血壓波動一般比較大,因此急性期要特別做好血壓的控制,保持血壓的平穩,避免血壓或高或低從而造成進一步的腦損傷[3]。遵醫囑給予吸氧,靜脈輸注擴血管、改善微循環藥物,觀察有無出血傾向,監測凝血系列。配合醫生做好各項實驗室檢查,意識不清、氣管切開的患者做好氣道護理,預防肺部感染,重癥患者可給予亞低溫治療,同時所有患者均要做好基礎護理和皮膚護理,預防壓瘡等護理并發癥。
2.2 心理護理
由于該類患者都處于青壯年,發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言語及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極易出現悲觀,恐懼、焦慮、甚至喪失生活信心等不良情緒反應甚至抑郁,從而不愿意配合治療護理而影響疾病恢復[4]。因此,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的時候要注意對患者的態度和言語,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傷害患者的自尊,鼓勵患者和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克服不良情緒,同時又要避免過度依賴治療和護理,以預防當治療康復效果與預期有差距時再次產生悲觀的情緒[5]。
2.3 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主要是抑制患者出現異常的生理反射活動,協助其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加強軟弱肌肉力量的訓練和功能活動。因此康復醫生和責任護士共同為患者的病情分別為患者制定康復計劃,其中包括每日康復訓練的內容,時間,強度等,具體因人而異,針對性較強康復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2.3.1 偏癱良肢位的放置,此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因此偏癱肢體良肢位的放置特別重要,康復醫生和康復護士定期對護士和家屬進行良肢位擺放的培訓,并人人通過考核,護士每日晨晚間護理時協助家屬進行良肢位的放置,并糾正錯誤的習慣和放置,各班交接班時要重點監督肢體的擺放情況,以預防關節僵硬,足下垂等并發癥。
2.3.2 吞咽功能的評估和訓練。我科對腦卒中患者超早期即放置鼻腸管或胃管進行腸內營養,以保證患者的機體需要,預防低蛋白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發生,對病情平穩的患者及時進行吞咽評估,具體先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床邊吞咽評估,然后再由康復醫師評估,兩者均使用GUSS吞咽評估法進行評估,15分以上的患者可逐步由口進食,一般先從糊狀有粘性的食物開始,逐步過渡到水等流質食物,對評估不合格的患者進行吞咽功能的鍛煉進行指導和協助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患者的進食姿勢、狀態、與呼吸運動的配合等。觀察患者吞咽時的喉部提升動作是否協調。吞咽過程中或進食后是否有誤吸、咳嗽等表現[6]。
2.3.3 上肢關節活動的訓練。協助患者將患手五指分開,患手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上,余4指對應交叉,以健側手帶動患手,并盡量向前伸直肘關節,然后緩慢上舉,保持5~10 min手不要晃動,不要憋氣或過分用力,2~3次/d,練習5~10 min/次[7]。也可以利用軀體前屈的重心,進行肩、肘、腕關節的多種類型的組合運動。手指的運動必須和肩、肘的肢體位置保持獨立。手指如果有自主運動時,可采用握力器、圓球、彈子跳棋、象棋等進行抓、捏、握的練習[8]
2.3.4 偏癱肢體的康復訓練。①原則:以被動鍛煉為主、主動鍛煉為輔,由健側到患側、由上肢到下肢、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幅度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循序進行各關節的多方向運動。②方法在協助患者主動進行健側肢體活動的同時,同家屬一起幫助患者進行患側各個關節的伸屈旋轉內收外展活動。10~20 min/次,每天活動次數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以3~4次/d為宜[9]。③踝泵運動的實施:此類患者一般均有三高病史,臥床時間長,下肢活動量明顯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幾率就會增高,指導家屬每日為患者進行下肢踝關節的踝泵運動,對踝關節進行伸屈,旋轉等練習,3次/d,10~20 min/次,以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2.4 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及行為干預的方式幫助患者掌握正確的疾病知識,樹立健康觀念,并自愿進行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10]。中青年腦卒中病因主要為“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長期嗜煙酒、肥胖等不良生活發生所致[11]因此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要積極向患者進行宣教,督促其在以后日常生活中逐漸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低鹽與低脂飲食、同時進行體育鍛煉,配合正確的藥物治療、持續的康復治療和護理,可使患者盡快恢復自理能力,回歸社會。
早期運用護理干預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患肢,吞咽等功能進行干預和訓練,能夠有效地促進功能的康復,提高中青年腦卒中患者的生存質量。
[1] 翟青玲.超早期康復對中青年腦卒中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年第32卷第7期.
[2] Goldaere MJ,Dunean M,Grif fith M,et al.Mortality Rates f orS t roke in Englandf tom 1979 to 2004:Trends,Diagn osti e Precisi on,and Ait if acts[J].Stroke,2008,(39):2197-2203.
[3] 王 菲,黃鳳玉,梁勝玲.腦卒中急性期高血壓患者的護理現代臨床護理(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03,1(4).
[4] 戴 紅.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4-65.
[5] 楊 菲,張詠平.156例中青年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全科護理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中旬版(總第275期).
[6] 凌衛仙,歐小凡.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評估和營養支持護理體會.護士進修雜志2013年6月第28卷第12期.
[7] 蔡南哨,翁子梅.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年第31卷第1期.
[8] 楊薇等.康復護理在中青年卒中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導作用.中國傷殘醫學2012年20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2012,Vol.20,No.1].
[9] 陳利霞.腦卒中患者偏癱恢復期的康復護理體會.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年7月第17卷第14期.
[10] 王慶春,張雪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4):470-471.
[11] 張 俊.中青年腦卒中病因及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醫藥2015年1月第10卷第2期.
本文編輯:劉欣悅
20 cases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ZHANG Li-y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neurosurgery,Jiangsu Changzhou 213000,China)
Objective through to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in time,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o reduce morbidity,as a result of the disease,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Methods 40 of 2016 cases of middle-aged and young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vention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f disease,including one side the placement of body,the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exercise,body of passive and active movement and a serie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25.6 days in hospital,no deaths,no serious complication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ses(P>0.05),the control of the FAM and ADL index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In discharge of patients' limb movement ability (FAM),ability of daily life(ADL) and cognitive function were determined,the control of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group,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tients return to society.
Young;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5.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