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1.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1;2.三峽大學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宜昌 443000)
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自我療效的影響
徐海燕1,2
(1.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1;2.三峽大學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宜昌 443000)
目的 分析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自我療效的影響。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給予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96例,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其中對常規組采取一般護理模式,對實驗組采取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模式,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GSES與Harris髖關節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上述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 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采取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自我療效,改善髖關節功能,值得實踐推廣。
髖關節置換術;自我療效;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
目前臨床上對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主要采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R)進行治療,但是手術完成后可能出現深靜脈血栓、假體脫位、疼痛等不良情況[1]。有關研究顯示[2],患者在術后康復期間將會降低生活質量,并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問題。為此,本次研究對行該類手術治療的患者采取兩種不同的護理服務,分析其應用效果。
1.1 基礎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給予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納入本次實驗,均處于意識清楚狀態,且能夠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同時將伴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患者排除。
計算機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均占據48例。常規組:男女患者之比為27/21,年齡36~78歲,平均(58.23±3.74)歲;實驗組:男女患者之比為26/22,年齡37~77歲,平均(58.03±3.66)歲。將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綜合性分析后顯示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兩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對常規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服務模式。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囑咐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給予心理輔導等。
實驗組:對實驗組患者采取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服務。采用網真技術,依據我科與共同體醫院的接收終端(移動查房車),實現雙方的視頻對接。對患者進行查房時,應將移動查房車放置在患者病床旁邊,利用視頻畫面直接切換到患者,利于護理人員通過視頻畫面對患者術后切口、患肢功能的恢復情況等進行清晰的觀察,同時結合患者術前與術中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共同體醫院的護理人員依據視頻終端與我科護理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探討存在的護理問題,患者術后病情恢復程度、護理與康復計劃等,利于為患者提供延續護理服務。另外,每個月還可組織一次護理大查房,對罕見與疑難病例進行分析探討,利于重癥患者術后疾病的早日康復。
1.3 判定標準
1.3.1 G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分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GSES評分,評分量表采用1~4分的標準進行評價,受試者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其中完全不正確表示1分,有點正確表示2分,多數正確表示3分,完全正確表示4分[3]。
1.3.2 Harris髖關節評分
評價內容包括疼痛感、功能情況、術后關節畸形、髖關節活動等,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恢復效果越好,護理效果越佳[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的統計學量表對兩組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記錄,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比較,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gsEs評分
術前兩組患者 GSE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實驗組評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GSE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GSES評分比較(,分)
分組 術前 術后1個月實驗組(n=48) 1.53±0.32 3.52±0.30常規組(n=48) 1.50±0.31 2.80±0.34
2.2 Harris髖關節評分
術前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實驗組評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分)
分組 術前 術后1個月實驗組(n=48) 24.95±7.85 77.25±6.85常規組(n=48) 24.86±7.59 66.95±7.21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以移動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遠程視頻護理查房制度為延續護理提供了新的護理形式,可有效避免了傳統護理模式隨訪方式的不足之處。其中給予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進行康復指導練習的方式較為復雜,存在較多的專業術語,需要護理人員親自示范指導。相比電話遠程指導方式,進行視頻交流的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信息交流中產生的誤差情況,使得護患溝通交流更加流暢。護理人員可清晰直觀的對患者術后康復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利于對患者進行指導、教育,提高護理的專業性與準確性,還可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接受與理解,利于患者依從性的提高,進而提高護理效果[5]。
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采取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服務后,術后GSES評分與Harris髖關節評分均獲得了明顯的改善,相比采取傳統護理模式的常規組而言差異顯著。綜上情況可知,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采取互聯網絡拓展延續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自我療效,改善髖關節功能,值得實踐推廣。
[1] 王春紅,樊星虹.基于家庭系統治療法的延續護理干預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出院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8):29-31.
[2] 周世菊.延續護理干預對偏癱側肢體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6):46-47.
[3] 莊華敏,張適霖,張梅清,等.運用微信加強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出院患者進行延續護理的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6): 2382-2384.
[4] 孟艷艷.延續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機體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3-134.
[5] 萬彩麗.延續護理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作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7):212-214.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05.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