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陸 靜*,王艷梅,黃燕鳳,張燕萍
(上海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上海 200135)
品管圈在降低患者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不合格率中的作用
李艷芳,陸 靜*,王艷梅,黃燕鳳,張燕萍
(上海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上海 200135)
目的 探討品管圈手法在降低患者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不合格率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運用品管圈手法選定“降低患者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不合格率”這一主題,分析引起患者腸道準備不合格的原因,針對性采取相應的三大措施,評估措施執行效果;結果 運用品管圈后腸道準備不合格率從46%降低到18%,圈員熟練掌握了品管圈工具的使用,責任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協調能力、積極性、團隊凝聚力等比活動前有較大提高;結論 開展品管圈活動不僅有效降低了腸道準備不合格率,同時還提高了圈員的質量管理能力、團隊精神、責任榮譽感以及工作積極性,為解決日常護理工作中的其他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為我們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奠定了基礎。
品管圈;消化內科;腸道準備;護理
品管圈即品質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在工作崗位上為了解決問題,自發結合成為一個小團體,圈員間分工合作,應用品管工具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的關鍵性問題,其目的是去發掘、分析及解決目前工作中的相關問題。
腸鏡檢查是診斷腸道疾病的重要方法,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腸鏡檢查的接受率也越來越高。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的清潔度直接影響腸鏡檢查的結果,有報道因腸道準備不充分而遺漏扁平腺瘤的發生率高達27%[1]。為此,我院消化內科成立品管圈,針對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患者腸道準備不合格率偏高這一關鍵問題,分析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取得了較好改善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將2016年1~6月以及7~12月在消化內科病房行腸鏡檢查的住院患者分別作為改善前和改善后(實施品管圈后)的調查對象。1~6月病例數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齡21~70歲(45.5±3.0)歲,作為回顧性對照。7~12月病例數112例,男70例,女42例,年齡22~69歲(45.5±3.0)歲,作為前瞻性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品管圈活動。
2.1 組圈及主題選定
遵循“自愿參加”原則由消化內科及內鏡室的護理人員組成品管圈,圈員6名,圈長1名,并邀請科主任擔任輔導員,確定圈名為“成長圈”,意喻成長離不開經驗,經驗離不開實踐,品管圈之行,讓我們共同成長。圈員根據政策法規、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進行評分,最后確定“降低患者腸鏡前腸道準備不合格率”為研究主題。
2.2 現況把握及目標設定
本次活動采用2010年推出的Boston腸道準備評分標準(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9],這一標準是分別對三部分(左,中,右)結腸進行評分,具體如下:0分:大量固體糞便殘存,需重新準備腸道;1分:部分腸段存在液體及半固態糞便,影響觀察;2分:少量糞便殘存,不影響觀察;3分:微量或無固液態糞便殘存,觀察效果優。設定腸道清潔度評分達到2分、3分的為合格,0分、1分為不合格,以此制定患者腸道準備清潔度調查的查檢表。腸道準備不合格率=腸道清潔度不合格的患者人數/同期腸鏡檢查患者總人數100%。
經統計,2016年1月至6月,在120例腸鏡檢查患者中不合格率為46%。根據品管圈輔導手冊中的公式計算目標值[6]: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依據柏拉圖,改善重點累計百分比為75%。圈能力指品管圈成員對本次活動能力的自我評估,經過6名圈員的投票,確定本次活動的圈能力為61%。最終通過公式計算得出目標值=46%-(46%×75%×61%)=25%。
2.3 要因分析
利用柏拉圖分析查檢數據,根據80/20原則[8]選出影響患者腸道準備清潔度的三個主要因素:患者服藥后未適量活動占36%,患者飲水量不夠占27%,患者不清楚如何判斷大便性狀占11%(見圖1)。對①患者服藥后未適量活動分析得出:患者及陪護人員依從性不高、宣教不到位、科室未指定活動區域;對②患者飲水量不夠進行分析得出:科室未提供量杯,護理人員口服瀉藥相關知識缺乏及宣教方式單一,不易理解;對③患者不清楚如何判斷大便的形狀進行分析得出:科室沒有明顯的大便性狀辨識圖,患者及陪護人員相關知識缺乏及護理人員宣教不到位。

圖1 改善前柏拉圖
2.4 對策擬定及實施
圈員針對影響患者腸道準備清潔度的3個主要因素進行對策擬定并實施。
2.4.1 優化工作流程,加強流程管理
全體圈員對以往工作流程進行討論,找出欠缺之處,不斷總結、改進,制定了住院患者腸鏡前腸道準備流程圖。流程圖中增加了對患者服藥后腸道準備情況的及時反饋以及腸道準備不完善及時輔助用藥的環節,減少患者因腸道準備不合格而再次重新進行腸道準備的發生率,同時減輕患者的痛苦。
2.4.2 在病區衛生間粘貼大便辨識的標識,提供輔助工具
辨識標志生動、形象,便于護理人員在患者進行腸道準備前教會患者如何辨識大便性狀,在腸鏡前對患者的腸道準備情況進行準確評估;準備有刻度的量杯,協助患者準確服藥;病房專門劃出一塊區域供患者服藥后運動。
2.4.3 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
在病區發放經完善后的宣教手冊,重點增加了腸鏡前的飲食宣教及生活指導;圈員集思廣益,制定了腹部按摩三步法,腹部按摩對胃腸道是一種機械刺激,能增強腸蠕動,促進排便,針對活動不便的患者指導其按標準按摩腹部;運用集體小講課、多媒體視頻等多元化的宣教方式進行指導,并指導患者及時對腸道準備情況進行反饋。
2.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有形成果比較
經統計,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患者的腸道準備不合格率由46%降低到了18%。見表1。

3.2 無形成果
圈員對自己在品管手法、解決問題、責任心、溝通能力、責任榮譽、團隊精神6個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分,每項最高6分,最低0分,通過改善前后的對比得出雷達圖,各方面能力均呈正向成長,尤其在品管手法、團隊精神方面提高顯著。見圖2。

圖2 無形成果雷達圖
在腸鏡檢查中,清潔的腸道準備為醫護人員能夠成功進鏡,觀察腸道粘膜,及時發現異常提供了基本的保障,降低了術后的感染率。腸道準備廣泛涉及基礎及專科護理操作,與醫院感染控制、臨床醫護工作質量、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甚至直接影響手術或檢查的效果[7]。
品管圈起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統計學方法課程,品管圈小組是全面質量管理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以自我啟發,相互啟發為原則,利用不同種統計工具,采用全員參與的方式,對自己工作現場不斷維護和改善的活動[2]。在此次活動過程中,每位圈員發揮從主題選定、現狀調查、原因分析、對策擬定并實施等一系列步驟中,運用頭腦風暴,針對導致患者腸道清潔率低的主觀及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措施,最終使腸道準備不合格率由46%降低到18%。活動中通過規范工作流程,重點強調在患者腸道準備過程中,護理人員及時、動態的對患者的腸道準備情況進行評估,全程指導,專人負責,提高了患者依從性的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大便性狀辨識標志的使用,方便了患者對自身腸道準備情況的評估,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生動、形象的向患者介紹了腸鏡檢查的注意事項、患者術中的配合以及術后的飲食、生活指導等,使患者能主動參與到自身的康復治療中。
品管圈活動有效提高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責任心以及患者的滿意度品管圈強調的是員工自發自動參與活動,使其享有更高的參與權、自主權以及管理權[3]。品管圈活動前,部分護士在工作中僅單純的告知患者進行腸鏡檢查的注意事項,品管圈活動后,隨著宣教方式的多樣化,護士的工作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主動協助患者一起完成腸道準備,同時,也提高了住院患者對醫院、科室、醫護人員的滿意度。
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個人能力得到了體現,也讓我們發現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其中包括新職工的專科培訓不足,高年資護士的科研能力欠缺,新技術新藥物的開展未及時學習培訓等。本次活動中,我們發現患者的腸道準備情況與護理人員的專科宣教,注意事項的告知方式以及告知的內容是否全面有很大的關系,而目前臨床上腸道準備的方式及口服的藥物種類多,更新快,如果不及時完善相應的理論及操作培訓,將會給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大不便,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痛苦。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時有效的制定護理人員的培訓計劃及有效落實將會成為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
實踐證明,做好品管圈知識的培訓是開展品管圈活動的基礎,醫院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理解和配合是活動成功的關鍵[4]。此次品管圈活動是在醫院領導下的第一期品管圈活動,在品管圈工具的運用,品管圈的操作手法上仍有一定程度的欠缺。在下一期的品管圈活動中,全體圈員將針對不足進行改進。品管圈活動對臨床護理工作有著重要意義,不僅提升了護理質量,提高了護士個人的綜合能力,也使患者獲得了更好的服務。
[1] Froehlich F,Wietlisbsch V,Gonvers JJ,et al.Impact of colonic cleansing on Quality and diagnostic yield of colonoscopy:the European panel of appropriateness Of gastor-intestinal endoscopy European muhicenter study[J].Gastrointest Endos,2005,61(3):378-384.
[2] 鄒 清,涂素華,張光雨,等.品管圈在提高婦科住院患者對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醫學信息,2015,28(3):136.
[3] 王 玚,黃葉莉,王文珍,等,軍隊護士在地震醫學救援中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A):34-35.
[4] 張飛雪,于燕燕,徐志樓,等.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1):100-101.
[5] 黃朝旭,閆 沛,戴艷然,王 宇,等.品管圈在減少巡回護士非計劃性離開手術間中的應用效果.全科護理,2016,14(6):612-614.
[6] 張興國,王臨潤,劉 勇.醫院品管圈輔導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8.
[7] 盧 波.電子結腸鏡檢查前的準備及體會[J].全科護理,2010,8(4A):903.
[8] 張幸國,醫院品管圈實戰活動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9] Lai EJ,Calderwood AH ,Doros G,et al.The 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 a valid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for colonoscopyoriented research [J].Gastrointestinal Endosc,2009,69(3):620-625.
本文編輯:劉帥帥
The effects of QCC on control of unqualified bowel preparation for colonoscopy in patients
LI Yan-fang,LU Jing*,WANG Yan-mei,HUANG Yan-feng, ZHANG Yan-ping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Gongli hospital,Shanghai 200135,China)
Obj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olonoscopy ,we observed the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on reducing prevalence of unqualified bowel preparation in patients. Methods 112 case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with another group of 120 patients who got colonoscory before QCC as historic control. Factors resulting in unqualified bowel preparation were analysed by questionnaire, and 3 of major factors were corrected by QCC. Results After QCC, the percentage of unqualified bowel preparation reduced from 46% to 18%. Team work was improved in six aspects including responsibility ,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honor .Conclusion QCC can not only reduce prevalence of unqualified bowel preparation, but also improv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and team work.
Quality control circle;Gastroenterology;Bowel preparation;Nursing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5.149.02
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