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探討心理干預對ICU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的影響
劉紅梅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 探究心理干預措施對ICU患者的家屬心理狀態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120例ICU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調查不同護理措施對其家屬的心理健康影響結果。將所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采用SAS量表及SD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家屬的心理波動情況。結果 采取護理措施后,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心理干預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家屬的不安情緒,其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常規護理措施,建議推廣至臨床。
ICU;心理干預;家屬;心理健康
ICU患者病情很重,并且還具有特殊性和不穩定性,患者的生命體征微弱,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家屬很可能會失去親人,因此其心理狀態通常比較激動,在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家屬的心理健康會受到極大影響。通常,ICU護理工作人員會集中精力搶救患者生命,并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但往往會忽視家屬的心理情況,不重視家屬的心理狀態。對于患者來說,家屬是其最大的社會支持,因此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很可能直接影響到對患者本身的救治,對于患者獲救后的預后則會產生更明顯的影響。為研究心理干預對比常規健康指導對ICU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影響情況,選取我院120例ICU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分析,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每位患者選擇一位家屬作為評價對象。將患者進行分組,各60例,對應每組60例患者家屬。兩組患者在各項一般資料上對比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患者家屬的選擇范圍:家屬與患者為直系親屬。家屬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上。
1.3 方法
選擇具有較強專業知識的護師2名,對患者家屬實行入院后24小時內的問卷調查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分別采取護理措施。在護理后72小時左右,對患者家屬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評價,比較分析結果。
對照組患者家屬采取常規健康指導方式,向家屬報告患者的病情、療效等情況。觀察組以對照組為基礎,添加心理干預措施,向患者家屬介紹參與治療的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并向家屬講解ICU工作的性質和特點。通過鼓勵的方式促使家屬準確表達自己的擔心,并對家屬所存在的錯誤認知進行糾正,通過認知矯正的方式幫助家屬樹立信心。護理工作人員應幫助家屬正確對待ICU患者及ICU護理工作,雖然應以鼓勵為主以燃起患者家屬的希望,但對于可能出現的任何意外,護理工作人員也不應回避,但要以婉轉的語言表達,告知家屬可能的預后,使家屬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1.4 評價指標
對患者家屬采用SAS量表(焦慮自評量表)和SDS量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定,評定標準為:兩組量表的標準分均為50分,達到或超過50分即可得出焦慮或抑郁狀態的結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家屬在干預前,SAS量表和SDS量表的評價結果均不具有顯著差異,對比結果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分別采取不同護理措施后第三天,再次評價兩組患者家屬的SAS和SDS量表,結果顯示無論對照組還是觀察組,兩項量表的指標都有明顯降低,對比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兩項量表的評分降低幅度都顯著優于對照組,評分降低更明顯,對比結果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前后SAS量表和SDS量表比較表()

表1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前后SAS量表和SDS量表比較表()
組別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5.21±3.86 41.78±2.74 55.71±3.94 40.22±2.42對照組 55.34±3.88 49.87±3.03 55.68±3.91 49.93±3.05 P >0.05 <0.05 >0.05 <0.05
根據上表數據可得知,在經過干預措施后,兩組患者家屬的SAS量表評價和SDS量表評價分數均下降至合理范圍,擺脫了焦慮和抑郁的狀態。但相比之下,采用普通護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觀察組,其SAS評價得分平均值下降至41.78,相比護理前下降13.43,而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SAS評分雖然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只有5.47,對比觀察組差異明顯,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SDS評價得分平均值下降至40.22,相比護理前下降15.49,而對照組下降幅度僅達到了5.75,對比觀察組差異明顯,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ICU也就是重癥加強護理病房。隨著醫學監護水平的發展,以及各種新型醫療設備相繼出現,重癥醫學監護水平也得以發展。醫院ICU將危重病人集中管理,對其采取足夠的物力、人力和技術上的保障,以求最大化發揮治療效果。ICU重癥監護設有中心監護站,能夠對所有的監護病床進行直接觀察。ICU的基本設備必須包括中心監護儀、床邊監護儀、呼吸機、心電圖機、麻醉機、輸液泵、起搏器、除顫儀、氣管插管以及注射器等[1]。目前,ICU已經發展了30余年,目前已經成為最核心的危重病人搶救中心。一所醫院的先進程度,直接取決于其ICU監護水平。我國的ICU起步晚,因此初期配備不足,但由于我國醫學水平的快速發展,ICU在我國醫療機構中已經普遍配備,目前二級以上醫院要求必須配備ICU病房。
根據“家庭系統理論”,當患者處于危重狀態時,其家庭成員通常會表現得十分焦慮和不安。當前的民眾基本都了解ICU的嚴肅性,一旦患者入住ICU,一定會對家屬產生明顯刺激。當患者入住ICU后,家屬能夠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危險的臨近,通常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外,患者入住ICU后,家屬需要負擔高額的治療住院費用,經濟壓力較大,這也是家屬憂慮的來源之一[2]。再加上ICU病房醫護人員要進行繁忙的搶救工作,對于患者家屬的問題不能及時解答,患者因此會更加焦慮和不安。
當患者的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必須將患者送入ICU病房進行重點看護,這也是對患者和患者家屬負責的表現。但患者家屬對ICU的初始認識一般都是比較被動的,會表現的十分焦慮并感到無奈。而隨著醫學的發展,護理的職能也逐漸向隊員花發展,對家屬的護理工作也成為ICU護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護理工作人員公國與家屬進行交流的方式,能夠為其提供相關的醫學知識,以提升患者家屬對患者病情的認知程度,從而減輕患者家屬所承受的心理壓力[3]。
對于ICU患者的家屬來說,加強醫患溝通是非常重要的。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并具有一定復雜性,另外ICU的封閉式治療環境影響,家屬通常會表現地十分焦慮和不安。對于家屬來說,ICU醫護人員的職業水平和職業素養直接決定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家屬非常關注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態度。為了有效消除患者家屬的緊張情緒,醫護人員就應加強同患者家屬的溝通,并把握溝通技巧。家屬主要希望醫護人員能夠根據病人的情況作出及時的反應,更加準確、快速并有效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因此,ICU醫護人員需要通過工作實踐不斷學習并強化訓練,保證自身的操作水平達到穩、準、快的目標。
為研究常規護理對比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于ICU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影響,選取了我院12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SAS和SDS量表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常規護理綜合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在消除患者家屬焦慮和抑郁方面的作用更加明顯,并對比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成效明顯,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建議在實踐中應用心理護理干預綜合常規護理的措施。
[1] 畢 迎.心理干預對ICU患者家屬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9):89-90.
[2] 楊萬薈.心理干預對神經ICU顱腦外傷手術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的影響[J].心理醫生(下半月版),2012,(7):167-168.
[3] 覃花桃.心理干預對ICU患者家屬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9):1483-1484.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5.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