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亦純
華夏基金強大的投研實力,使得旗下主動型股票基金的賺錢能力在連續三年的排名中奪魁。
近日,《投資者報》隆重推出“基金全能賺錢王”封面專題報道,對2014年~2016年三年來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盈利數據進行了統計,并從縱深視角研判和報道各家基金公司在不同市場中的賺錢能力。我們發現,近三年來,牛市、熊市、震蕩市行情輪番上演,因此毫無疑問,從三年的數據得到的結論更有全局觀、說服力更強。
《投資者報》市場研究中心按照旗下主動型股票基金盈利能力進行排名發現,近三年來,華夏基金旗下相關基金合計利潤高達415.24億元,超過第二名約86億元,賺錢能力遙遙領先于行業。
《投資者報》了解到,華夏旗下的華夏回報A、華夏回報二號、華夏平穩增長以及華夏紅利等四只基金都進入各自細分方向賺錢能力的前十,是所有基金公司中入圍前十基金數量最多的一家。
旗下基金的賺錢能力充分反映出一家基金公司的整體實力,華夏盈利能力遙遙領先行業,體現出老牌勁旅更能經受住不同市場的考驗并勝出。旗下主動股票型基金賺錢能力能在連續三年的排名中奪魁,華夏基金憑借的是公司強大的投研實力。
賺錢能力最強當屬華夏
近三年來,2014年市場單邊上漲51.66%、2015年先漲后跌震幅68.72%、2016年全年震蕩呈蛇形。牛市、熊市、震蕩市輪番上演。按照旗下主動股票型基金賺錢多少進行排名,老牌勁旅華夏基金奪魁。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華夏旗下主動股基累計為持有人賺錢415.24億元,超過第二名約86億元。旗下基金賺錢能力遙遙領先于行業。具體來看,華夏基金旗下的華夏紅利、華夏回報A、華夏回報二號及華夏平穩增長等四只基金三年來分別為持有人賺錢83.54億元、38.68億元、21.82億元和17.54億元,對公司整體盈利貢獻最為突出。
其中偏股型基金是單只產品中的“賺錢大戶”,據《投資者報》統計,賺錢能力榜的前十名中最低水平的產品近三年盈利都超過5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賺錢大戶”都是歷經多次牛熊錘煉的“老司機”,基金成立時間均超過10年,忠實投資者很多,也多是各公司的主打產品。
華夏紅利便是這樣的一只產品。華夏紅利成立于2005年6月,截至2016年年末,基金份額已經達到47億。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4月23日,自成立以來,華夏紅利已為投資者帶來逾8.3倍回報,年化回報更是高達20.77%!
而華夏回報A則又是華夏基金旗下另一只明星產品。成立14年來,歷經多輪牛熊市場考驗,業績斐然,為投資者帶來約8.3倍的豐厚回報,規模達到70億元,是當之無愧的旗艦產品。
更難能可貴的是,華夏紅利、華夏回報A不僅是長跑冠軍,同樣也是“分紅王”。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華夏回報A累計分紅總額達到111.6億元,在可統計的1000多只基金中排名第二,位列第一的是華夏紅利,累計分紅總額142億元。分紅總額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4只都來自于華夏基金。
“基金分紅的多寡,一方面體現了基金的賺錢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基金公司將收益及時兌現的舉措,背后是站在持有人層面為其利益考量的意愿較為強烈。”業內人士表示。
一季度繼續領跑
隨著2017年一季報業績的披露,再一次體現出華夏基金強大的賺錢能力。
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公募基金一季度整體盈利1107億元,華夏以占全行業4%的資產規模,共為投資者賺取94.12億“真金白銀”,占到全行業盈利的9%,顯示出了華夏強大的投研實力和盈利能力,賺錢能力也在基金公司中名列前茅。
特別是在一季度股市震蕩幅度較大的情況下,華夏之所以盈利能力強,憑借的是公司強大的投研實力,使得旗下權益類基金2017年“首秀”奪目。來自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華夏旗下主動型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加權平均收益率達4.65%,在10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前列,旗下有9只混合型基金今年一季度收益率均超過6%,均位居同類型基金前1/3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回報A、華夏回報二號繼續體現了作為旗艦產品該有的水準,今年一季度凈值增長率分別為10.23%、9.72%,位于同類型基金收益榜單第2名、第3名,其自成立以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年化回報分別為18.13%和16.03%。
《投資者報》注意到,華夏回報A的股票倉位通常不會超過六成,有三成倉位用來配置債券。以去年第四季度末數據為例,華夏回報A權益類資產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是46.78%,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比例是37.6%,另外還有12.28%的倉位用于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等現金類資產。
不同于股票型基金或者說股票型混合基金,華夏回報A是一只股債平衡混合型基金。這也意味著,若股票短期行情不好,而債券的收益相對穩定,通過合理配置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比例,可以盡量避免基金資產損失,實現每年較高的回報。在這種模式下該基金的收益會高于債券、而風險低于股票,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此類基金是在相對穩妥的基礎上賺錢,從數值看也很出色,值得讓更多投資人知曉,應當引起他們的關注。這些產品同樣大多出身于知名基金公司,深厚的投研實力提升了基金業績。
靈活配置能力突出
梳理數據,《投資者報》發現,在靈活配置型基金賺錢能力前十的排名中,平常“不顯山不露水”的華夏平穩增長進入前十。
資料顯示,華夏平穩增長成立于2006年8月,至今已超過10年。該基金的投資策略是,基于對宏觀經濟/政策、證券市場估值/趨勢的綜合分析,主動判斷市場時機,進行積極的資產配置。
據介紹,華夏平穩增長運用 TIPP 策略(時間不變性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對股票資產配置的風險進行監控。該策略以價值投資理念為基礎,通過嚴謹、深入的基本面分析,追求具有健康、可持續增長潛力的股票;同時結合估值水平分析和技術面分析,追求合理買入價格和最佳買賣時機,從而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實現較高的回報。歷史業績說明,該策略不論牛市抑或熊市,都能有良好表現。
一季度,華夏平穩增長基金經理對其保持了較高的倉位水平,同時對行業配置進行了一定幅度的調整,相對高配了高端裝備、節能環保、醫藥等行業股票,減持了計算機、傳媒等,基金凈值有所增長,這反映出基金經理具有較強的擇時換股的能力。
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倉位在0-95%之間,牛市時可幾乎滿倉,熊市時可空倉。無論2014年的牛市,還是2015年前半年“瘋牛”、后半年“大熊”的行情及2016年的震蕩市都可靈活判斷。作為一只靈活配置基金,華夏平穩增長無論在倉位管理還是選擇股票方面,均體現出可圈可點之處。除此之外,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華夏消費升級混合C在188只靈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上限95%)(B/C 類)中排名第一,凈值增長率為9.39%,為投資人帶來價值不菲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