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經平安集團內部核實,平安大華基金、平安信托均未與鯨魚金融有合作。
近日,一篇名為“P2P平臺鯨魚寶、鯉魚理財是同一個騙局?”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很多投資者紛紛致電《投資者報》記者,希望對鯨魚寶(鯨魚金融,運營方:廈門吉才神金融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實際情況有更多了解。
投資者表示,此前注意到鯨魚寶是因為該平臺宣傳“其購買的債權來自中國平安,買的是陸金所的安盈穩E產品”。但陸金所兩度發布公告稱,與鯨魚寶未有合作,之后平安集團也正式向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鯨魚金融侵犯中國平安商標權,并索賠800萬元。
面對采訪,鯨魚金融方面對記者表示,鯨魚金融在早期合作的資產端中的確有陸金所債權產品,但2016年1月,因為與平安的商標侵權官司,便停止了與陸金所的合作,官網和APP上也撤掉了有關“購買陸金所債權”等宣傳內容。
此外,鯨魚金融表示目前在于平安信托及平安大華基金合作,但經平安集團內部核實,平安大華基金、平安信托均未與鯨魚金融有合作。
“必須要澄清一點的是,鯨魚金融不是P2P。”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內與投資者的誤解,鯨魚寶品牌公關部如此稱。官網首頁顯示,截至2017年4月27日,鯨魚寶累計總交易額超過152億元,累計注冊人數將近250萬人。
新舊網站的更替
從表面來看,現在的鯨魚金融并不完全是此前的鯨魚寶。4月28日中午12點時,《投資者報》記者無法再次通過http://new.jingyubao.com/登陸鯨魚寶網站,而在前一天早上9點還能打開。同時,記者注意到,在蘋果商店內搜索“鯨魚寶”,所出現的APP是“鯨魚”。
4月27日晚,記者在與鯨魚金融方面電話聯系時,對該網站首頁顯示的“世界500強金融機構”進行確認,對方告訴記者,目前鯨魚金融的官網是http://www.jinr.com/index.html,不再是此前的鯨魚寶網站。當記者提出,啟用新的網站后,舊的網站仍顯示合作方是“世界500強金融機構”,是否有誤導投資者之嫌。對方表示,舊的網站已經不具備投資功能,會和技術確認兩個網站的情況。
結果,第二天舊的網站就消失不見,可見鯨魚金融反應速度之快。根據記者所見,新的網站“去平安化”非常徹底。在鯨魚數據中,持有金融機構資產總金額14.05億(元);累計從金融機構資產獲得收益金額8454萬(元);累計為用戶賺取金額8949萬(元)。同樣的數據,在舊網站中的顯示為,“持有平安金融資產債權”、“從平安金融資產債權獲得”,金額一模一樣。
那么,為什么擁有鯨魚寶網站的處理權,一直到記者質疑才關閉呢?同樣的數據,僅僅是隱去了債權來源就徹底撇清了暗指平安的關系嗎?那么,鯨魚金融的實際債權來源于哪里呢?所幸的是,對于第三個問題,鯨魚金融給出了答案。
資金去向不明
官網顯示,2014年9月,鯨魚網站正式上線。目前,鯨魚金融平臺上的產品分為活期產品、定期產品和保險箱三類。活期產品,年利率為5.35%,一元起投,活存活取,5萬限額封頂;定期產品,年利率4.2%,低于同業平均利率;保險箱產品,100個月定期產品。
鯨魚方面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目前鯨魚金融的資產端主要對接的是匯添富、平安大華基金、平安信托和華信證券這4家金融機構。記者分別聯系這4家金融機構求證,其中,平安集團表示,經內部核實,平安大華基金、平安信托均未與鯨魚金融有合作。
為了驗證資金是否投入到這些金融機構的債權中,記者注冊體驗了在鯨魚金融投資的全流程。記者選擇了在售產品“鯨魚:天天高收益 一元起投隨存隨取安全有保障”,7日年化收益率5.35%(2倍 余某寶同期收益),預計起息時間:4月29日。到投資完畢,網站并未告知資金去向。
在采訪中,鯨魚金融再三告知“鯨魚不是網貸平臺”,所以無法用當前網貸行業的規范來要求進行信息披露。對方告訴記者,鯨魚金融的模式類似于余額寶、理財通、懶財網、真融寶等平臺。
此前,真融寶的工作人員曾在記者面前親自展示其在真融寶投資后臺的情況,可以說是每一分甚至更低的資金去向都標注清楚。真融寶方面告訴記者,目前互聯網理財確實未被劃入網貸的監管范圍。但據投資者反饋,知曉資金流向會讓他們投資更安心。
對此,鯨魚金融方面對記者表示,鯨魚金融募集到的投資人資金會轉入民生銀行的專項“募集賬戶”中,銀行對“募集賬戶”里的資金,設置了只進不出的管理,只能由銀行通過代付系統給特定的對象進行轉賬。鯨魚金融所有募集資金的劃轉流向都受到廈門市金融辦和民生銀行的雙重監管。
此外,鯨魚金融還稱,在中國建設銀行儲備有4億元的風險保障金,是自有資金。當資產方收益不足時,用以兌付用戶本息。該筆保障金在建設銀行進行專戶管理。從鯨魚上線至今保障金還未使用過。記者也向民生銀行與建行求證這些賬戶的具體功能,但目前還未得到證實。本報會持續關注。
疑似控制同類理財平臺
投資者注意到,鯨魚金融與另外一家理財平臺鯉魚理財,兩家公司股東重合度相當高。是否存在投資者質疑的“一批人馬、兩個平臺”的情況,“鯨魚金融和鯉魚理財雖然股東相同,但鯨魚與鯉魚是獨立經營與核算的兩家互不相關的金融公司,兩家公司不論是業務模式、公司架構、人事管理以及財務管理都是各自獨立運營,不存在投資者聯想式的理解。”鯨魚金融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投資者的疑問還在于,鯨魚金融在大量招聘技術方面的人員,公司本身金融方面的人才也占比過小。對于這個問題,鯨魚金融表示,目前,鯨魚金融擁有一支超過22人的基金經理團隊,通過產品設計為投資人篩選渠道機構低風險穩健收益的理財產品。此外,技術團隊大部分是來自騰訊、阿里系公司的技術人員,組成了公司技術骨干團隊,重視用戶體驗,保證了平臺的技術安全。但記者注意到,這些信息目前在官網未公布,甚至高管的信息也未公布,僅僅體現為“來自中國最大的私募基金公司的兩名80后資深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