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玲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如何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代表委員們諫言獻策。
唐冠軍代表: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
“2008~2015年175米試驗性蓄水的實踐證明,汛前集中騰庫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的調度運行方式一方面較好地解決了汛期長江防洪問題,另一方面也給長江航運、電網安全、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及消落區治理等帶來巨大壓力。因此,論證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已具備條件。”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表示。
唐冠軍認為,適當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有利于充分發揮長江航運功能,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如果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水庫常年回水可至重慶木洞,將淹沒豐都至涪陵7處礙航礁石和長壽附近的洛磧、王家灘等淺灘,可顯著改善重慶木洞至豐都河段的航道條件,節約航道整治費用約18億元,5000噸大型船舶可全年滿載直達重慶果園港區,明顯降低重慶水運成本。
二是有利于提高三峽電站發電能力,保障電網安全。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初步測算,每年將可多發電約55億度,相當于增建一個135萬千瓦的水電站,與火電相比,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471萬噸。
三是有利于維護水庫庫岸穩定,減少地質災害。提高三峽水庫汛限水位至155米,水庫水位落差從30米減少到20米,避免5月底至6月初庫水位快速退落,可相應減少誘發地質災害隱患和涌浪等次生災害的發生。
四是有利于保護消落區生態環境,改善庫周群眾的人居環境。消落區影響了庫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提高三峽水利樞紐汛限水位至155米,可明顯減小消落區面積。
五是有利于降低三峽水庫蓄水對長江中下游的影響,保障長江中下游航運和生態安全。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可減少水庫蓄水量約56.5億立方米,9月份蓄水期間可增加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約2000立方米/秒,有利于減輕蓄水對長江中游航道暢通的不利影響,減輕對洞庭湖、鄱陽湖水資源利用的影響。
由此,唐冠軍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務院三峽辦、水利部、國家防總辦等部門盡快組織提高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的專題研究論證,如經論證是可行的,為穩妥起見,建議先期可將三峽水利樞紐防洪限制水位小幅提高到某一水位,與此同時,加強原型觀測并結合長江上游水庫聯合調度逐步摸索最佳運行方式,選擇適當時機,再進一步將防洪限制水位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以更好地發揮三峽工程綜合效益,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王濟光委員:走好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綠色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重慶市副主委,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表示,長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推動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由于上中下游區位板塊發展重心各異,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落差,因而利益協調基礎薄弱,部門管理難度較大。做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必須注重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重視區域協作與產業分工相平衡,推動生態補償與環保聯動相促進,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正向協同機制。為此他建議:
突出利益關系協同,加快構建多元、分層、一體化的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機制。一是要建立宏觀層級上的部門協調機制,重點是加強宏觀指導,統籌研究解決長江流域總體規劃、重大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二是要建立上中下游各省級政府之間的經常性對話機制,形成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區域政策協同。
強化交通物流協同,以積極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目標,制定跨區域的交通專項規劃。一是要基于上中下游的交通樞紐形成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二是要加快形成成渝城市群連接長株潭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快速鐵路大通道。
注重綠色產業協同,加強對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和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上中游地區承接地產業布局的科學規劃,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標準,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二是要適時出臺引導長江經濟帶產業西向梯度轉移的差異化政策,支持上中游地區承接下游地區的產業轉移,建立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專項資金。
厚植開放平臺協同,以“開放就是改革”的理念構建涵蓋金融、產業、交通、科技、環保等領域的平臺體系。一是要建立長江經濟帶金融平臺,籌劃設立以沿江11省區市為主體的股份制“長江生態發展銀行”;二是要謀劃流域性產業轉移和對接平臺,建立串聯長江上中下游、連結東中西部的信息溝通渠道和網絡體系;三是要適時在上游地區選點設立“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
張恩迪委員:發揮長三角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龍頭作用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除了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和積極倡導外,更需要省級層面的協調、合作與執行,特別是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產業能級比較高的省市,如江浙滬等地,應主動牽頭組織,做大做強長江經濟帶,發揮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規模效應和范圍經濟,共享外部效應。省市之間的合作可從協同創新、組織協調、環境保護、金融共享等方面著手,從執行層面搭建執行組織與機構,促進國家戰略更好實施。”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張恩迪表示。
張恩迪提出,協同創新,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整體能力。在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建設區域性協同創新平臺,積極引導長江沿岸省市建立跨區域產學研聯盟機制,圍繞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聯合區域內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組建“長江經濟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共同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張恩迪認為,加強協調,沿岸省市要合力推動戰略落地。一是設立長江經濟帶建設委員會,由九省二市的主要黨政領導組成,委員會主席由中央委派,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討論重點合作領域、合作措施、合作事項等重大問題。二是制定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實施方案。打破現有“諸侯經濟”的行政壁壘,在國家發改委指導下,依托長江經濟帶建設委員會,啟動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三是制定長江經濟帶“統一市場體系建設協議”。著眼于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發揮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優勢,牽頭制定與自貿區規則相適應相銜接的統一、透明、公開的市場準入制度,促進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生產要素在長江經濟帶區域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同步發展的良性格局。
上海自貿區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投資、貿易制度。張恩迪提出,要搭建平臺,發揮上海自貿區輻射效應。首先,挖掘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輻射長三角的制度紅利。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優勢,著力推動設立長江經濟帶開發銀行和發展基金;以上海股權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和上海證交所即將推出的戰略新興板為依托,長江經濟帶沿岸省市共同搭建區域內中小企業上市制度合作框架;其次,挖掘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的制度紅利,長江經濟帶沿岸省市可以率先對接,在制度領域實現一體化,改善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軟環境。
安徽團:關于支持長江等內河航道建設的建議
安徽團代表表示,安徽內河水運資源十分豐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內河船舶運力、貨運量等均位居全國前列。但是,由于歷史欠賬較多,目前安徽省航道建設任務仍然繁重,港航發展結構性問題仍較突出,現代航運服務和支持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滯后,信息化水平和支持保障體系建設投入不足,影響了全省水運事業發展。
為貫徹落實國家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發展戰略,安徽團提議:
繼續推進長江干線航道“延上游、深中游、深下游”工程,繼續加快推進包括長江安徽段在內的長江干流深水航道建設。
國家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長江干支聯動進程,繼續推進包括安徽省順安河、青通河、滁河等在內的長江支流航道建設,使長江干支流早日實現航道成網的目標。同時,從中央層面積極支持沿江港口開展多式聯運,江海直達等運輸,加快長江綜合樞紐港建設。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規劃修編的過程中,對安徽航道予以考慮,使長三角地區航道網絡更加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