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少穎 何則
摘要 本研究從發展效率角度出發,以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為研究對象,構建了投入一產出指標體系,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測度了2002和2012年中國國家級貧困縣的發展效率,并基于GIS空間分析法對發展效率的空間差異格局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第一、國家級貧困縣覆蓋的面積在擴大,西南地區的貴州省和西北地區的甘肅省成為目前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和難點地區。第二、特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是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貧困地區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利用好上述資源可以促使貧困地區真正實現經濟的成長發展。2002年DEA有效的貧困縣主要是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這些地區通過相關資源的開發已經實現了自身經濟的“內生式增長”,而且這些地區基本都已經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的范疇。貴州和甘肅等各類資源非常匱乏的地區成為DEA效率最低的國家級貧困縣集中區。這兩個省份地理位置閉塞,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稟賦貧乏,缺乏可以支撐經濟內生發展的支撐。第三、DEA有效和DEA效率偏低的貧困縣都表現出一定的空間相關性。根據貧困縣的空間臨接性,采取集中連片的扶貧開發政策符合貧困縣的實際情況。第四、2002-2012年間,國家級貧困縣縣域經濟的熱、冷點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發展態勢出現了很大的改變。
關鍵詞 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效率;時空演化;DEA;ESDA-GIS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0-013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0.017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被貧困問題所困擾。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不斷加大扶貧力度,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1978-2000年,在體制改革、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和八七扶貧攻堅三個階段后,中國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數由2.5億減少到3000萬,基本實現了到20世紀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在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新挑戰。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強調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加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國家級貧困縣是國家實施經濟扶持的縣級行政區特定稱謂,研究其經濟發展效益時空差異是科學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前提和基礎。
1文獻綜述
目前針對貧困地區形成原因和反貧困政策的研究主要從財政、金融政策著手。樊麗明等,張克中等,儲德銀等從財政分權和政府轉移支付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中國公共轉移支付對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李似鴻、王小華等研究了金融供給和農村信貸等金融因素對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影響。張立冬、謝婷婷研究了貧困的代際傳遞與反貧困的關系。章元等總結了中國在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的過程中,降低貧困的經驗,認為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優先發展附加值低的農業未必是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好方法。中國需要通過城市傾向政府推動工業化來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讓貧困農戶能夠分享經濟增長的“蛋糕”。上述研究主要是利用省級層面的數據和經濟計量方法對貧困和反貧困問題進行理論研究。王艷慧、錢毅樂等以連片特困區扶貧終點縣為例研究了縣級層面多維貧困度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潘竟虎、賈文晶等對中國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分異進行了研究。周侃,王傳勝等從貧困地區資源承載能力的角度對貧困縣進行地域類型識別,提出了差別化的脫貧政策建議。上述研究考察了部分或全部國家級貧困縣。對國家級貧困縣的相關問題從空間分異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實際上,貧困問題的本質是發展效率偏低,單位要素的投入產出比不高。但是,目前沒有研究從全部貧困縣出發研究貧困縣發展的效率。
本研究從發展效率角度出發,以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為研究對象,構建了投入一產出指標體系,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以GIS作為空間計量測度工具,分析縣域經濟的發展效率空間分異與時空演化,以期為精準指導貧困縣域地區經濟的高效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與處理
為了便于了解國家貧困縣整體經濟差異,分別選取了2002年和2013年公布的592個貧困縣名單中的縣級行政單位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投入主導型測量方法。選取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單位從業人員人數和用地面積及縣域人口四個投入指標,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衡量生產的資本投入量,人口和單位從業人員人數衡量生產的人力投入量,用地面積衡量城市生產的土地投入量。產出變量選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衡量貧困縣的總體經濟效益。
所有數據來自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等。縣區界線、縣城位置等獲取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1:400萬數據庫。
2.2研究方法
2.2.1數據包絡分析(DEA)
本文采用基于投入導向的變動規模報酬DEA模型(BCC模型):
其中,0為標量,它所表示的經濟意義為第i個決策單元的投入技術效率TE,λ為I×1常數向量;1≤Φ<+∞,1/Φ為第i個DMU的技術效率;eT=(1,1,……,1)∈EN,eT=(1,1,……,1)T∈EM
2.2.2探索性數據分析(ESDA)
ESDA是得到學界認可的較為理想的數據驅動分析方法,已被廣泛用于區域差異的研究中。
引入Getis-OrdG*i來判別不同空間位置上的高值與低值集聚狀況。
Getis-Ord局部統計可表示為:
其中xi是要素j的屬性值,wij是要素ij之間的空間權重,n為要素總數,且G*i統計是得分,因此無需做進一步計算。
2.2.3加權標準差橢圓(SDE)
SDE可以從中心性、展布性、密集性、方位和形狀等五個維度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整體特征及其時空演化過程。SDE面積反映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范圍;SDE中心反映經濟要素空間分布整體在二維空間上的相對位置(重心);長軸的方向(方位角,即正北方向與順時針旋轉的長軸之間的夾角)反映其在二維空間上展布的主趨勢方向;長、短軸的比值可以體現要素空間分布的形態;單位標準差橢圓上分布的空間要素總量可以體現其在二維空間上展布的密集程度。
3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效率區域差異時空分析特征
3.1國家級貧困縣分布變動
圖1為2002年與2012年兩年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分布情況。
比較調出的縣與調入的縣主要所在的省份以及調出調入縣的個數,會發現內蒙古、陜西和山西這三個省同時進行著貧困縣的調出與調入,而且調出與調入個數相當。調整后的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區。按所屬省區來看,云南最多,其次是陜西和貴州。
3.2總體分異特征
本研究采用加權標準差橢圓和加權標準距離方法,基于592個縣域的空間區位(經緯度),用該城市的對應效率分量要素指標值表示相應的權重,計算各城市效率的空間分布的標準差橢圓和標準距離,以表征其空間格局,并通過對比不同時期標準差橢圓各分量的變化,探索中國城市效率空間格局變化的時間演進特征。
SD面積反映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范圍;SDE中心反映經濟要素空間分布整體在二維空間上的相對位置(重心);長軸的方向(方位角,即正北方向與順時針旋轉的長軸之間的夾角)反映其在二維空間上展布的主趨勢方向;長、短軸的比值可以體現要素空間分布的形態;單位標準差橢圓上分布的空間要素總量可以體現其在二維空間上展布的密集程度。
由圖2可知,通過標準差橢圓5個維度的前后對比,可見相對于2002年,2012年標準差橢圓的分布方向向北旋轉6°,形狀相似度較高,規模略微增大,其重心向西南方向轉移。這說明貧困縣覆蓋面積的增大,也體現了扶貧政策的不斷調整與完善。
2002年DEA有效的46個縣級單位主要位于以下三大區域(見圖3):①青藏地區,包括青海省6個縣級單位,西藏自治區3個縣級單位,以及青海四川交界處的得榮縣。這一區域貧困縣的特征是基本全部為藏族聚集區,人口非常稀少,人口最多的縣也不超過五萬人。區域經濟特色比較明顯,總體人口和資源投入比較低,使得經濟發展的效率相對較高。②燕山一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包括河南省的3個縣,河北的7個縣和山東的5個縣。這一區域貧困縣的特征是人口數量比較多,大部分縣人口達到一百萬左右。這一區域通過充分挖掘人力資源優勢,經濟發展態勢得到了初步的改變。③西北高原地區,主要包括陜西3個縣,內蒙古自治區5個縣級單位、甘肅2個縣級單位和山西省1個縣級單位。這一區域貧困縣的資源比較豐富,部分地區通過資源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到2012年,上述46個DEA有效的縣級單元已經有33個縣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的范圍,其比率要遠遠高于總體的比例。2002年DEA綜合效率排名后20位的縣級單位中,主要集中在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包括甘肅省的4個縣;山西省的3個縣;陜西省的2個縣;寧夏的2個縣。上述地區資源比較匱乏,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使得該區域發展效率低下。到2012年上述20個DEA綜合效率靠后的縣級單位只有5個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范圍,遠遠低于總體的比例。
2012年DEA有效的45個縣級單位主要分布在以下四個區域:①四川青海交界處。其中包括四川5個縣,青海2個縣。這一區域也基本上是藏族等其他少數民族集聚區,人口相對稀少,區域經濟特色比較明顯。人口和資源投入程度較低,經濟發展效率較高。②燕山一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包括河南6個縣,河北3個縣。原來這一區域的山東省已經全部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范圍。這一區域的特點是人口非常集中,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較好,經濟發展效率也相對較高。③西北高原地區,主要包括陜西省5個縣,山西省4個縣,甘肅省2個縣,以及新疆自治區3個縣級單位。這一區域的基本特征是煤炭等資源比較豐富,通過資源開發推動經濟增長較快。④云南省共5個縣。云南省主要依靠發展旅游等特色經濟使得上述國家級貧困縣通過較低的投入獲得了經濟較高的增長。2012年DEA綜合效率排名后20位的縣級單位主要集中在貴州和甘肅兩省,其中包括貴州8個縣,甘肅6個縣。這兩個地區貧困縣最大的特點是特色資源匱乏,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綜合2002和2012年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效率的情況,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基本結論:①特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是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貧困地區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利用好上述資源可以促使貧困地區真正實現經濟的成長發展。②貴州、甘肅兩省成為中國未來扶貧開發的難點所在。這兩個省份地理位置閉塞,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稟賦貧乏,缺乏可以支撐經濟內生發展的支撐。
3.3局部自相關性分析
為分析國家級貧困縣在空間上的相互關聯類型,依據樣本縣與其相鄰縣的空間關系,在5%顯著水平下,把各縣歸為下述4類(見圖4):①HH型。縣域自身與相鄰縣域經濟發展程度均較高,二者呈正相關關聯。或稱擴散型。②LL型。縣域自身與相鄰縣域經濟發展程度均較低,二者呈顯著正相關關聯。或稱蕭索型。③LH型。縣域自身經濟發展程度較低,而相鄰縣域發展程度較高,空間上表現為中心低而四周高的負相關聯特征。或稱空心型。④HL型。縣域自身經濟發展程度較高,而相鄰縣域發展程度較低,二者負相關關聯性顯著,空間上表現為中心高而四周低的關聯特征。或稱極化型。從縣域數量分布來看,2002年LL型>HH型>HL型>LH型。2012年是LL型>HH型>HL型>LH型,與2002年相比,類型排序沒有變化。
2002年擴散型縣相對集中三大區域,包括青藏高原地區、內蒙古中部地區、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山地平原區。2012年擴散型縣相對集中在青海四川交界區、山西內蒙古陜西三省相互交界區域。這些區域與當年DEA有效區基本重合,這說明DEA有效區有比較明顯的空間鄰接效應。
2002年蕭索型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六盤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2年蕭索型主要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三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相比2002年,2012年蕭索型區域的面積有所減小。蕭索型區域基本為集中連片特困區。
空心型和極化型的縣域數目均較少,空間分布也趨于破碎化和分散化,無明顯特征。
3.4熱點分析
熱點分析可進一步偵測出空間集聚的明顯位置及區域相關的程度,找尋哪個縣域對于全局空間自相關的貢獻度更大,并可揭示Moran's I的全局自相關在何種程度上掩蓋了局部的不穩定。本文分別計算了2002和2012年各縣域人均GDP的局域空間關聯系數Getis-OrdG*i,并借助ArcGIS軟件將結果空間化。采用Jenks最佳自然斷裂法對兩個年份的局域G*i統計值進行聚類,劃分為熱點、次熱、次冷和冷點區,得到經濟差異空間格局的熱點演化圖(見圖5)。
整體來看,2002-2012年間,國家級貧困縣縣域經濟的熱、冷點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在2002年,熱點分布范圍較小且相對集中于晉冀魯交界地區。2012年的熱點區分布則相對集中,原有的熱點區幾乎全部存在,新的熱點區大都由次熱點區轉變而來,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陜西等西北連片區、青海以及四川與青海交界區。2002年的冷點區存在四大片,其一是陜甘寧為核心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其二是云貴川廣交界地帶的高原山地區;其三是南疆地區,其四為內蒙古北部和黑龍江南部地區。冷點區在10年間也有大幅縮小的趨勢。2012年冷點區空間上大幅縮小,分布更趨于碎片化且主要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和羅霄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區。陜甘寧為核心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冷點轉化為熱點及次熱點。2002-2012年熱點和冷點分布區域的大幅度調整說明經過長時間的扶貧開發以及貧困縣自身發展環境的改變,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發展態勢出現了很大的改變。
4結論
本研究綜合利用加權標準差橢圓(SDE)、局部自相關性分析、Getis-Ord G*i熱點分析等方法對2002年和2012年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增長的DEA綜合效率進行了空間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結論:
(1)相對于2002年,2012年標準差橢圓的分布方向向北旋轉6°,形狀相似度較高,規模略微增大,其重心向西南方向轉移。說明國家級貧困縣覆蓋的面積在擴大,扶貧開發的政策在不斷完善。西南地區成為目前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2)從DEA綜合效率來看,2002年DEA有效的貧困縣主要是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這些地區通過相關資源的開發已經實現了自身經濟的“內生式增長”,而且這些地區基本都已經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的范疇。2012年,貴州和甘肅成為DEA效率最低的國家級貧困縣集中區。這兩個省份對應貧困縣自然條件比較惡劣,脫貧的難度比較大。
(3)從空間局部自相關分析來看,蕭索型和擴散型的貧困縣占主體。這說明DEA有效和DEA效率偏低的貧困縣都表現出一定的空間相關性。根據貧困縣的空間臨接性,采取集中連片的扶貧開發政策符合貧困縣的實際情況。
(4)2002-2012年間,國家級貧困縣縣域經濟的熱、冷點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這說明經過較長時間的扶貧開發以及貧困縣自身發展環境的改變后,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發展態勢出現了很大的改變。
(責任編輯: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