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婷+嚴小玲+甘炳嫻+馬海燕??

【關鍵詞】針刺;艾灸;產后尿潴留
中圖分類號:R714.64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34
產后尿潴留(PUR)多指產后6~8 h出現膀胱內有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或排尿不暢,經彩超或留置導尿測膀胱內殘余尿量>100 ml。PUR是產科常見并發癥,可引起膀胱功能和子宮收縮功能異常、泌尿道感染及產后出血等,同時不利于產后乳汁分泌,影響母乳喂養[1]。中醫理論認為PUR屬于“癃閉”范疇,多為產后脈絡受損、氣機逆亂、氣滯血瘀引起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臨床上對于PUR需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本研究探討針刺配合艾灸治療PUR,取得令人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PUR患者共90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癃閉”及《中醫婦科學》中“產后小便不通”的標準[2]。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三組,其中A組30例,年齡20~39歲,平均(27.25±3.41)歲;經產婦10例,初產婦20例;剖宮產9例,陰道分娩21例(助產5例,自然分娩16例)。B組30例,年齡18~38歲,平均(27.33±2.96)歲;經產婦9例,初產婦21例;剖宮產9例,陰道分娩21例(助產4例,自然分娩17例)。對照組30例,年齡19~39歲,平均(27.08±3.35)歲;經產婦10例,初產婦20例;剖宮產10例,陰道分娩20例(助產6例,自然分娩14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A組在雙側陰陵泉穴直刺,在關元、中極、雙側水道穴、雙側歸來穴平刺加電針20 min,同時在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進行艾條灸20 min,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排尿。B組在雙側膀胱俞穴直刺,在秩邊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得氣后出針;然后在中極穴斜刺,針尖向下,在雙側三陰交穴直刺,留針20 min,同時在關元穴行艾條灸20 min,每隔5 min對三陰交穴行針1次,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排尿。對照組使用熱水袋熱敷膀胱區15 min,同時取20 ml開塞露塞入患者肛門后,捏緊開塞露外殼使其形成負壓后拔出,保留12~15 min后,叮囑患者下床蹲坐排尿。
1.3療效評價
治療2 d后評價療效。痊愈:病人能自動排尿,排尿功能穩定,排尿次數正常,殘余尿<10 ml;好轉:病人能自動排尿,但排尿功能不穩定,排尿次數增多,膀胱內殘余尿≥10 ml;無效:病人仍不能自動排尿,借助導尿管等其他方法排尿。以痊愈加好轉計算治療總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AKx-D〗±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分組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B組總有效率也高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殘余尿量比較
經治療2 d后,A組殘余尿量為(28.36±5.12)ml,B組為(30.17±4.82)ml,對照組為(84.71±11.52)ml。三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06.70,P<0.001);A組、B組殘余尿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而A組和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PUR發病率為1.7%~17.9%,是陰道分娩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原因有很多,包括麻醉造成中樞抑制、膀胱或盆腔神經叢在分娩中受壓、分娩引起盆底神經肌肉和(或)恥骨宮頸筋膜撕裂損害、產后盆腔內淤血及產婦體力消耗過大等[4]。我國傳統醫學中PUR屬于"癃閉"范疇,其病位在膀胱,并與肺、脾、腎、三焦有關,《素問》中曰:“旁觀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燕,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認為小便通暢有賴于膀胱氣化,而產后婦女素體虛弱、肺氣不足,或產時勞力氣傷、脾肺氣虛,致膀胱氣化不利、三焦通調水道失司[5]。
溫通閉阻經絡、化氣行水、補虛扶弱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既往研究表明利用針刺結合艾灸的方法治療產后尿潴留能取得較好效果,吳艷榮等[6]取曲骨、中極、關元、水道針刺,根據患者胖瘦程度行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同時取純艾條點燃后放入艾箱,置于小腹部施灸,結果總有效率達91.67%(55/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93%(41/54);洪媚等人[7]選取關元、中極、水道、膀胱俞、秩邊、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進行針刺,之后在針刺處拔罐,結合艾箱灸治療,結果總有效率為93.4%(28/30),明顯高于對照組。本研究中A組患者首先給予雙側陰陵泉穴直刺,在關元、中極、雙側水道穴、雙側歸來穴平刺加電針,其中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水穴,針刺該穴具有健脾祛濕利水之功;關元近膀胱,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善于振奮元氣,針刺其具有補腎利尿、助膀胱氣化之功;中極為膀胱經氣結聚之處,取之能補腎利尿、調節水液代謝、通利水道;水道穴近膀胱,取之有助于膀胱氣化、利水透濕;本組諸穴相伍、調節三焦促進氣化、補益氣血,同時在關元穴、雙側足三里穴艾條灸,結合灸法調節經絡臟腑、振奮陽氣、增強膀胱氣化作用,來達到治療產后尿潴留的目的。B組患者則先直刺雙側膀胱俞穴,在秩邊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得氣后出針,然后在中極穴斜刺,針尖向下,在雙側三陰交穴直刺,其中膀胱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腎臟養護的“保護神”,取之能利膀胱、通小便;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健脾化濕、助膀胱氣化、通調三陰經氣;本組患者配合關元穴行艾條灸進行治療。本研究A組、B組患者均采用針刺結合艾條灸來治療產后尿潴留,結果顯示兩組比較總有效率差異不明顯,而A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B組總有效率雖也高于對照組,但差異不明顯,與上述研究報道結果相符,提示針刺配合艾條灸治療產后尿潴留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針刺能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艾條灸能借助艾火促進純陽熱力與藥力由表透達經絡,達到調節臟腑氣化、改善膀胱功能的目的,兩者均為中醫傳統治療手段,相互配合能大大增強產后尿潴留的治療效果,且方法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慧赟.中西醫結合治療產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3):356359.
[2]張玉珍.中醫婦科治療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79282.
[3]陳冬梅,焦乃軍.針藥結合治療產后尿潴留30例[J].中醫研究,2011,24(9):7273.
[4]任青.產后尿潴留的危險因素及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5,43(9):1820.
[5]張曉琴,劉兆娟.針刺治療產后尿潴留[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5):874.
[6]吳艷榮,張海山,高希言.針刺加艾箱灸治療產后尿潴留的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3):179180.
[7]洪媚,宋雙臨.針刺拔罐加艾箱灸治療產后尿潴留30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2,19(4):369.
(收稿日期:2016-11-04修回日期:2017-03-29)
(編輯:潘明志)
基金項目:防城港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自籌項目(防科字〔2015〕5號)
作者簡介:姚曉婷,女,主治醫師,醫學學士。Email:yaoxiaotingf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