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古曉珍+王雪嬌
關鍵詞:企業扶貧 有機農業 生態
摘 要:在南陽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正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著重在“特”字上謀思路,抓住“生態”做文章,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
在淮河發源地桐柏月河鎮南的筆架山,有一個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公司——富興林產品有限公司。該公司生產基地總面積2萬多畝,其中林地1.8萬畝,土地面積2000多畝。這里年降水量1168毫米,無霜期231天,年均日照2027小時,風景宜人,環境優越。這個遠離化學污染的生態綠色家園,為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提供了絕佳的空間。
公司現已建成獼猴桃園500余畝,茶葉300余畝,核桃200余畝,另有蔬菜園區等。2015年,公司種植的獼猴桃、核桃已進行了從綠色食品到有機農產品的轉換,茶葉、蔬菜等5個農產品也已經通過驗收。
目前,公司所生產的有機農產品如獼猴桃、核桃等,已與北京3家公司簽訂協議,并在北京設立了銷售專柜1處、專賣店2家,出售獼猴桃6萬多斤、核桃6000多斤,收益39.6萬元,有機蔬菜、茶葉等產品正準備進京。
有機農產品生產工藝繁、用工多,需要大量勞動力。為此,2006~2015年,公司吸納月河鎮4個行政村380戶農戶到基地常年務工(其中貧困戶176戶),發放工資130多萬元。2016年,公司又與月河鎮7個行政村300戶貧困戶建檔立卡,簽訂務工合同,并保證每戶年收入不少于6000元。
在南陽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正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著重在“特”字上謀思路,抓住“生態”做文章,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近3年來,南陽生產有機農產品的企業和合作社有86家,新華社以《河南南陽:有機農業全國第一是怎樣煉成的?》為題,對南陽的工作成效和先進做法進行了專題報道。
一、有條件并需要發展有機農業
南陽有獨特的自然條件,有利于有機農產品生產。南陽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屬長江、漢水流域,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總面積達2.66萬平方公里,山區、平原、丘陵各占1/3,耕地1312萬畝。多樣的地理條件,遼闊的耕地面積,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南陽盛產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等特色產品,如獼猴桃、黃金梨、香菇、小辣椒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品質優良的有機農產品。
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需要生產有機農產品。南陽作為南水北調渠首的核心水源地,肩負著確保一庫清水送京(津)和水源區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雙重責任。為實現這一目標,南陽市拉開了“打有機生產牌,走農業生態路”的有機農產品生產銷售大幕。
南陽民眾對優質農產品的期盼。改革開放后,我國以化肥、農藥等外部投入品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代價是環境污染、化肥農藥殘留、土壤質量下降,生產出的農產品農藥、重金屬殘留超標,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理念發生了從吃飽、吃好、吃安全到吃健康的轉變。因此,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有機食品,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要的必然。
二、發展有機農業狠抓“五個突出”
為打造南陽有機農業的“硅谷”,南陽市人民政府先從有機農產品認證做起,突出了產品認證。2014年下發了獎勵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會議紀要》,自2014年開始連續3年對有機產品進行認證,每個證書獎勵3萬元。在市政府獎勵政策的激勵帶動下,全市有機產品認證328個,涵蓋水果、糧食、油料、茶葉、食用菌、蔬菜、中藥材、水產品、畜產品等,全市有機產品認證數量和面積全國第一。目前,南陽有機農產品萬畝以上基地有5個,百畝、千畝有機農產品種植合作社96家,每年生產的有機農產品達萬噸。
突出有機產品的生產。產品的生命在于品質。一是嚴格標準化生產有機農產品,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和完整接軌、配套、簡便的要求,建立完善了有機農業標準體系,并抓好落實。特別是加強了生產的全程管理,從種到收的每個環節嚴格執行標準,保證質量合格。二是發展農牧結合循環農業。推廣生物農藥和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等先進適用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加大生物有機肥推廣力度,發展了以沼氣為紐帶的農牧結合型模式,實現“養殖—沼氣—種植—草腐菌”的生態循環發展。三是創新農業經營主體。落實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發展生產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根據不同品種,打破行政區域,規模布局,連片發展。四是開展技術服務。建立完善了科技人員承包責任制,每個生產基地配備1~2名專職技術人員,負責有機農產品生產全程技術服務。按照不同品種、不同區域建立高標準示范區和示范帶頭基地。農業部門組織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活動,重點培訓有機農產品標準、生產管理、產品認證等內容。五是嚴格投入品管理。加強了產地環境監測和農業投入品監管,嚴格種子、種苗、種畜禽、農藥、獸藥、魚藥、肥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的經營準入和監管,規范企業和農戶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做好生產記錄檔案,建立了可追溯制度。
突出質量監管。加強質量監管,是確保有機農產品質量合格的基礎保障。一是落實了認證公司的責任,本著“誰認證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認證機構的監管職責,防止了“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確保生產的產品質量合格。二是落實了農業質量等部門的責任,各部門加大了抽查力度,加強對認證產品的監管,防止了“重認證輕管理”的傾向。
突出品牌創建?!爸芯€渠首”牌有機農產品已進入北京等高端市場,同時累計上報注冊審批商標77件,實現了所有農產品分類全覆蓋。方城“博望坡”牌黃金梨被選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待果品,“鴨河”魚成為北京旺順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固定供貨商。
突出市場銷售。為使有機農產品增加效益,市場銷售是重點之一。有機農產品是高端的農產品,費工、費時、投入大、成本高,必須瞄準高端市場銷售才能產生好的效益。為此,南陽以“三有”(有攤位、有專柜、有專賣店)為標準,瞄準了北京、天津等高端市場,并充分利用京宛對接這個平臺,組織京宛企業對接活動10多次。帶動企業進京64個,進京的品種170多個,在北京有超市專柜119個,專營店10個。同時,推廣“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企對接”,發展網上交易和電子商務,使有機農產品直接進超市、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同時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發展會員制,實現直銷配送,目前累計銷售量3萬多噸。
突出有機扶貧。脫貧致富,需要有機農產品生產。今年年初,時任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在扶貧調研時,就進一步做好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指出:全市農業系統要以有機農產品扶貧為突破口,扎扎實實為貧困人口辦實事。為此,南陽市農業局和各縣農業局制定規劃,采取措施,并在桐柏縣召開有機農業扶貧現場會,推廣先進經驗,引領全市有機農業扶貧。生產有機農產品,用工費時,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同時,有機農產品價格高、效益好。南陽是一個勞動力大市,而發展有機農業可吸納大量勞動力,通過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可使農民學到技術,很好地解決了企業用工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南陽市企業、合作社共吸納貧困戶勞動力6400多人,使這些貧困戶增加收入,不再貧困。
三、成績背后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是有機產品精品生產規模小。南陽認證的有機農產品數量不少,但具有顯著區域特色、高附加值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少,還沒有形成明顯的區域優勢和規模優勢。二是“渠首”品牌沒有叫響。“渠首”品牌注報160多種品種,注冊77件,但是生產出的產品包裝粗糙,加之宣傳力度不夠,市場認同度低,品牌附加值未體現出來。三是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方式陳舊。只注重抓商場和批發市場,而網上電子交易、會員制配送等精準銷售方式明顯不足。四是政府組織推進的手段單一。只注重用行政手段推進工作,而在政策引導、協調服務、遵循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導向等用經濟杠桿推進有機農產品發展方面,還有很多文章可做。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下大力氣加以解決,真正使南陽有機農業上一個新臺階,使南陽生產的有機農產品盡快占領國內高端市場,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