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財
“回想以前,邊界之地的漆碑,管理混亂,貧窮不堪,與省外隔壁村老死不相往來,沒想到現在大家還一起參加組織生活。”提及邊界黨建帶來的變化,宣漢縣漆碑鄉杉木村的老黨員李盛兵說道,“地域有界,黨組織無界,邊界黨建讓我們更有存在感了”。
近年來,宣漢縣立足31個鄉鎮、94個村與巴中、重慶的多個縣區接壤的實際情況,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黨員共育、治安聯防、文化聯誼、宣傳聯動”的方式,黨群互動、結對互助、優勢互補,持續加強邊界地區基層黨組織之間的深層次交流和多領域合作,積極拓寬黨建功能,延伸服務觸角,有效構建起了邊界地區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結對互助,促進“區域共建”
“真沒想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我居然有外省朋友了。”漆碑鄉杉木村70多歲的張大爺高興地說,“結對協議書讓‘兩邊的感情更近了”。
宣漢縣充分結合地域相鄰的地理優勢,圍繞“黨建共抓”理念,不斷強化機制建設,推動基層組織抱團發展。
一方面積極開展結對共建活動,以邊界鄉鎮黨委為主體,組織相鄰村黨支部簽訂“黨建共建”協議書,建立雙方、多方“友好同盟”關系。年初,組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村民代表等召開專題工作部署會,充分結合各方需求和意見,認真研究制定全年黨建工作目標、結對幫扶舉措、產業發展規劃,形成思想共識,擰成工作合力。
另一方面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和研討會,破解工作難題,化解疑難問題;組建邊界黨建微信群、QQ交流群,相互開放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及產業基地等,加強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同時,大力推行黨員共育制度,積極開展“邊界黨員活動日”主題活動,邀請鄉鎮領導干部、村支部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等互上黨課,組織黨員代表共同參加組織生活,加強黨員干部之間的學習交流、監督評議,提高組織生活質量。
“看到你們的發展速度,和對群眾脫貧事業的上心用心,給我們很大啟示。”重慶市開州區麻柳鄉大河村支部書記王官章在“邊界黨員活動日”會上說道:“你有所長,我有所短,我們要多開展這樣的活動,相互學習,優勢互補,才能更好推動邊界發展。”
黨群互動,實現“和諧共創”
“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我們以發揮好黨員示范帶動作用為突破口,常態開展雙邊黨員與群眾的互動活動,促使黨員走進群眾聽民聲、幫扶群眾贏民心、帶領群眾奔小康?!逼岜l黨委書記嚴剛這樣介紹成立邊界黨支部的意義。
宣漢縣充分把握民俗相通的文化特點,圍繞“新風共樹”目標,不斷優化治理和服務能力,推動村風民風和諧相融。
建立邊界地區民情調查分析和維穩應急處突機制,組建邊界區域聯防隊,成立“邊界法庭”,加大聯防、聯調、聯處力度,使矛盾及時化解、糾紛妥善解決;以村級活動陣地為依托,定期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展演、農民運動會等活動,邀請兩地黨員群眾參加,不斷深化情感交流,促進文化交融,實現“黨員手拉手、群眾心連心”的良好效果。
漆碑鄉在川渝交界處修建“川渝文化休閑廣場”,完善休閑娛樂基礎設施,并打造“文化長廊”,供兩地群眾游玩娛樂。同時,以“誠信、守法、感恩”公民道德教育為載體,組織兩地開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戶”等聯評聯選,引領形成真誠向善、與人為善的和諧村風。
“以前遇到這樣的糾紛,兩邊不停跑,往往還得不到解決?,F在就近通過‘邊界法庭,輕輕松松就解決了。”對剛建立的‘邊界法庭,漆樹鄉大樹村村民胡純明贊不絕口。
優勢互補,推動“戰略共贏”
“陳書記硬是行,讓我們荒廢的土地變成了搖錢樹,跟著他們干,我們的明天更有希望啦。”漆碑鄉杉木村村民劉紅春滿懷信心地介紹著村里的變化,“以前村上發展產業,大多數村民都持懷疑態度,現在看到鄰省的村民賺錢了,態度就大大轉變了哦”。
為充分發揮友好相助的同盟關系,宣漢縣堅持以“強強聯合謀發展、一心為民激活力”為重點,不斷發揮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特點,共同制定發展規劃,定期組織鄉土人才召開座談會,組建農業技術支援服務隊,建立共建互助機制,協同推進邊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現代農業、畜禽養殖、就業技能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
此外,還通過采取“黨支部引領+黨員干部幫扶+農戶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種養業,為農民增產增收拓寬渠道,打造互促共贏的經濟共同體,推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步伐雙雙提速。 (作者單位:宣漢縣委組織部)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