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文
以魚為媒 黨支部鋪就致富路
茍文

“家家有個小魚塘,勝過開個小銀行。”說起如今村上的產業發展,天府新區永興鎮丹土村村民無比自豪。
丹土村曾經是出了名的后進村,一直以來村上雖有養魚的傳統,但單家獨戶養殖存在品種雜亂、育苗成本高、魚塘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導致銷售難、效益低,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要改變這一現狀,永興鎮黨委認為,必須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和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在永興鎮黨委指導下,永興水產養殖技術協會成立了黨支部,通過整合資源、凝聚合力,深入實施“三個引領”,成功打響“丹龍”水產養殖品牌,實現協會年銷售收入達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前些年,村上群眾固守傳統養殖觀念,基本上是看天吃飯,群眾養殖熱情不足,但凡有點知識和能力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協會黨支部書記李成龍感嘆道。
永興水產養殖技術協會黨支部成立之初,就決定把養殖產業發展起來,讓外出的青壯年“回流”,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在家賺錢。協會黨支部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開會討論,認為必須改變傳統養殖觀念,走科學化、規范化、品牌化養殖路線,這一思路得到了村民的認同。
于是,通過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協會黨支部積極組織黨員技術能手和養殖大戶到日本、上海、廣東等地觀摩學習30余次,定期邀請美國農業部、日本養殖業協會、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機構專家教授現場講解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理念,確立了“優良品種、精細繁育、規范養殖”的發展方向。“真的是大開眼界,養了幾十年的魚還不知道魚能這樣養!”聽了專家講解,74歲的養殖戶鄒先發茅塞頓開。
思路和方向明確了,協會黨支部趁熱打鐵,立即組織引進多個優良品種,規范打造“兩中心四基地”,即培訓中心、水產品快速檢測中心和繁育基地、吊水魚生產基地、錦鯉養殖基地、無公害智能養殖基地,探索建立“協會+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的連鎖經營機制,實現魚苗、魚藥、飼料、流程、包裝、商標、銷售“七統一”,成功打響“丹龍”水產養殖品牌。
2014年,按照協會養殖方式進行養殖的村民畝均純收入突破了1萬元,而采取傳統養殖的村民畝均純收入只有5000余元。
在品牌打造過程中,黨員技術能手提煉總結的底排污技術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李成龍和協會的幾個黨員技術能手是我近幾年來最得意的學生,肯學、愛鉆,是地地道道的‘土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吳宗文表示。
技術有了,產量上去了,擴大市場銷路又成為養殖戶的一大難題。
2015年,由于銷售渠道窄,原來12元/斤的大口鰱只賣到了9元/斤,村民人均損失6000余元。為抵御市場風險,協會黨支部決定擴大市場銷路。隨即,協會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帶頭跑市場,先后與50余家公司簽訂了長期訂單合同。
“我的名片上先是寫著協會黨支部支委委員,然后才是協會理事,很多企業老板一看我是共產黨員,都愿意和我簽訂單。”陳樹根介紹說,目前,“丹龍魚”銷售到了全國各地及日本、以色列等國。
同時,協會黨支部積極鼓勵黨員干部學習網絡技術,主動與電商平臺聯系,成功搭建華西希望“麥嘟嘟”錦鯉觀賞魚銷售電商平臺,協會年銷售額提升37%,村民人均年增收6400余元。
如今,協會黨支部又有了新計劃:依托水產養殖,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打造以餐飲、文化、觀光、休閑、銷售、體驗為一體的生態漁村,讓丹土村民盡享點“魚”成金的果實。(責編:余娜)
(作者單位: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