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麗
3月5日,在參寶鎮勝壇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群眾代表們正在開會,這是鎮上就省道438連接線的選址和在望川場建川渝農貿市場相關事宜向所在地勝壇村的村民們征求意見。“川渝農貿市場和438線建成后,可以直接服務于重慶的雙福市場,把參寶鎮豐富的農產品推銷出去。”參寶鎮望川市場負責人馮家倫說。 這是合江縣積極探索融入重慶的一個縮影。
作為毗鄰重慶最近的縣區,合江縣確立“融入重慶、聯動黔北”的發展定位,加強與重慶各層面的對接和合作,力爭把合江建設成川渝合作的“橋頭堡”。
2016年2月,合江縣正式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合江縣川渝創新合作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全縣川渝創新合作示范區建設工作,設置融入重慶推進辦公室,制訂了《合江縣川渝創新合作示范區建設工作推進方案》,成立八個工作推進組,有序開展工作。與重慶邊界接壤的白鹿、白沙、大橋、石龍、南灘、參寶、神臂城等鄉鎮黨委立足自身優勢,加強與重慶邊界鄉鎮之間的合作,先融先試,攜手共進引領川渝合作跨大步。
班子聯動強“根基”
素有合江出川入渝“東大門”之稱的白鹿鎮,與江津區的石蟆鎮、塘河鎮接壤,重慶三環高速擦“腳”而過,離重慶主城區僅110公里,屬重慶半小時經濟圈范圍。借助區位優勢,白鹿鎮與石蟆鎮、塘河鎮建立黨委聯席會議制度,簽訂邊界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就黨建共抓、交通互通、資源共享、產業共融、治理共促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一致意見,在轄區各領域之間穿起“紅線”,“聯”出特色,“引”出和諧發展,形成了跨行業、跨領域、統籌與服務相結合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格局。
“鄉鎮名片”亮出來。白鹿鎮黨委定期邀請毗鄰鄉鎮黨員干部和群眾到本鄉鎮參觀交流,重點對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黨建服務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成效進行交流。通過“曬成效”“亮特色”,積極接受兄弟鄉鎮對本地工作開展情況的點評,收集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并以此為契機,主動展示本地在旅游、生態、產業等方面的成績,成為對外宣傳的“新窗口”。
困難問題擺出來。積極搭建交流合作平臺,2016年白鹿鎮黨委牽頭主辦“川渝合作示范區——合江縣白鹿鎮·江津區石蟆、塘河鎮區域合作研討會”,三個鄉鎮把共同解決好黨建和發展的“瓶頸”問題作為結對共建的重點,建立定期溝通交流制度,通過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發揮集體力量,解決共同問題。聯建以來,三地共同解決涉及黨建、民生等難題7件,贏得了邊界群眾的支持。
合作成效曬出來。積極邀請部分市縣領導、部門負責人和重慶的專家學者為三個鄉鎮區域發展建言獻策。截至目前,白鹿鎮引進的鼎森林木有限公司把川南、黔北地區的業務納入服務范圍,結合3萬畝速生桉、1萬畝臺灣榿木發展林下養雞、中藥材種植等項目,打造了省級現代林業基地。引進的順鴻建筑勞務集團公司的骨干成員大部分來自白鹿鎮及江津地區,三分之一的業務來自重慶市場,半年內簽約項目資金已達兩個億,稅收200萬元以上。
資源共享補“短板”
參寶鎮作為合江縣“北大門”,與重慶永川區朱沱鎮相連12公里,山水相依,文化相近,經濟相通,社會相融。參寶鎮望川場與朱沱鎮一街分兩界,一直以來是合江物資出川入渝北上的重要通道。作為四川對接重慶的前沿陣地,參寶鎮黨委充分運用重慶特大城市的市場、信息、產業、人才等資源,打造產業對接地、科技試驗場、特色農產品基地、休閑目的地,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打通斷頭路。參寶鎮黨委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面打通參寶至重慶外環高速的三條快捷通道和對接永川區朱沱鎮的五條斷頭路,全面改造提升參寶境內各產業基地20公里通道的通行能力,確保各基地農特產品在一小時內進入重慶各大超市、批發市場和賓館酒店。
建成加工廠。強化產業支撐,以永川朱沱鎮工業產業園的紙業和城市礦產為依托,打造重慶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和下游產品建設基地,大力引進包裝印刷、原材料粗加工等環保型企業進駐園區。積極對接朱沱產業園發展,以理文紙廠為突破,加大與重慶工業企業對接,為其提供原材料及原料初加工產品,有序開發參寶閑置土地等自然資源,構建重慶工業企業的原材料基地。
搭建致富橋。與永川區朱沱鎮共同建設對接重慶兩萬畝農業生態產業園,打造重慶新鮮放心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在參寶望川場建設川渝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將花椒、鰻鰍、脆藕、黑山羊、跑山雞等農特產品銷往重慶市場。借鑒江津區花椒產業等綠色農產品發展模式,注重特色農產品品牌塑造,2016年花椒產業銷售額突破千萬元,供不應求。
發展聯動拔“窮根”
石龍鎮太平村地處合江東部邊遠山區,資源貧乏,全村有貧困戶130戶445人,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后進村。如今走進太平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通暢的公路,一幢幢漂亮的民居,而且還有一個星級酒店,太平村的變化不禁讓人嘖嘖稱奇。
太平村與重慶江津區永興鎮接壤,海拔高、空氣好,尤其夏季涼快。石龍鎮黨委和太平村“兩委”看準優勢,準備搞旅游,群眾聽說荒山溝要建別墅,剛開始沒幾個人相信。為此,當地提出“雙引雙促”發展思路,即吸引重慶資本投資太平,吸引重慶人到太平消費,以旅游地產促進全村基礎設施改善,以產業規劃發展促進村民創業增收。
思路換了面貌新。村“兩委”先后找來20多位重慶開發商,最終成功引資1億多元開發“太平湖畔”養生休閑項目。本地政府積極為其協調用地、提供服務,經過共同努力,建成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17棟別墅。重慶老板又在地產項目周邊投入900多萬元,建成兩公里環線水泥路、兩公里石板路;建起休閑文化廣場,接通了自來水、天然氣。
隨著相關配套的不斷完善,“太平湖畔”吸引660多戶業主入駐,重慶開發商收益不斷增加,每年納稅額達200多萬元,全村100多戶群眾的土坯房變成了小洋房,解決了60人的就業問題。重慶人來了,太平村的土雞土鴨、竹筍山菇好賣了,村民種養勁頭更大了。如今,太平烏骨雞、高山蔬菜、高山冷水魚、黑山羊等成了重慶大市場的緊俏商品,僅太平蘿卜每年銷售到重慶市場就達上萬斤,村民實現了增產增收。而重慶人陳虎聲則看中了太平的富硒土壤和富硒水質的優勢,準備投資1850萬元辦一個年加工7000噸蘿卜的蘿卜汁廠,目前已簽訂投資協議書。 (作者單位:合江縣委組織部)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