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民敏
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一起,“綠色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指導我國“十三五”時期發展甚至是更為長遠發展的科學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兩會委員們從均衡發展、節約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循環發展、安全發展等角度出發,為內河運輸綠色發展獻言獻策。
王月英代表:設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促進生態紅利的釋放
全國人大代表王月英認為,我國是航運大國,航運業是國民經濟、對外貿易、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指引下,面對經濟新常態,區域聯動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成為主題。而內河既是貫穿區域大中小城市的通道,也是連接沿海、走出國門的重要紐帶。
但是在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產業結構亟需優化,產能過剩嚴峻,受此影響,內河航運市場供求也面臨著嚴重失衡、持續低迷的問題,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亟需加快轉型發展。當前內河水運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內河破壞式開發方式有待轉變,內河資源綜合效益亟需突破,內河水運封閉式發展有待轉型。
鑒于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在全國設立若干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以形成比較完整的經驗,加以推廣,促進內河水運振興。
設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有利于發揮河海聯運優勢,有效融入“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提升內河港口城市的綜合發展能力。有利于順應經濟新常態之勢,促進地方經濟聯動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經驗,振興內河水運經濟。
有利于發揮水運優勢,推進岸線資源整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建設,保護綠水青山,促進生態紅利的釋放。有利于完善內河航運體系,建立與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組成的集疏運體系,助推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有利于推進港城互動,實現港-產-城有機聯動,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在要素瓶頸制約下以及經濟下行壓力趨大的形勢下,促使臨港產業發展、岸線資源整合、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積極突破。
胡可一代表:加快LNG綠色動力船舶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代表提出,為整治霧霾和大氣污染,國內即將正式出臺的“ECA排放控制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灣區域或珠三角地區),參照國外要求船舶需使用的燃油硫含量不得超過0.1%。考慮我國超低硫油的生產能力不足,加之大部分船舶柴油機的技術也不能滿足低硫燃油的使用條件要求,而LNG綠色能源不存在此問題,加快發展LNG綠色動力船舶是切實可行的一種減排措施。中央和地方雖然出臺了相應的支持,也具備短時間出臺相應實質性措施和政策的條件,但仍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為此提出建議:
要加大政策扶植力度,長江經濟帶航運企業應該率先垂范,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戰略。加快綠色動力船舶的發展,淘汰過剩產能及老舊低標船舶,以“規范、安全、環保”的新運力逐步取代現有的“能耗大、污染重”的運力;大力扶持內河LNG綠動力船的開發應用,在市場培育期間應給予造船及后續運營足夠的財政補貼、稅收補貼激勵政策。
要建立船用LNG和0號柴油價格聯動機制,確保船用LNG具有一定經濟性;要制定綠色船舶、綠色航運企業的標準,提高航運企業的準入門檻,按照“扶優、扶強、扶精、限劣”的原則,扶持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升級換代的工作中,引導企業規范合法,安全運營,使綠色環保船充分發揮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社會效益。
在長三角等局部水域試行ECA的基礎上,盡快制定頒布全國范圍船舶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和分步實施時間表;對未達標標的采取“裁減總量、規范存量”,設立拆解周期與政策、以舊換新政策,疏與堵相結合,以新的排放控制區域實施為契機,推動LNG綠色能源的應用。
內河水域和沿海地區的航運管理、安全監督和海事部門加強協調,完善和統一政策和法規,確保LNG動力船跨省市營運渠道暢通。
延續十二五期間對LNG動力船的新造船補貼政策,并從只針對于內河船,擴大到沿海船舶;同時建立LNG產業發展基金,引進銀行、金融企業參與,共同推進該項工作。
金占忠代表:打造水清岸綠的松遼黃金水道
全國人大代表、金都集團董事長金占忠指出,關于松遼運河工程幾年前已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這是一項極具遠見的戰略性規劃,規劃將松花江與遼河實現水域連接,建立運河通道。正如國家戰略的長江中游經濟帶一樣,都是借助河流的黃金水道,發展流域經濟。松遼運河建成,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因為,第一通過形成運河通道,實現遠海經濟區與海港連接,不僅極大地暢通物流通道,而且將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入港經濟帶前移,為大型商貿物流帶來極大高效便捷,為流域經濟發展將發揮巨大助推作用。第二開發松遼運河,通過引入松花江入遼,極大提升水域流量、增建沿河大型水庫,給沿岸十年九旱的農田抗旱救災保豐收灌溉創造了積極條件,可以更好地惠及東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三農問題。第三可以更好地實現遼寧人民很早就呼吁的拯救母親河保護母親河的心愿。通過綠色開發,運用現代生態環保意識和方式清除污染排放,保護和改善流域水源水質,實現水清岸綠。第四可以產生更加廣泛的綜合效益。對于發展交通運輸業、現代旅游業、餐飲住宿等現代服務業都將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
金占忠表示,目前首要的是工程規劃的盡快啟動。其次,關于實施方案,從現代綠色生態環保考慮,建議最好采用五列法建設水運城,一列是修大型水庫,二列是建設深水航道,三列是修防洪樓堤,四列是密封河堤,五列是電氣化通航。防洪樓堤兼有住宅功能,河兩岸的山區鄉村全部搬遷到防洪樓堤內。由于人口的聚集,第三產業蓬勃而起,運輸業,航運業都將得到風生水起的發展。為農民華麗轉身為城市職工,提供了大量的、永久的就業崗位。其三是在河口的遼東灣新區,建設遼河市,由于松遼大運河的水運城建成,因此,這個遼河市的建設,拉長了河口城市的經濟鏈,就具備了建成國際大都市的優勢條件。東北的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轉型,結構調整,跟上國家的發展戰略步伐。
成平代表:改進危險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成平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危險品的種類和品種不斷增多,社會需求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有關的安全生產事故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特別是2015年天津“8.12”瑞海危險品火災爆炸事故,讓全國人痛心,應該深刻反思。事故充分暴露出我國危險品領域安全生產與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漏洞,而這些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局部的。主要表現出五大問題:一是總量多、風險高;二是涉及行業多、分布范圍廣;三是監管部門多,法律分散、效力不夠;四是缺乏專業化安全監管執法隊伍;五是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不高。結合國內現狀和國外經驗,成平建議:
首先盡快完善危險品安全生產法規標準。從國家層面盡快研究出臺危險品綜合性法律,明確危險品生產、經營、運輸、儲存和使用等行業和領域各相關部門、企業、從業人員的權利義務,加大違法違規處罰力度。同時,對現有涉及危險品生產、經營、運輸、儲存和使用的有關標準規范進行全面梳理,填補空白,修訂不適用和有沖突的內容。
其次改進危險品安全監管體制。立足于集中監管,在國家層面成立專門機構或明確一個部門統一負責危險品安全監管工作,歸口管理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綜合性政策的制定,安全監管執法、突發事件應對等相關工作;負有危險品重要監管職責的部門,也宜集中監管力量設立獨立機構統一負責危險品安全監管與執法工作。配備專業化的執法人員和設施設備,并建立監督執法人員培訓教育長效機制,實現專業監管和執法。
第三加快推進危險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國家層面建設危險品安全監管基礎信息系統,建立危險品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各領域危險品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狀態及監管等基礎數據庫并實現跨行業、跨區域聯網共享,實現危險品領域安全生產重點環節的數據采集匯總、統計分析、動態跟蹤和警示預警。
第四加大隱患責任追究和風險信息公示力度。按照建立隱患排查與風險防控“雙重預防”機制的要求,對發現的重大隱患當事故對待,嚴格追責問責,不能一改了之,屢犯屢改;對辨識出的風險及所采取的防控措施等信息應在所涉及范圍和區域予以公示,以避免“炸彈”在身邊,卻不知情,更談不上防范。
成平代表期望通過改進,“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