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德銀
清早,艷陽高照下的金沙江蜿蜒曲折,從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波西村腳下奔騰而過,美景如畫;傍晚,站在金沙江大峽谷上俯瞰峽谷奇觀,夕陽西下時的風光依然醉人。
這個美麗的村子曾是一個省級貧困村。2016年底,該村的“貧困帽”終于被摘掉了。其中一項重要脫貧措施,就是光伏發電,這可是個“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的發財好項目。
多方“會診”, 論證這個“生財項目”
貧困村要致富,精準貧困戶要脫貧,一般都走種植養殖業的老路子。 “但我們不這樣想,我們想讓這個從早到晚日照時間長的村子,增加一種更加方便快捷的發財路,這就想到了光伏發電。”平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顏忠亮詳細介紹了光伏發電的來龍去脈。
“一是項目的可行度問題,二是項目立項問題。事前必須準確地‘會診。”于是,從2016年3月起,多方調查“會診”的行動開始了。請來專家實地論證、同電力公司積極溝通合作事宜、反復計算投入產出這筆賬……
兩個月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順利實施,區財政局對因病因殘缺乏勞動力的每戶貧困戶支持兩萬元,貧困戶自籌6000元就可以安上一套3000瓦的光伏發電設備。
進門“算賬”, 同心協力安好“發財板”
“貧困戶本身就窮,差錢不說,思想上也‘窮。安一套3000瓦的設備,貧困戶要自籌6000元,做貧困戶的思想工作并不容易。”波西村黨支部書記李自文說。
為何非要讓群眾自籌?村“兩委”是這樣考慮的:項目立項本身就不容易,讓貧困戶自籌哪怕是幫助聯系銀行貸款,也要讓他們積極發揮主體作用,杜絕“站在墻角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漢思想。
3月27日,50歲的李文會指著安在標準羊圈上的發電板兒,喜氣洋洋地說:“這每一塊板兒,都是發財板兒呀。現在每個季度,我都能收到近千元的發電費,不出兩年就能收回成本。
“細水”長流, 呵護發電設施“健康長壽”
43歲的吳文棗這幾天特別忙,因為家里正在修房子。他說:“這光伏發電可是一個發財的好路子,我每天一早一晚都要檢查一遍,不讓重物靠在羊圈的墻上。如果壓垮了羊圈,房頂上的光伏發電板就會壞。”
吳家共3口人,70多歲的父母幫不了他什么忙,光伏發電的收益就是他家細水長流的經濟收入。他對這個“寶貝”是小心翼翼,備加呵護。
“該套設備平均使用壽命為25年,目前上網部分的電價每度電約為0.82元。貧困戶大概兩年內就可收回投資的6000元,以后每年可穩定增收3500元左右。”四川鐘順公司總經理劉潺說。
“就地取材,利用好大自然贈予的大好陽光,為貧困群眾增添發財渠道,讓‘精準脫貧更‘精準,讓在脫貧后的群眾更有‘小康后勁兒,我們還有更大的計劃!”波西村第一書記張寧說。
是啊,對吳文棗們而言,修好新房子、養好羊子、呵護好光伏發電設施,掙到錢,才有可能娶上媳婦兒啊!(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