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4月7日早上9點,記者剛來到雅安市蘆山縣橫溪村村委會的院門口,一輛小型面包車“唰”地一下就停在了壩子中間。上面陸續下來三四個20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手里都拿著一個筆記本,上面夾著一支筆。其中從副駕駛位置下來的一位中年人立即把他們召集在一起,小聲地開了5分鐘左右的短會,然后這群年輕人便各自匆匆消失在了村委會的大門口。
組織開會的中年人名叫楊永軍,是蘆山縣源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理事長,也是蘆山縣居家養老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今天早上天剛亮就出發跑各個村組,挨家挨戶摸底采集信息,這不,剛到這里,工作人員又開始走訪了。”楊永軍顯得有些疲憊。
居家養老 起步艱難困難多
“居家養老在四川仍是主流。50.7%的老人獨立居住生活,47.3%的老人同子女一起居住,還有1.1%的老人同親友一起居住生活,聘請陪伴照顧生活、居住在養老院以及在醫院治療護理的只各占0.3%。”楊永軍任職的源眾服務中心主要業務就是在農村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他向記者列舉的數據正是他們決定在農村開展這項工作的現實依據。
“每逢節假日他們都會組織村里的老年人開展文娛活動,唱歌跳舞啥的都有,那個益多公益還給每個上了60歲的老人輪流過生日。”今年75歲的橫溪村村民張千珍興奮地告訴記者,但被問及是否愿意拿錢購買養老服務時,她一直搖頭,“政府免費提供這些服務享受了就可以了,要我們自己掏錢買,哪來的錢呢?”
記者走訪幾戶村民后了解到,“養兒防老”在大部分農村老人的觀念里還是根深蒂固的,很多老人視進養老院為恥辱。他們中絕大多數生活都還能自理,雖然兒女們都外出打工,但家里尚有老伴兒,還可以互相照顧。極個別失能半失能老人,家里也會想辦法花錢請親戚來照顧,而經濟條件稍差一些的,兒女自己會留下來照顧老人,但是由于沒有足夠的收入來源,家境非常困難,連基本生活都是勉強維持,哪里還有多余的錢來購買養老服務?
“這就是開展這項事業的困難所在。”楊永軍有些無奈。他告訴記者,現在服務中心的前期工作就是采集資料,給全縣各村組每一位上了60歲的老人建立檔案,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以便日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但是這項工作的投入成本可不小,單“車馬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每個村組都要走到,農村居住分散,有些村在邊遠的山里,為了一兩個老人,都要走好幾十公里路。還好現在有政府的資金補貼,每個老人的300元扶持資金都用來換服務。但是,今后怎么辦,政府不可能一直補貼下去呀!”
“農村養老需要一個平臺來實現多元素的統一”
談到服務中心今后的發展打算,楊永軍并沒有完全喪失信心,“畢竟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擺在那里,雖然目前有一定困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富裕,觀念的改變,還是有很多發展空間的。”他一邊說著一邊掏出手機給記者看,在他的手機上有一個叫作“智慧養老”的APP,上面“老年商城”“老年餐廳”“老年藥房”“家庭醫生”“老年旅游”等服務項目一應俱全,“APP分為服務端和子女端,一般都下載在子女手機上,孝順的會幫父母去操作和購買。我們這些服務還可以再細化,國外有上百種養老服務,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各方面的力量都沒有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就目前來說,在農村要實現居家養老全覆蓋,光靠我們這些公益組織的力量肯定是無法完成的,畢竟我們還要生存。今后我們只能提供精準服務,具體的還是需要政府的參與和支持。”
“政府在規劃、托底和監管中的主導作用,社會力量在養老服務中的主體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家庭和個人在養老中的基礎作用,缺一不可。要想肥沃農村養老的整體環境,確實需要一個平臺來實現這么多元素的統一。”4月6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四川社會養老服務發展論壇上,成都市社科院社會學與法制研究所所長王健提出了建議。
“從全世界來看,居家養老都是基礎。”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成都市老齡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隋國輝也在論壇上發言,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02億,無論何種養老機構都無法承載,不管從現實條件還是從老年人的主觀意愿來看,大部分都是居家養老。居家養老不僅僅是家庭問題,而且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重視的問題。“沒有社區依托,就沒有居家養老。”
調動社會力量 創新養老服務
4月7日,剛過午飯時間,橫溪村的村民們就三三兩兩地來到了村委會的“助老之家”,四人湊成一桌,打起了麻將。“一桌麻將包4杯茶水收取15元。”打得正盡興的村民蔡建琴告訴記者。那么,誰在收取這筆費用?收取的錢用來做什么?
“這里的桌椅等設施都是由我們益多公益發展服務中心提供的,收取的費用是為村里的老協提供收入,以便于開展各類社區活動、走訪關心留守老人,讓老協成為老人的情感依托,彌補他們心靈的需要。”成都益多公益發展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益多公益目前在四川“養老服務界”名氣不小,在去年就有關于他們協助農村老協“開公司做生意”,實現自我造血創新嘗試的各種報道。2014年,蘆山縣大板村老協在益多公益的理事長于濤的策劃下開始“選項目”。經過成員代表大會投票,大板村老協成立了“大板村九大碗出租”,開始了探索農村地區全新養老模式的嘗試。
項目接地氣,“生意”自然好。臨近村組凡是婚喪嫁娶都找到他們租賃餐具和器材。2014年,前期購買鍋碗瓢盆的成本就收了回來,整個2015年,這個項目帶來了1萬多元的收益。而在橫溪村,“助老之家”項目也讓當地老協的賬本上多了8000多元。
“生財”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如何“花錢”。益多公益的第二個創新就是設立失能老人關懷“基金”和“居家養老服務隊”。在大板村老協全年的收益中,固定拿出30%來資助失能老人或為相關護理員提供補貼支持,作用相當于“基金”。同時,培養了一支具備一定專業素質的居家養老服務隊,隊員視服務質量和人數,每月可以從“失能老人關懷基金”里領取數額不等的補貼,作用相當于“社工”。
充分利用農村的閑置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創新養老服務,從而構建出符合我省實際的新型農村養老模式,大板村、橫溪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嘗試。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建立鄉村養老互助模型,完善模型發展元素,在其他農村地區也開始進行了復制推動,同時為其他社會組織提供了發展參考。
“前景雖然可觀,但目前農村養老各方面的力量不僅不足,還很分散,各自為戰的狀態很普遍,因此需要搭建一個細分領域的學習交流平臺,有助于實現相關社會組織之間的資源整合和能力提升。”于濤提出了個人的建議,要繼續探索更多助老服務模式、培育鄉村助老服務組織,加快農村養老的發展速度。(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