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強+陳池波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作為傳統農業大省的湖北,正面臨著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重大轉型。從土地流轉進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勞動力等方面分析了新常態下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面臨的諸如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機制不活、規模經營困難等問題,最后提出了新常態下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轉型;對策;新常態;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7-136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7.044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bei under New Normal
ZHANG Yue-qiang1, CHEN Chi-bo2
(1.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Hubei is facing a major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Hubei under the new normal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rocess of land circ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On this ba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bei,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funds, lack of talents, inflexible mechanism and difficulties in scale operation were pointed out.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bei under the new normal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e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new normal; Hubei province
湖北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也正在經歷農業轉型發展的重大轉變。為實現湖北省農業的轉型發展,新常態下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特征、在實現湖北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的困難和阻礙因素、應采取的策略等問題,都亟待分析解決。
1 新常態下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特征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征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1]。為適應這一新常態,湖北省農業已呈現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的態勢。具體表現在土地流轉進程明顯加快,規模經營比重穩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發展,支農惠農作用日益顯現;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顯著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發展,積極帶動農民致富;農業勞動力總量減少,農業投入方式發生改變等方面。此外,在各級農業政策的帶動下,湖北省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新型職業農民。但這一群體的規模對于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來說,還遠遠不夠。
1.1 土地流轉進程明顯加快,規模經營比重穩步提升
2009年湖北省開始加速農村土地流轉改革;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時,對湖北省所開展的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給予充分肯定;截至2013年底,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占農戶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1.6%,土地流轉后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的占流轉面積的62.1%。靈活多樣的土地改革措施也推動了湖北省各地的土地流轉。2014年天門市土地流轉面積達3.51萬hm2,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5.2%,全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2.27萬hm2,其中合作社規模經營土地面積為1.42萬hm2。
1.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發展,支農惠農作用日益顯現
截至2013年底,湖北省擁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超過9.5萬個,包括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模式;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已占全省耕地的4.9%,經營規模超過33.3 hm2的超過700個,全省家庭農場年均收入已達22.6萬元。以湖北省天門市華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現有社員232人,農機裝備380臺,固定資產總額1.2億元,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0.57萬hm2,橫跨天門周邊6縣(市),社員通過帶機入社、帶地入社、帶資入社,全部折資進行股份量化,社員人均年收入達到8萬元。
1.3 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2014年湖北省農機總動力達到4 293萬kW,8種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湖北省補貼各類機具41.7萬臺,覆蓋農業生產各領域和各環節,受益農戶達13萬戶。湖北省當前插秧機保有量居全國第三位,小拖配套農機具居全國第四位,農機總動力、總投入居全國第九位。2014年湖北省水稻機械栽插水平首次突破40%,達到43.67%,機收水平達97.26%,繼續位居全國第三;油菜機播水平首次突破30%,達到30.97%,機收水平達到46.79%,綜合生產機械化水平已達到57.18%,穩居全國第一位;小麥機播水平達43.92%,小麥機收水平達94.88%。此外,玉米、馬鈴薯、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也取得重大突破。
1.4 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顯著提升
為更好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湖北省逐年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用于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與新型農民培育;支持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支持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等工作。到目前為止,湖北省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超過55%。在農業科技創新的帶動下,湖北省一批特色農產品產地、產品通過了無公害產地和綠色、有機食品認定,大大提升了農產品質量[2]。
1.5 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發展,積極帶動農民致富
截至2013年底,湖北全省共有產業化龍頭企業6 335家,其中經認定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63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8家。全省龍頭企業大力推廣諸如“公司+基地+農戶”、“公司+中介組織(合作社)+農戶”等多種農企合作模式,積極探索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或技術產權入股等多種農企利益聯結方式,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僅2013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帶動農戶增收263.1億元。
1.6 農業勞動力總量減少,農業投入方式發生改變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向前推進,湖北省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明顯加快,直接導致從事農業勞動力人數大幅縮減。與此同時,農業投入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由主要依靠增加勞動投入和農藥、化肥等投入品投入向主要依靠優良品種、先進農機及農業技術等投入轉變,逐步實現農業的內涵式發展。
2 新常態下湖北農業轉型發展面臨的障礙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由于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的限制,湖北省農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資金短缺;農業發展人才匱乏;農業發展機制不活;規模經營困難重重;農業補貼后勁不足;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等方面。
2.1 農業發展資金短缺
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為例,目前主要是靠爭取建設立項來獲取資金支持。由于所獲資金有限,還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安排資金,但往往很難配得上套。同時,民間資本注入非常有限,因農業項目周期長、風險大、見效慢等特點,大大降低了民間資本注入“三農”領域的積極性。此外,盡管湖北省農業切塊資金每年都在增加,但對于龐大的資金需求仍然顯得力不從心。
2.2 農業發展人才匱乏
在湖北省廣大農村,普遍存在著村干部任務重、待遇低、壓力大等特點。由于大多數“農二代”更愿意選擇外出務工,而不愿意當村干部,導致村干部隊伍年齡老化、“青黃不接”。以荊州市為例,全市現任村干部年齡大多都在50歲以上。留守農村種田的農民以老弱為主,他們大多沒有受過系統農技培訓,接受農業科技的能力普遍不強。實施“以錢養事”制度后,鄉鎮原有農技推廣人員大量分流,基層農技服務體系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邊緣,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成為“卡脖子”問題。
2.3 農業發展機制不活
首先是傳統經營機制不優。土地二輪延包后,農村土地確權到戶,雖然較好地維護了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但依然沒有改變小而散的農業傳統經營模式。其次是農業投入機制不優。近年來,湖北省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空前,對農村公益性事業設施的投入更是前所未有,但從投入的方式上看,是多頭管理、多管分流的分散式投入,難以發揮資金整合使用的“拳頭”效應。
2.4 規模經營困難重重
目前,湖北省農業的小規模、兼業化問題仍十分突出。從2015年7月對黃岡市蘄春縣的調研來看,在總共445個農戶中,僅有10個農戶種養殖面積在6.7 hm2以上,而多達300多個農戶種養殖面積均在0.7 hm2以下,說明盡管規模經營在湖北省已經有所起步和發展,但還遠未形成氣候。同時,全職從事農業經營的農戶比重也不到20%,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重而道遠。究其原因,除了蘄春縣山地較多,不利于開展規模經營這一客觀條件外,農民的思想意識,工農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農業、國土、水利等部門之間的銜接不夠,不能創造有力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支持,從而限制了規模經營在蘄春縣的全面開展。
2.5 農業補貼后勁不足
200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已連續12年將一號文件鎖定為“三農”問題。在這一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國家以及湖北省都逐年加大了農業補貼力度。實踐證明,這一補貼政策在最初幾年對提升農民種田積極性效果明顯。但近幾年來,隨著農民種田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民種田的吸引力明顯下降。以對黃岡市蘄春縣的調研為例,在所調研的16個村莊中,每個村莊都有荒田存在,甚至有些村莊的荒田面積還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種田成本的上升幅度遠遠超過農業補貼標準的提高幅度,結果造成種田越來越不經濟。
2.6 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
農產品價格直接決定農民的收入,進而決定著農民是否愿意繼續種田。湖北省糧食產量之所以能在農業勞動力總數和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保持連年增長,政府保護價收購這一舉措功不可沒。但對于占農民家庭收入半壁江山的畜牧業和水果、蔬菜等的生產,還沒有出現像糧食收購這樣的保護價,致使農民要承擔過大的市場風險。一旦遇到價格不景氣的時候,農民可能就會收不抵支,甚至會出現嚴重虧本的情況。這非常不利于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順利推進。
3 新常態下湖北農業轉型發展的對策
為解決湖北省農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結合湖北省“十三五”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思路,特提出以下對策。
3.1 積極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實踐證明,近幾年興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提高湖北省農民收入,促進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上說,湖北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還不夠,且絕大多數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僅僅是在所在的鄉鎮或縣發揮帶動輻射作用,輻射力還不夠強。因此,要選擇一批管理好、實力強的專業合作社,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扶持,鼓勵跨行業、跨區域聯合經營。要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壯大,要在“補、獎、貸、保”等方面給予扶持[3]。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環境,努力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積極促進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
3.2 大力培育和形成新型職業農民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民職業化,不僅可有效緩解日益增長的城鄉就業壓力,而且還可從根本上解決未來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4]。因此,對湖北省來說,一定要充分發揮科教大省的優勢,積極通過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陽光工程創業培訓等平臺和方式,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采取各種優惠措施積極吸引大中專畢業生、轉業退伍軍人以及農業科技人才扎根農村,投身農業,為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3 加大政策資金投入
充足的資金是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保障。之所以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愿意繼續充當農民的角色、承擔種田的責任,重要原因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收入遠遠趕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較大的工農收入差距讓他們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因此,為順利推進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必須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大幅提高農業補貼標準,積極吸引農民種田,從而實現湖北省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4 發揮農業科技的重要作用
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只有建立在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的基礎之上,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精細化程度,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增加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益。如湖北省監利縣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四代一管”模式,實行規?;洜I、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專業化服務,水稻生產從育秧、插秧到田間管理,從收割脫粒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專業公司或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服務,農民不出家門,只需一個電話就能享受“菜單式”、“托管式”農業生產服務,農民稱現在種田是“市場服務”、“休閑種田”。這種模式不僅可大大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還可解決農民“怎么種田”的問題,這對于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3.5 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根據對湖北省上千個農戶的調研發現,農產品“賣難”一直是困擾農民增收的主要問題。為此,湖北省要積極搶抓“互聯網+”重大機遇,促進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彌補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夠的短板[5]。這有利于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進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6]。在這方面,羅田縣通過建立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并在試點村設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用互聯網把服務平臺和標準化產品連接起來,提升產品附加值,倒逼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因此,應在羅田經驗的基礎上,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加強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分類、包裝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要以返鄉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青年等為重點,加快培育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積極推進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
3.6 加強涉農各部門之間的銜接配合
加速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是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大特征。據實地調研發現,湖北省還是有一些農業生產者有志于從事農業規模經營,其中不乏有從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但當這些農業經營者好不容易從小農手中流轉過來土地后,由于國土、水利、農業等涉農部門之間往往各自為政,缺乏有效銜接和配合,結果阻礙了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的進程,這對于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應通過各涉農部門之間的有效銜接,為湖北省農業轉型發展創造條件。
3.7 注重農業的綠色發展
湖北省“十三五”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思路強調,要以綠色發展為生命線,為此,湖北省農業發展應遵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堅持農業資源保護與開發并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廣農業節本增效技術,嚴格管制濫用、亂用農業投入品,并通過推進農村秸稈綜合利用,有效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實施土壤修復工程,大力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整治,實現農業綠色發展[7]。
參考文獻:
[1] 徐憲紅,紀 宏.新常態經濟下我國農民收入來源變動趨勢預測[J].理論月刊,2016(1):127-132.
[2] 李洪文,黎東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10):114-119.
[3] 陳曉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年會上的致辭[J].農業經濟問題,2014(1):4-7.
[4] 呂 佳.基于現代農業視角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4):1018-1021.
[5] 汪明召,蔡 杰.“互聯網+”推動湖北農業轉型升級的策略[J].科技創業月刊,2016(2):3-4.
[6] 杜立峰,王艷杰.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與變革效應[J].當代經濟,2015(32):36-39.
[7] 沈 熙,廖顯珍,王莉娜,等.對推進湖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幾點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0):268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