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奇奇,張杰,謝平,余波,張馳翔,焦士蓉
(西華大學 生物工程學院,成都 610039)
八角多酚提取物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朱奇奇,張杰,謝平,余波,張馳翔,焦士蓉*
(西華大學 生物工程學院,成都 610039)
采用生長速率法分別測定八角多酚提取物對小麥赤霉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水稻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番茄灰霉菌(Botrytiscinere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5種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初篩結果表明八角多酚提取物對小麥赤霉菌、水稻立枯絲核菌(水稻紋枯病菌)、番茄灰霉菌、馬鈴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分別為42.19%,98.50%,90.19%,56.87%,95.01%。對抑制率在90%以上的3種病原菌進行穩定性實驗,其EC50值分別為2.164,5.256,2.295 mg/L。
八角多酚提取物;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
八角是我國常見的香辛料,因其價格便宜、產量高而廣泛應用于食品調味,已有文獻報道八角對部分細菌和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1-4],但系統的針對八角提取物對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還未見報道。本研究以日常食用的八角為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出其有效物質,研究了其提取物對5種最具代表性的常見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旨在找到更加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殺菌劑或保鮮劑。
1.1 材料與試劑
八角(市售)、硫酸鏈霉素原藥(Amresco.0382)、小麥赤霉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水稻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番茄灰霉菌(Botrytiscinere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植物病原菌均由西華大學微生物實驗室保藏。
乙醇(分析純)、無水碳酸鈉、沒食子酸 成都科龍化工試劑廠;福林-酚試劑 上海如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 Sigma公司。
1.2 儀器與設備
電熱恒溫隔水式培養箱 黃石市恒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潔凈工作臺 蘇州安泰空氣技術有限公司;UV-2600A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尤尼柯(上海)儀器有限公司;自動臺式滅菌鍋 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TGL-16G-高速冷凍離心機 上海滿賢經貿有限公司;ST-02A型多功能粉碎機 永康市帥通工具有限公司。
1.3 培養基
PDA固體培養基:按文獻[5]方法配制。
1.4 實驗方法
1.4.1 八角多酚提取物的制備
稱取200.00 g八角,打粉,篩分,取80~100目粉末20.00 g,60%的乙醇,料液比1∶40,在80 ℃進行冷凝回流提取2 h,抽濾,再冷凝回流1次,混合2次濾液,真空濃縮,冷凍干燥,得棕色粉末,得率為10.60 mg/g,總多酚含量為23.03 mg/g。
1.4.2 硫酸鏈霉素的配制
精確稱取硫酸鏈霉素0.05 g于25 mL比色管中,蒸餾水定容。
1.4.3 八角多酚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篩(平板生長速率法)[6-8]
將八角提取物溶解于無菌水中,稀釋成濃度為50 mg/mL的溶液,加入到已滅菌的PDA培養基中,同時加入濃度為50 mg/L的鏈霉素。以不添加八角提取物的溶液作空白對照,配制成厚薄均勻的平板。在無菌操作臺用滅菌的打孔器打取Ф 6 mm生長良好、無污染、長勢均勻的實驗菌的菌餅,分別接種到含藥和不含藥的對照培養基內。25 ℃恒溫培養3天,觀察實驗結果。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時間為對照菌落直徑為50 mm左右的培養時間),取其平均值。
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其相對抑菌率:
菌落直徑=實測菌落直徑-6 mm(菌餅徑);
1.4.4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穩定性測定(二倍稀釋平板生長速率法)
將經初篩后抑菌活性達90%以上的植物病原菌作為實驗菌種。將提取物采用二倍稀釋法制成一系列不同濃度的稀釋液,加入到已滅菌的PDA培養基中,同時加入鏈霉素(抑制細菌生長),使其最終濃度為50 mg/L,測定方法同1.4.3。
1.4.5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1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抑菌活性初篩結果
將八角提取物配制成濃度為50 mg/mL的培養基,按照1.4.3的實驗方法分別對小麥赤霉菌、水稻立枯絲核菌(水稻紋枯病菌)、番茄灰霉菌、馬鈴薯晚疫病菌、油菜菌核菌進行抑菌活性的測定,測定結果見圖1。
對照組1~5#
實驗組6~10#
注:1~5#分別為小麥赤霉菌、水稻立枯絲核菌(水稻紋枯病菌)、 番茄灰霉菌、馬鈴薯晚疫病菌、油菜菌核菌空白對照;6~10#分別為加50 mg/mL提取物實驗組。
由圖1可知,提取物對上述5種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分別為42.19%,98.50%,90.19%,56.87%,95.01%。
提取物對5種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水稻立枯絲核菌、番茄灰霉菌、油菜菌核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達到90%以上。
2.2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的抑菌穩定性結果
2.2.1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水稻立枯絲核菌的抑菌穩定性
由初篩結果可知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水稻立枯絲核菌的抑制作用最佳,因此按1.4.4的實驗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篩選,測定其穩定性,結果見圖2。
圖2 不同濃度的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水稻立枯絲核菌的抑制
注:對照從左到右濃度分別為50,25,12.5,6.25,3.125 mg/mL。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的抑制率分別為97.84%,91.63%,87.43%,70.46%,60.78%,數據經SPSS 11.5軟件處理后,其線性回歸方程為Y=1.3887X+4.5343,EC50值為2.164 mg/mL,而且濃度與藥效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0.9721。經卡方檢驗(見表1)證明其結果是可靠的。
表1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水稻立枯絲核菌抑制卡方檢驗
由表1可知,提取物的EC50值為2.16 mg/L,多菌靈的EC50值為0.9 mg/L,相差2.4倍。
2.2.2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番茄灰霉菌的抑菌穩定性
由初篩結果可知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番茄灰霉菌的抑制作用最佳,因此按1.4.4的實驗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篩選,測定其穩定性,結果見圖3。
圖3 不同濃度的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番茄灰霉菌的抑制
注:對照從左到右濃度分別為50,25,12.5,6.25,3.125 mg/mL。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的抑制率分別為90.11%,81.54%,73.27%,51.43%,37.21%,數據經SPSS 11.5軟件處理后,其線性回歸方程為Y=1.3752X+3.9977,EC50值為5.356 mg/mL,而且濃度與藥效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0.9087。經卡方檢驗(見表2)證明其結果是可靠的。
表2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番茄灰霉菌抑制卡方檢驗
由表2可知,提取物的EC50值為5.36 mg/L,多菌靈的EC50值為20.80 mg/L,提取物的抑制作用高于多菌靈3.88倍。
2.2.3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油菜菌核菌的抑菌穩定性
由初篩結果可知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油菜菌核菌的抑制作用最佳,因此按1.4.3的實驗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篩選,測定其穩定性,結果見圖4。
圖4 不同濃度的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油菜菌核菌的抑制
注:對照從左到右濃度分別為50,25,12.5,6.25,3.125 mg/mL。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的抑制率分別為93.85%,88.98%,75.27%,71.68%,55.78%,數據經SPSS 11.5軟件處理后,其線性回歸方程為Y=1.1247X+4.5943,EC50值為2.295 mg/mL,而且濃度與藥效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0.9378。經卡方檢驗(見表3)證明其結果是可靠的。
表3 八角總多酚提取物對油菜菌核菌抑菌卡方檢驗
由表3可知,提取物的EC50值為2.30 mg/L,多菌靈的EC50值為3.50 mg/L,提取物的抑制作用高于多菌靈1.52倍。
通過初篩實驗,表明提取物對5種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活性,其中,對水稻立枯絲核菌、番茄灰霉菌、油菜菌核菌的抑制率高于90%。
分別對3種菌進行穩定性實驗,并采用常用抑真菌劑作為對照,結果表明:提取物對番茄灰霉菌、油菜菌核菌的抑制作用優于多菌靈,具有開發植物源農藥或新型保鮮劑的前景。
[1]喬康,姬小雪.植物源殺菌劑研究進展[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9,13(4):15-20.
[2]楊航宇,劉艷梅,鄒亞利.幾種藥用植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09(7):12-14.
[3]殷帥文,王慶先,李強.20種植物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9,21(3):306-311.
[4]楊柳,劉長嬌,李玉邯.白芷香豆素的抑菌及穩定性研究[J].中國調味品,2016,41(5):41-44.
[5]錢存柔,黃儀秀.微生物學實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陳奇,張根生,邢楠楠.八角茴香精油的抗菌活性及在肉類保鮮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調味品,2007(4):49-51.
[7]慕立義,吳文君,王開運,等.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8]弓德強,何衍彪,谷會,等.20種植物提取物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0):5149-5151.
Research on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otal Polyphenols from Anise on Plant Pathogenic Fungi
ZHU Qi-qi, ZHANG Jie, XIE Ping, YU Bo, ZHANG Chi-xiang, JIAO Shi-rong*
(School of Bioengineering,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olyphenols from anise on five kind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such asFusariumgraminearumSchw,Rhizoctoniasolani, Potato late blight,Botrytiscinerea,Sclerotiniasclerotiorumis detected with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hibition rate of polyphenols from anise onFusariumgraminearumSchw,Rhizoctoniasolani,Botrytiscinerea, Potato late blight,Sclerotiniasclerotiorumis 42.19%, 98.50%, 90.19%, 56.87%, 95.01% respectively. The stability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for three kinds of pathogenic fungi with the inhibition rate above 90%, and the EC50is 2.164, 5.256, 2.295 mg/L respectively.
polyphenols extracts of anise; plant pathogenic fungi; inhibitory effect
2016-11-16 *通訊作者
2014年度省部級學科平臺開放課題(szjj2014-009);教育部春暉計劃項目(12205543);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ycjj2015025)
朱奇奇(1990-),男,山東荷澤人,碩士,研究方向:食品科學;焦士蓉(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科學。
TS201.3
A
10.3969/j.issn.1000-9973.2017.05.002
1000-9973(2017)05-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