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佳增++陳鴻潔++錢云++周勁松
摘 要 對河口低熱河谷區辣木林四季雜草種類、群落組成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該辣木林有雜草73種,隸屬22科65屬,其中外來入侵種19種,占雜草總數的26.0%。通過分析四季主要雜草的優勢度得出,春、夏、秋季優勢雜草主要是菊科的鬼針草(Bidens pilosa),禾本科的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十字馬唐(Digitaria cruciata)、光頭稗(Echinochloa colon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組成;冬季優勢雜草主要有菊科的鬼針草、小飛蓬(Conyza canadensis)、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野茼蒿(Gnaphalium affine)組成。其中,鬼針草為常年優勢雜草,在四季雜草組成中外來入侵雜草優勢明顯。
關鍵詞 辣木林 ;雜草 ;種類 ;優勢度
中圖分類號 S45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4.015
Investigation of Weeds in Moringa Plantation in Yunnan Hekou
Low-hot River Area in Four Seasons
ZHI Jiazeng CHEN Hongjie QIAN Yun ZHOU Jingsong
(Hong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 Yunnan 661300)
Abstract Weed species and their communities in Moringa plantations in low-hot river area in Hekou, Yun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in 4 seas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73 species of weeds belonging to 22 families and 65 genera in the Moringa plantations, of which there were 19 species of alien invasive weeds accounting for 26% of the total weeds. The analysis of dominance of main weeds in four seasons showed that dominant weeds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were Bidens pilosa, Digitaria sanguinalis, Digitaria cruciata, Echinochloa colona, Eleusine indica, etc. Dominant weeds in winter were Bidens pilosa, Conyza canadensis and Gnaphalium affine. Among all the weeds, B. pilosa was a perennial dominant weed in all seasons and is hence a highly dominant alien invasive weed in all the weeds in 4 seasons.
keywords Moringa plantation ; weed ; species ; dominance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又稱鼓槌樹,是多年生熱帶落葉喬木,原產印度北部,是藥食同源的植物,其根、葉、莖、種籽都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被譽為“神奇之樹”和“植物中的鉆石”。目前,中國云南、福建、海南、廣東、四川等地區均有種植[1]。云南的辣木種植主要分布在版納、德宏、元謀、紅河等低海拔的熱區。
近年來隨著辣木的推廣,辣木種植在河口地區發展較快,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辣木產業已成為該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由于該地區地處紅河流域低熱河谷,夏日長,氣候炎熱多雨,光照條件良好,加之近年來林間管理粗放,除草劑使用不規范,導致林地雜草的種群變化和群落演替加速,最終導致辣木林地草害不斷加重。雜草多屬于C4植物,光合效率較高,根系發達,吸收各種養分的能力強,生長速度、營養生長能力超強,快速向生殖生長過渡,最終與辣木爭奪水分、養分和光照[2];雜草發生種類、發生密度、辣木與雜草共生時間的長短和共生處于的生育階段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辣木的產量;雜草為許多病、蟲害提供寄生環境,進一步加重林內病、蟲害的發生與傳播,給辣木的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失;草害已成為抑制辣木生長和產量要因素之一,同時雜草危害的不斷發生還增加了生產成本。目前關于云南熱區農林草害研究報道的較少[3-4]。通過此次調查,摸清該區域辣木林雜草群落的組成和季相動態,結合當地生產實際,提出辣木林草害防治建議,為云南低熱河谷區經濟林地雜草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
本試驗調查的辣木林位于河口縣紅河流域低熱河谷區,該辣木種植于2011年,面積約為1 hm2,海拔約為100~200 m,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40.9℃,最低氣溫l.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6℃,年平均降雨量1 587.3 mm,降雨長達163 d。夏日長,濕度大,雨量充沛。土壤為酸性沙壤土,植被類型在區劃上屬于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
1.2 調查方法
調查時間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調查地分為8塊,采用倒“W”9 點取樣法[5-6]設置樣點,每樣點取樣面積為1 m2。記錄樣方內雜草種類、數量和蓋度,并對雜草種類進行鑒定記錄[7-8]。
1.3 數據分析
根據調查數統計其雜草種類、物種的來源,計算出雜草的優勢度。優勢度RA=RU+RD+RF,其中RU為相對均度,即某雜草的均度占總均度的比例;RD為相對密度,即某雜草的密度占總密度的比例;RF為相對頻度,即某雜草出現的樣方數占總樣方數比例[9]。RA≥30%為優勢雜草,30%>RA≥10%為主要雜草,RA<10%為一般雜草。
2 結果分析
2.1 辣木林雜草種類組成
通過調查分析,共發現有雜草73種,隸屬22科65屬;其中種類最多的菊科(Compositae),有18種,占雜草總數的24.7%; 其次是禾本科(Poaceae),為17種,占雜草總數的23.3%;再次是茜草科(Rubiaceae),有6種,占雜草總數的8.2%;其余的有莧科(Amaranth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等;罌粟科(Papaveraceae)、堇菜科(Viol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等11個科為單種科,單種科占總科數的50%(表1)。說明該地區辣木林地雜草分布特點明顯,以菊科、禾本科居多;說明分布科數較多,科屬種比較零散。
2.2 外來入侵雜草
根據Yan等[10]對中國外來入侵種的名錄統計外來入侵種(表1)可知,該辣木地有外來入侵種9科,19種,占雜草總數的26.0%,分別是:菊科7種,鬼針草Bidens pilosa、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小飛蓬Conyza canadensis、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飛機草Eupatorium odorat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莧科3種,反枝莧Amaranthus retroflexus、皺果莧Amaranthus viridis、青葙Celosia argentea;十字花科1種,薺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酢漿草科1種,銅錘草Oxalis corymbosa;大戟科2種,飛揚草Euphorbia hirta 、珠子草Phyllanthus niruri;豆科1種,含羞草Mimosa pudica;茜草科1種,闊葉豐花草Borreria latifolia;禾本科2種,節節麥Aegilops tauschii、野燕麥Avena fatua;莎草科1種,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其中菊科種數最多,占外來雜草的36.8%。從雜草的來源分析表明,來自美洲的雜草最多,有12種,占外來雜草的63.2%,其次為來源于歐洲和非洲的雜草。
2.3 辣木林地四季雜草組成特點
對不同季節主要雜草的優勢度(RA)分析結果表明,春季雜草群落中鬼針草、十字馬唐、牛筋草為優勢雜草,RA值分別為58.16%、39.59%、38.27%;此外,鼠麴草、野茼蒿、小飛蓬、馬唐、光頭稗等也是春季主要雜草。夏季雜草群落中馬唐、光頭稗、鬼針草、十字馬唐、牛筋草為優勢雜草,RA值分別為75.88%、53.47%、33.92%、31.57%、34.55%;此外,飛揚草、闊葉豐花草等也是夏季主要雜草。秋季雜草群落中光頭稗、鬼針草、牛筋草、十字馬唐為優勢雜草,RA值分別為49.45%、40.96%、37.86%、32.94%;此外,小飛蓬、藿香薊、藎草、耳草、鵝腸菜、銅錘草、酢漿草等也是秋季主要雜草。冬季雜草群落中小飛蓬、鼠麴草、鬼針草、野茼蒿為優勢雜草,RA值分別為59.73%、54.29%、33.44%、30.07%(表2)。此外,牛筋草龍葵、酢漿草、積雪草等也是冬季主要雜草。
從以上分析可知,春、夏、秋季的優勢雜草主要由菊科的鬼針草和禾本科的雜草組成,冬季優勢雜草以菊科雜草為主,其中,鬼針草四季雜草組成中均有優勢,為常年優勢雜草。在雜草群落的組成中,鬼針草、小飛蓬、野茼蒿、闊葉豐花草等外來入侵雜草優勢明顯。
3 討論
河口縣低熱河谷區位于北熱帶季雨林、半常綠季雨林地帶,夏日長,濕度大,雨量充沛,為辣木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熱環境,同時也造成了林間雜草肆意生長,危害極其嚴重。本調查結果表明,在該林地菊科和禾本科的雜草種類最多。外來入侵雜草中菊科種類最多,其次是莧科和禾本科,這與申時才等[11]報道的云南外來入侵雜草以菊科和禾本科為主的結果一致。從外來入侵雜草的來源來看,來自美洲的雜草種類最多,有11種,占外來入侵雜草總數的57.9%,這與胡發廣等[12]對云南怒江干熱河谷區農田外來入侵雜草的調查結果相吻合。從辣木林四季雜草組成分析可知,春季危害比較嚴重的雜草有鬼針草、鼠麴草、野茼蒿和牛筋草;夏季危害嚴重的雜草有鬼針草、馬唐、光頭稗和牛筋草;秋季危害較為嚴重的雜草有鬼針草、光頭稗、馬唐、牛筋草;冬季危害較為嚴重的有鬼針草、鼠麴草、小飛蓬和牛筋草。其中,鬼針草和牛筋草一年四季都是主要危害雜草,嚴重危害了辣木的生長。從林間實際危害來看,春季危害最大的雜草包括菊科和禾本科的雜草,夏、秋季危害最大的雜草以禾本科的雜草為主,冬季危害最大的雜草以菊科的雜草為主,雖然冬季有較大量的酢漿草和積雪草分布,但其株型較小,僅覆蓋地表,未對辣木造成較大的危害。
針對該辣木林地不同季節的雜草種類、雜草群落及危害特點,在生產中,建議定期對林地進行人工翻耕,將翻耕出來的雜草莖芽暴曬或移除,這既能防除部分雜草,又可達到改良土壤的效果。同時,在草害發生較嚴重的時期,針對不同草害采取不同的用藥方式,冬季和初春雙子葉雜草危害嚴重,應選用2,4-D、苯氧乙酸類等對雙子葉雜草有一定防效的除草劑;夏秋季主要草害為禾本科植物,應選用草甘膦、丁草胺、乙草胺等對單子葉雜草防除效果比較好的除草劑。然而,鬼針草、牛筋草等雜草對除草劑具有較強的耐藥性,單一的藥物除草已很難控制草害的發生,需要采用多種防草措施才能控制其危害的發生。因此,及時掌握不同季節草害的發生特點,并依此制定相應的防、除草策略,科學、合理的選擇防治草害措施來治理辣木林雜草危害,才能達到長期控制雜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子記,孫繼華. 特色植物辣木的應用價值及發展前景分析[J]. 熱帶作物學報,2014,35(9):1 871-1 878.
[2] 王兆振. 山東省棉田雜草發生規律及化學防除研究[D]. 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14.
[3] 段春芳,沈紹斌,宋記明. 云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胡椒園雜草種類調查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2014,35(11):2 134-2 138.
[4] 段春芳,陳 虎,范志偉, 等. 怒江干熱河谷區潞江壩木薯地雜草種類調查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2015,8(6):2 541-2 545.
[5] 周小剛,陳慶華,張 輝,等. 四川農林外來入侵雜草種類的調查[J]. 西南農業學報,2008,21(3):852-858.
[6] 聶 莉,何永福,何占祥. 貴陽地區草坪雜草的調查及危害[J]. 貴州農業科學,2008,36(2):81-82.
[7] 吳征鎰. 云南植物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8] 李揚漢. 中國雜草志[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