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為了支持經濟增長,決策層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經濟反彈的同時,資產價格持續攀高。截至10月,CPI重回2%以上,反彈至2.1%,而PPI則也在結束54個月通縮之后反彈至1.2%。11月PMI指數反彈至51.7%,連續四個月站上50%榮枯分界線的同時,購進價格指數更是上升至68.3%,比10月提高了5.7個百分點。經濟企穩背景下,通脹是否會成為2017年的威脅?
展望2017年,伴隨著特朗普積極財政對通脹壓力的提升,前期房地產價格過高對房租的傳導逐步顯現,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結構性改革推動服務業價格上漲等,預計2017年通脹會高于今年,全年或將達到2.5%,而通脹反彈或將對貨幣政策造成制約,使得明年寬松政策轉向中性。
具體來看,支持明年通脹走高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特朗普沖擊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超出人們的預期,預計其上任后會采取以下三方面政策:一是減稅,二是對金融體系放寬規制,三是加大基礎建設投資。而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會拉動大宗商品需求,支持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在全球范圍內推升通脹。事實上,如銅價等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開始出現大幅上漲。
而由于外生變量帶來的大宗商品上升亦會給中國造成供給側沖擊,這是由于中國的PPI很大程度上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如美國CRB(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指數保持高度相關(圖1),而PPI的上升又會帶來CPI非食品部分的上漲。此外,人民幣的貶值壓力的存在也可能會加重供給側沖擊。筆者預計,明年人民幣兌美元將會貶值至7.3,人民幣貶值將會通過抬高進口價格和惡化貿易條件給通脹施壓。
第二,房價飆升推高租金價格。
2016年以來國內房價飆升,直至國慶期間決策層密集出臺房地產調控措施,快速上漲的房價才有所緩解。數據顯示,10月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個一線城市房價同比分別增長27.5%、31.1%、31.7%和23.6%。而二線城市中,南京、杭州、廈門、合肥房價漲幅均超過30%以上。與之相對,租金價格上漲滯后。中原指數顯示,預計明年房價上漲對租金的提升作用將有所增加,而這也無疑會使得整體生活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考慮到CPI權重中房租比重偏低,這意味著實際通脹可能比公布的還要高一些(圖2)。
第三,勞動力供給的持續減少。
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在2011年時到達峰值,其后勞動力人口呈現下降態勢。而從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情況來看,中國也已跨過劉易斯拐點,這意味著未來工資上升速度將高于生產力提高速度。同時,伴隨著反腐的持續推進與國家公職人員工資陽光化,預計明年這部分具體的工資也將有所提高。工資上漲逐年提升,對通脹水平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圖3)。
第四,結構性改革推動服務業價格升高。
不難發現,服務業CPI的上升對整體CPI貢獻度已有所提升,如2016年10月教育文化和娛樂CPI以及醫療保健CPI都創下5年來新高,這與服務領域的結構性改革不無關系。如從醫療改革方面看,近年來醫療改革持續推進,由早前“以藥養醫”的畸形體系,轉向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掛號費、門診費均有所上升,推高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
基于此,筆者預計2017年通脹壓力會比2016年有所上升,預計全年在2.5%左右。當然,對通脹和資產價格風險的擔憂以及明年美國加息頻率上升,都會制約中國貨幣政策空間。事實上,2016年10月的信貸數據已經預示著貨幣政策開始從寬松轉向中性,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罕見地七提防止泡沫風險,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寬松的空間有限,更多的財政政策支持基建投資可能是穩增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