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華
摘要:農業政策實施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政策的設計和執行,其中構建科學合理的受惠企業遴選標準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關鍵所在。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結合我國農業企業的特性,構建一套由4項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36項三級指標組成的遴選標準,以期為政府設計和調整農業政策提供理論參考和實操指南。
關鍵詞:遴選標準;農業政策;農業企業;企業社會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織形式,對農業產業、農村發展以及國計民生均具有重要影響。然而,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產業的低效性,農業企業的經營績效不免受其影響。鑒于農業企業的特殊地位以及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政府制定財政、稅收以及信貸等多種優惠政策以扶持農業企業,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原本應該享受農業政策扶持的企業不能享受,不應該享受的企業則享受,即出現所謂的“檸檬市場”。因此,如何設計遴選受惠企業標準,使得農業政策真正惠及有需要的農業企業,顯得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嘗試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遴選標準,以甄別受惠企業,為政府設計和調整農業政策提供參考,以提高政策效率。
二、理論基礎
農業企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avis提出,并于1957年Davis和Goldberg在《農業企業概念》中將農業企業定義為,農業企業是農用品的制造與分配,農場生產營運,以及農產品的加工、儲藏與運銷各項作業的總和。此后,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企業進行界定,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統一的定論。結合中國農業企業發展的實際,本文將農業企業定義為以現代化企業制度的生產經營方式為主,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直接從事農、林、牧、漁、副業的生產經營,或從事需求彈性較低的農副產品的加工,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經濟組織。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企業制度和企業行為所體現的對所有利益相關者履行的各種積極義務和責任,是企業對市場和相關利益群體的一種良性反應,也是企業經營目標的綜合指標,企業在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附有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Zutshi,2004)。作為經濟組織的農業企業在實現自身盈利的同時,還肩負著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增收、促進農村發展等多重使命,即農業企業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因此,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構建農業政策受惠企業遴選標準,能夠客觀評價受惠農業企業的資質,促進農業政策目標的實現。
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的構建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按照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分類(例如:企業股東、經營者、員工、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競爭者、政府等)構建評價體系;二是根據層級理論,按照不同層級的分類(例如: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構建評價體系。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評價體系雖然能夠很好的反映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但往往出現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的交叉和重疊,該評價體系的可比性和系統性不強,而基于層級理論的評價體系則能避免重疊、交叉的問題,并全面地反映企業發展的整體狀況。為此,本文基于層級理論,試圖在充分考慮我國農業企業特性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客觀、公正且具有操作性的遴選標準。
三、遴選標準設計
(一)設計的原則
第一,代表性原則。農業企業在追求自身盈利的同時,應考慮公共利益,但是我國農業企業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有限。因此,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設計遴選標準既要與農業政策制定的初衷匹配,又能體現農業企業的特性,指標的設計應具有代表性。
第二,可獲得性原則。設計的指標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并能從各種公開的統計資料獲得數據,以保證數據的可獲得性及信息成本的最小化;對于有一定評價意義,但是客觀上難以獲得數據的指標不宜做為遴選標準。
第三,系統性原則。遴選標準的設計應系統全面地反映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各方面的情況,即形成一個具有層次性的遴選體系,既能夠體現指標間的獨立性,又能夠保持指標間的相對統一。
(二)指標的選取
根據企業社會責任層級理論,結合我國農業企業的特點,遴選標準由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環境責任以及社會責任四個維度構成。
1. 經濟責任指標
經濟責任是企業履行其它責任的前提和基礎。作為經濟組織,盈利是農業企業追求的主要目標,盈利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農業企業履行經濟責任的水平。同時,農業企業肩負帶動農戶,促進農村發展的使命,這要求其不但要實現盈利,同時還需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政府給予農業企業以種種優惠政策的前提是預期農業企業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這可根據農業企業的運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判斷。不難看出,農業企業的經濟責任具有多重性,評價其經濟責任的指標有: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盈利能力測量農業企業能夠實現的利潤,其測量指標為:總資產報酬率、主營業務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資本收益率、每股收益;償債能力測量的是企業的運營能力,運營能力高低決定企業償債能力的高低,其測量指標為:資產負債率、現金流動負債率、流動比率;可持續發展能力反映的是農業企業持續盈利的潛力,這要求企業必須具有創新能力以及一定的競爭力,其測量指標為:企業技術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總資產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托賓Q值。
2. 法律責任指標
法律責任要求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遵紀守法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具體而言,包括照章納稅、提供合格的產品及服務、合法雇傭員工等方面。農業企業作為國家基礎產業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其生產經營活動應遵守法律法規,并依法納稅。農產品關乎國計民生,部分農業企業具有“保民生,保供給”的政治導向,這要求農業企業提供的產品必須具有質量認證和安全認證,且遵守相關的行業標準。此外,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其員工中農民占較大的比重,鑒于農民維權意識不強,有部分不法企業并沒有與農民簽訂勞動合同,諸如此類隨意侵害員工的行為時有發生,這是企業不承擔法律責任的表現,農業企業在履行法律責任的過程中需依法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因此,農業企業的法律責任包括依法納稅、合法經營及維護員工利益。其中,依法納稅的測量指標為:資產納稅率、稅款上繳率;合法經營測量的是企業的行為是否合法以及其產品是否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其度量指標為:企業信用等級、產品抽查合格率、是否通過ISO9000認證、是否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否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是否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維護員工利益的測量指標為:勞動合同簽訂率、工資支付率、職工傷亡率。
3. 環境責任指標
環境責任是指企業為了可持續發展,必須主動承擔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越發突出,環境保護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問題。在環境污染問題上,企業是主要的制造者,因此,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農業企業也不例外,在提供合格農產品的過程中,也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反過來,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決定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環境問題會對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農業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勢在必行,其環境責任包括節約能源、環境管理以及可持續生產模式三個維度。其中,節約能源的測量指標為:用電率、用水量;環境管理的測量指標為:環保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是否通過ISO14000認證;可持續生產模式的測量指標為:是否發展循環農業。
4. 社會責任指標
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履行經濟、法律、環境責任外需要對社會承擔的責任,即企業除了需要對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外,還需要回饋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在生產經營活動外,還需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農業企業發跡于農業,根植于農村,受益于農民,其經營發展與“三農”息息相關。農業企業在追求企業盈利的同時,必須把帶動農村發展作為己任,包括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農戶發展,為農村社區的發展提供支持,對重大事件提供慈善捐贈等。因此,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創造就業機會,支持農村社區發展建設和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三個維度。其中,創造就業機會的測量指標為:吸納農村就業人數、就業貢獻率、帶動農戶數;支持農村社區發展建設的測量指標為:農村社區建設投入費用、農村社區發展經費支出;參與社會慈善公益的測量指標為:捐贈收入比率、社會積累率、社會貢獻率。
根據以上分析,農業政策受惠企業遴選標準由4項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36項三級指標構成,具體如表1所示。
四、結論
鑒于農業企業的特殊地位以及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政府制定財政、稅收以及信貸等多種優惠政策扶持農業企業,以彌補農業企業比較利益較低的缺陷,而農業政策目標的實現與否主要取決于政策的設計與執行,其中構建一套系統的遴選受惠企業標準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關鍵所在。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在充分考慮我國農業企業特性的基礎上,構建一套由4項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36項三級指標組成的農業政策受惠企業遴選標準,以提高農業政策效率。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對于農業政策受惠企業遴選標準的研究僅從理論上進行探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證檢驗,逐步完善農業政策受惠企業遴選標準。
參考文獻:
[1]肖維歌.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動力機制的經濟學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0(22).
[2]Carroll A.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J]. Business Horizons,1991(04).
[3]Davis. J. M, Goldberg. R. A. 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M].Bost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1957.
[4]Donaldson T, Preston. L. E.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Evidence,and Implica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01).
[5]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6]Zutshi.A.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hy Business Should Act Responsibly and be Accountable[J].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2004(03).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動機與路徑選擇研究”(GD14CGL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