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萍
摘要:自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企業全面實施“營改增”,伴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給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內部管理等方面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文章主要探討“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從而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希望能夠給建筑企業帶來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企業;影響;應對措施
2012年1月1日,上海作為首個試點城市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改增”, 2013年8月1日,推廣到全國試行。2014年1月1日,鐵路運輸業和郵政服務業在全國范圍進行“營改增”試點,2014年6月1日,電信業開始“營改增”。2016年5月1日,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建筑業實施“營改增”,對建筑行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建筑業實施“營改增”的意義
(一)完善了國家的稅收體制
從2012年1月1日起,“營改增”從交通運輸業開始拉開序幕,到2016年5月1日在建筑、房地產等四大行業的收官,歷程四年多。至此,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均實行增值稅,從而實現了增值稅對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全覆蓋。
(二)解決了建筑業內存在的重復征稅問題
“營改增”前,建筑業是實施營業稅制,而建筑過程中耗用的大量原材料卻屬于增值稅的征收范疇,也就是說建筑企業既是營業稅的繳納者,又是增值稅的承擔者,增值稅的進項稅額在建筑企業內無法進行抵扣,造成增值稅進項抵扣的斷鏈,同時又給企業造成重復征稅的問題,“營改增”后,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解決。
(三)促進建筑行業的規范發展
財務核算薄弱,建筑發票不規范是建筑企業的通病,再加上大量違規掛靠的存在、低門檻和流動性,造成建筑行業一直以來處于混亂發展的狀態中。“營改增”后,因增值稅稅收體制的復雜性,對企業的財務核算、企業管理提出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應稅收的抵扣制度,使得帶個建筑業形成一個完整的抵扣鏈,上下游的融合,促進整個行業的規范發展。
二、“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
(一)對企業稅負的影響
“營改增”前,企業是采用營業稅制,即按營業收入的3%全額納稅。“營改增”后,建筑業適用增值稅一般計稅方法,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11%。因此,企業取得的進項稅額越多,抵扣的就越多,相應要繳的稅就越少,理論上避免了重復征稅。而在現行體制下,有些建筑業取得材料和勞務的上游企業,稅務環境十分不理想,部分企業以折扣、低價為條件,拒絕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也存在大量無法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小規模納稅人,能否取得發票將成為建筑業“營改增”后實際稅負的決定性因素。如砂石、水泥等原材料,供應渠道比較散亂,供應商是小規模納稅人或者個人的情況十分常見,很多無法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抵扣。
此外,“營改增”后進項稅加權平均稅率至關重要,進項業務發生額中適用17%、11%、6%、3%稅率的不同比重直接構成加權平均稅率的高或低,其結果直接影響企業實際稅負的輕與重。以瀝青、混凝土為例,瀝青的供貨商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開具進項稅發票的抵扣率為17%,但混凝土的供貨商多按簡易辦法征收,實際收到發票的抵扣率僅為3%。
(二)對會計處理的影響
1. 對主營業務收入的影響
“營改增”以前,因營業稅屬于價內稅,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企業的施工產值,沒有差異。“營改增”之后,增值稅屬于價外稅,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企業的施工產值/(1+11%),也就是說企業的一部分營業額轉化成增值稅的銷項稅額。體現在損益表上,在同等產值的情況下,“營改增”后主營業務收入低于“營改增”前的主營業務收入,而且同比相差約10%。
2. 對主營業務成本的影響
據統計,建筑業主營業務成本中,原材料約占50%~60%,人工成本約占20%~30%,其他費用約20%,在“營改增”之前,所有的成本圴為價稅合計數。
“營改增”后需要對這些工程成本進行價稅分離,分離出兩部分:真正成本和進項稅額。只有真正的成本才能計入到主營業務成本,也就是說,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能力。
3. 對稅金及附加的影響
“營改增”以前,企業應交的營業稅及各類附加稅計入損益類科目下的稅金及附加中, “營改增”后,增值稅作為價外稅計入應交稅費科目下的應交增值稅科目中,附加稅計入稅金及附加,明顯兩者之間差異甚遠。
(三)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后,獲取進項稅抵扣發票,控制企業稅負將成為建筑企業的頭等大事。現實中,較之于總承包企業,分包企業往往規模更小,管理相對不夠到位,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難度更大,取得抵扣發票的金額很難達到總承包企業的要求,即加大了總承包企業的稅負。“營改增”背景下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缺少建造資質的小規模企業,新一波的企業優勝劣汰在所難免。
在當前建筑業市場,客觀存在大量違規掛靠現象,項目掛靠不僅是企業本身的經營風險之所在,也是取得抵扣發票的又一個難點。“營改增”后,稅制的改變將會倒逼此類不規范經營企業調整經營方式、加強日常管理,減少甚至抵制掛靠,甚至部分管理薄弱企業將在稅制改革中無法生存。
三、建筑企業應對“營改增”的措施
(一)改變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
建議企業采用集中核算、全方位管理的模式,項目主要材料供應、機械租賃、勞務隊伍由公司統一負責,項目經理只負責工期、質量、安全和現場文明施工。特別是建立物資的集中采購,不僅提高了企業的議價能力,降低了工程成本,保證工程質量,在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方面更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優先選擇那些具有增值一般納稅人資格的企業進行合作,以達到進項稅額抵扣的最大化,從而降低企業稅負。沒有嚴格的科學的管理流程和明確的責任分工,很難適應“營改增”形勢。
(二)按新計價標準應對施工招投標工作
在招投標的組織策劃中,爭取以工程量清單計算的不含稅價格去投標,增值稅取費以價外稅的形式反映,這樣對企業有利。尤其是市場投資多元化之項目,渴望以市場游戲規則洽談合同造價,真正做到優質優價,按質論價,不應受標準定額的羈絆。
(三)強化企業內部控制
1. 完善合同、發票管理
中標后與業主簽訂工程承包合同,除合同范本上的常規條款外,必須注明該工程是否有甲方提供材料、設備等,供什么,金額多少,是否有甲方指定分包,分包哪些專項工程,分包隊伍是否有專業施工資質,工程結算是否能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等。
在簽訂工程分包合同中,必須明確要求分包方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杜絕無資質的隊伍分包。
在物資采購合同中必須明確價格和增值稅額,應對不同稅率服務內容描述清楚,對發票提供時間及付款時間應做詳細約定。合同中還應約定,如果提供虛假發票,交易方有義務重新開具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 建立各項目增值稅臺賬
“營改增”后,增值稅的繳納并不是在工程所在地,而是由公司在注冊所在地統一繳納。對企業而言,每個月繳納的增值稅并不是多個項目簡單的銷項與進項的抵減,因此,對增值稅的核算,企業需設立臺帳,核算到每一個項目,以確定各項目增值稅稅負,有利于公司對項目的經濟考核,明確經濟責任。
(四)提高核算水平,全面稅收籌劃
作為建筑企業,應該全民總動員,強化一般納稅人的意識,以便能更合理處理經濟業務。同時加強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工作,有助于企業在取得增值稅發票時,做好票面信息、抬頭、稅號等基本信息的審核工作,減少因取得無法抵扣的增值稅發票而造成的損失。“營改增”后,企業將面臨的是更為復雜的稅收籌劃管理,如企業產值完成量與納稅申報收入總額之間存在永久的差異,必須事先和業主、稅務之間協商、溝通。
四、結語
建筑企業應以積極的姿態迎接稅制改革,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內控機制,切實掌握和運用稅收政策,以期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唐曉鳴.淺析“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財經界,2016(19).
[2]黃小平.淺談“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與應對措施[J].財會學習,2016(18).
[3]南淑娟.試論“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6(23).
[4]王曉強.淺析“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財會學習,2016(22).
[5]李惠雯.淺析“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6(27).
(作者單位:寧波市市政設施景觀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