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延香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各種社會治理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三農”發展形勢,這就需從深層次對農村社會進行改革,建立符合“三農”發展的社會治理制度。
一、深化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促進農民增收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保護并加強各種集體經濟組織和集體成員的權益,并建立和創新適應社會發展的保護制度,擴大集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宅基地、住房、承包地等的處置權,并擴大流轉交易的對象范圍。賦予集體成員更多承包經營權、擔保、抵押、入股的權限,創新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機制,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進一步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的合法權。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化和城市化進程。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切實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保證土地承包關系的長久不變,用物權法來固化集體成員的權益。協調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加快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維護農民宅基地的合法權利,建立完善農村空閑農房和宅基地的交易市場。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對經營性的集體資產作股量化,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權利,加快水權市場建設,推進水資源使用權確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以促集體經濟更快發展。
二、創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業發展
回顧三十多年的農村改革,圍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核心,是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這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凸顯了潛力不足。
(一)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集體統一經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農戶承包經營土地集體所有權與農戶承包經營權實現“兩權分離”,“兩權分離”后,曾經釋放巨大生產力,促進農村快速發展。但目前,這種模式遇到發展瓶頸,生產效率,抗風險能力,經濟效益急劇下降,阻礙了農村發展。這必須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提高社會組織化程度,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綜合服務和專項服務相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服務體系。
(二)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建設,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傳統上分散的,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難以彌補農業短板,解決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必須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破除小農經濟約束,從根本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效率。通過生產或服務的規模化,解決戶戶包地,家家種田的“弱者種田”局限,來降低成本,規避風險,提升效率,農戶土地流轉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等形式進行流轉,使農民可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不再視土地耕種為唯一謀生手段。社會要更加注重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和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建立健全。
三、健全農村支持保護制度,促進農民抗風險能力
近年我國農業生產投入大,成本上升,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普遍低于國內價格,農業比較效益低。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生產積極性,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
(一)完善農業補貼制度
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定向性,深入推進農業“三項補貼”制度改革。穩定提高耕地保護補貼標準,保證資金安全直接補貼到戶,保護并支持種糧適度規模經營戶。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標準,并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健全林業補貼政策,加大植樹造林、森林撫育、森林生態效益、公益林生態效益、林木良種等補貼力度,并對林業龍頭企業,國有、集體林場等開展林業貸款貼息業務。并加大畜牧業、漁業、水利項目補貼標準。
(二)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
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夯實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擴大補貼品種和比例。重點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扶持政策相應傾斜,發展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提高綜合效益,應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業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整合土地資源,發揮最大效能,加大對農業綜合項目開發。
四、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共同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廣大農民積極平等參與現代化發展進程、同享現代化成果。
(一)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城鄉統一、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格局
穩定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加大農村教育、醫療、養老及其他惠民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實城鄉統一,加強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配強配足鄉村教師隊伍。加強農村基礎養老機制,繼續提高基礎養老金,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加強農村基層衛生醫療人才培養,繼續提高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業務進程。完善農村低保等貧困對象認定辦法,確定農村低保標準,促推貧困對象適時享受政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二)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利益格局
進一步制定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措施,強化脫貧攻堅支撐保障體系,精準扶貧對象,落實扶貧救助責任,統籌使用扶貧資源,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積極性主動性,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加大扶貧資金審計監督管理,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做好貧困戶農村低保兜底工作,使之達到全民共同富裕目的。
(三)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農村發展新途徑,整合農業資源,聚力招引工商資本下鄉,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重點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生產+加工+科技”為模式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同步發展。
五、農村社會治理制度,促進社會和諧
在中國農村,存在傳統和現代的對立,又潛藏傳統向現代轉化的內在動力 , 也就有當代中國農村社會治理變革的時代性和現實性意義。
1. 培育公民自覺意識、強化制度權威至上的公民理念。
2. 加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資源有效配置,促進農村發展。
3. 強化農村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建作用,消除家族宗法關系的影響。社會治理的開放性和公平性,減少社會惘臆,促進社會發展。
4. 培育農村服務組織,提高農村治理的社會服務能力,促使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公平、開放程度的提高。
5. 嚴格議事決策程序,強化公民監督。規范化、程序化是農村制度管理基本要求,也是民主化的前提和保障。
農村制度改革的確立,需要各級政府的貫徹落實,只有上下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確保農村制度改革的順利完成。
(作者單位: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農村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