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耕耘,枸杞已成為寧夏一張閃亮名片。但由于深加工和品牌產品缺乏,枸杞產業時常受到市場波動困擾。
尤其是近年來多地大規模種植枸杞后,這種影響更大。直接結果是,豐產并不意味著豐收,甚至可能成為負擔。
讓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寧夏在做強、做優基地的基礎上,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做出了諸多嘗試。比如當地企業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合作,將枸杞糖肽產業化。
枸杞之外,葡萄也是寧夏的重要產業。
資料顯示,寧夏賀蘭山東麓地區位于黃河沖積平原與沖洪積傾斜平原交會地帶,因熱量豐富,積溫高,日照時數長,降水量少,同時晝夜溫差大、便于糖分積累,香氣和酚類物質發育完全,是培育優質釀酒葡萄的理想之地。同時,成為我國繼煙臺、昌黎之后的第三個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準認證的葡萄酒原產地,適宜種植的葡萄品種豐富。
有了這樣的基礎作為支撐,寧夏的目標是打造“東方葡萄酒之都”。
筆者前不久在寧夏采訪,車行至賀蘭山東麓,沿路的葡萄酒莊指示牌會提示你已進入了葡萄主產區。產區葡萄園一望無際,風光旖旎。
公眾盡管知道寧夏種植葡萄且品質優良,但對于寧夏葡萄酒品牌知之甚少,不像另外兩個主產區有張裕、長城等知名品牌。
而品牌意味著產業附加值,如沒有知名品牌,就難以提高產業附加值,發揮產業優勢,等等。
如此背景下,寧夏葡萄產業如何突圍自然成了繞不開的話題。
寧夏給出的答案是注重建設精品酒莊,而非張裕那樣的量產化商業品牌。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我們追求的是小酒莊,大產區?!?/p>
筆者認為,正是這一定位,讓寧夏葡萄這一傳統產業煥發了新機,這也正好契合供給側改革,即提供不一樣的產品和服務,從而贏得發展空間。
當然,產業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前幾年,寧夏大學還專門成立了葡萄酒學院。4月份,該學院舉辦2017首屆畢業生雙選洽談會,即將畢業的110名葡萄酒專業生非常搶手,一些大學生尚未畢業就被用人單位“相中”。
毫無疑問,寧夏枸杞和葡萄產業發展實踐,給傳統農業升級提供了鮮活“案例”。
從更大范圍來說,這正是傳統農業的發展出路,需求側倒逼供給側提供高品質產品和差異化服務。
這也是2017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總的要求,即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工作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