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大數據正在形塑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的人口管理也亟待升級,并讓民眾從中受益。
來自公安部的消息,今年7月1日起,將在全國各地全面實施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工作。根據相關規定,公安機關應當自公民提交《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登記表》之日起六十日內發放居民身份證。
實際上,從去年起,吉林、河北、廣東等多個省份就陸續明確,可在本省內異地辦理身份證。與此同時,跨省辦理也逐步推進,截至目前,全國已異地辦理居民身份證668萬張。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公民在自己的國家內自由遷徙、自主擇業早已成為常態,而人的流動也帶來生產力的極大釋放。然而,相應的社會管理卻并沒能跟得上社會開放的步伐,多年來,因為一張身份證,一直有人吐槽來回折騰讓人“跑斷腿”。
此番公安部出臺異地辦理“新政”,讓民眾“跑斷腿”的身份證異地辦理成為歷史,這無疑是一項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之舉。
對于“人戶分離”的公民而言,不必回到戶籍地而在工作地就近辦理身份證相關事宜,實在是太方便了。一方面,可以免去一趟趟返回戶籍地的奔波與煎熬;另一方面,這種“小事情”上的極大便利,也會使得公民在流動時更少后顧之憂,從而在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的同時,有利于激發社會的活力。
而從社會管理的層面講,這也應該是一次對社會的松綁。也即,與其還像以往那樣將民眾死死拴在戶籍地,逼著大家回來辦證,還不如接受公民遷徙流動的現實,將辦證的現場前移,“公民身份證辦理跟著公民走”,以便民的管理之策,而達到增進民眾福祉之目的。
這樣的進步顯然并不容易,公民信息的互通建設、相關資料的整合,以及平臺系統的搭建、制證系統的升級改造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此前公安部副部長黃明也指出,全面實施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等制度,需要一個過程。由于中國人口多,各地情況不同,必須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不斷完善,確保安全可靠。
無論如何,讓每一個公民能夠方便、快樂地在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是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事實上,自從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正式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以來,此項工作一直在有序推進,并贏得了民眾廣泛贊譽。
況且,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大數據正在形塑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的人口管理也亟待升級,并讓民眾從中受益。
當然,在具體的身份證異地辦理中,可能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辦理期限能否保證,受理點數量與布局是否合理,以及部分偏僻地區能否順利聯網等等,而身份證辦理也會牽扯到一些歷史遺留的無戶口人員落戶問題等等,凡此種種,只要本著服務民眾、服務公共利益的初心,并接受公眾監督,相信都會逐步得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