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提升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促進了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建設。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西部,是民族地區,也是欠發達地區,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十三五”時期最重要的任務。近年來,我們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要求,扎實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把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與全面從嚴治黨結合起來,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結合起來,與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與社會綜合治理結合起來,強化措施,有效遏制一些地方存在的“高價彩禮”、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等不良習俗,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提升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促進了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建設。
深化思想認識,增強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緊迫感
移風易俗是樹立新風正氣的群眾性實踐活動,對于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一段時期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講排場、比闊氣的奢靡風氣有所蔓延,甚至愈演愈烈,傳統的禮儀已經演變為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淪為社會陋習。特別是在農村一些地方,有條件的講排場、比闊氣,沒有條件的也要硬撐門面,甚至不惜債臺高筑,對于部分群眾來說是苦不堪言。有的索要高價彩禮,盲目攀比,“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等不一而足,娶個媳婦要花十幾萬、幾十萬;更有的借機斂財,借各種紅白事收受禮金,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群眾對此非常反感。
我們黨歷來重視對民風民俗的引導,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不同歷史時期,領導人民群眾堅持不懈地開展了一系列移風易俗的生動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強調要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劉云山、劉奇葆同志分別在有關重要會議上,對炫富攀比、薄養厚葬、封建迷信、賭博敗家等陋習提出批評,要求加強社會治理,推動移風易俗,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治區主要領導也多次作出批示,并利用下基層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群眾對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做好這項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社會各界十分關注,人民群眾深切期盼,是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推進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必然要求。寧夏許多地方的探索和實踐表明,抵制高價彩禮、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陋習,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契合社會治理需要,深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一項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
最近,自治區文明委在調研和總結各地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印發《關于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試行)》,并在同心縣召開現場推進會,對做好這項工作進行深入動員和部署。目前,寧夏多數縣(區)在推動移風易俗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形成一些有特色、有亮點的做法。同時也要看到,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發展還不平衡,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要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鄉風民風美起來的高度看待這項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自治區的要求上來,進一步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廣泛發動群眾,不斷把移風易俗工作引向深入。
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增強群眾自覺意識和積極性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實際上就是做黨在農村的群眾工作。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堅持以縣域為重點,從深化宣傳教育、依靠群眾自治、重點人群帶動等方面入手,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廣泛持續深入發展。古人講,“教化行則民風淳,教化廢則民風敗”。我們推動移風易俗,就要聯系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和群眾思想實際,堅持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突出宣傳教育這個重點,引導人們認知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
深化社會宣傳。圍繞推動移風易俗各項任務,以“除陋習、樹新風”為主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開展文明新風教育、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和法制教育,引導人們崇尚科學、破除陋習,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要以黨員干部、廣大家長和青年為重點對象,講清陳規陋習蔓延的危害,講清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通過典型案例教育,增強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自覺性。要豐富宣傳教育載體,總結推廣一些縣(區)廣泛發放倡議書、“道德講堂”交流、繪制宣傳漫畫等做法,運用好文藝宣傳、專題宣講等形式,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面和影響力。
深化輿論引導。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強正面宣傳,開設“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專題專欄,報道各地推動移風易俗的經驗做法,曝光一批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反面典型。要進一步強化輿論監督,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批評高價彩禮、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要創新宣傳教育方式,運用全媒體多樣化傳播形式,吸引人們參與互動,促進交流和提高;加大移風易俗公益廣告刊播力度,形象生動地傳播社會主流價值。
優化文化環境。加大優秀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推出一批反映移風易俗內容的通俗讀物,創排一批體現移風易俗主題的文藝節目,拍攝一批展示移風易俗新風的微電影等,引導人們養成良好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要發揮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進萬家”“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等品牌帶動作用,發揮文化環境對人們轉變觀念的熏陶作用,發揮民間文藝社團的寓教于樂作用,演身邊人、說身邊事、評身邊理。要用好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等鄉風教化資源,運用民間小戲等形式,加強對農村高價彩禮、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習俗的引導,用文化涵育鄉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