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具有中國特色,長期以來在保障廣大農民生命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有64.5萬個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己經超過百萬余人;然而,長期以來,作為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這個特殊的最底層醫療衛生服務隊伍卻連最基本的待遇都沒解決,更面臨著諸多困境。
如何改善現狀,如何解決鄉村醫生面臨的困境。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本刊記者就這一熱門話題,分別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國家應給予鄉村醫生法律身份
3月4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委員駐地昆泰酒店,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委員。談到我國百余萬鄉村醫生面臨的問題,溫建民委員首先回顧說,鄉村醫生的前身是“赤腳醫生”。上世紀60年代,村衛生室由生產大隊集體舉辦,“赤腳醫生”亦農亦醫,和同時誕生的民辦教師、大隊干部一樣吃固定工分,參加集體分配。后來隨著聯產責任制的出現,失去集體經濟的依托,村衛生室變成了自負盈虧的個體診所,但集體性質和名稱沒有變,“赤腳醫生”仍承擔著農村衛生工作的各項工作任務。
溫建民委員接著介紹說:“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醫改和新農合政策的實施,村衛生室又轉變成‘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即由政府主導,通過規范化建設,政府購買社會公共衛生服務;基藥零差價銷售,政府補貼;合作醫療定點報銷和鄉鎮衛生院一體化管理,集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公益非營利性質,承擔起了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成為我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的網底。由此,鄉村醫生已轉變成辦公家事、干公家活、24小時值班的農村社區‘專職執業醫生,成為了這個網底的‘守護神。然而,由于政策相對滯后,鄉村醫生的身份、待遇、養老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對此溫建民委員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現在的鄉村醫生究竟是農民還是醫生?鄉村醫生應享受農民的社會養老還是應享受醫生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障?鄉村醫生應參加新農保還是應參加醫生職工養老保險?鄉村醫生到法定退休年齡是退出還是退休?!
他說:“面對這些問題,中央和地方仍沒有具體文件明確表明和解決辦法。這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鄉村醫生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上世紀60年代的‘赤腳醫生,現已超過退休年齡。他們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了一輩子,為農村衛生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但卻沒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應有的人文關懷及回報,他們‘老無所養,有些甚至連農民工都不如。”
“同是農民身份的民辦教師早已解決了身份和福利保障問題,而鄉村醫生卻不能享受退休養老待遇。”溫建民說,“鄉村醫生是個弱勢群體,長期以來一沒黨團組織、二沒工會協會組織,在政治生活中一片空白。鄉村醫生要求享受公辦執業醫生職工一樣的福利保障,給于‘職工退休養老保險是正義、公平、合理的訴求。但是長期以來,他們的正當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這嚴重影響了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建設和發展。而且,老年鄉村醫生退休養老沒著落,產生了連鎖反應,年輕的存在嚴重的后顧之憂,但又看不到希望,失去了堅守農村的信心,有不少人改了行,外出打工、經商,到外地開黑診所,致使鄉村醫生人才嚴重流失,后繼無人,甚至出現了空白村, 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底危在旦夕!”
因此,溫建民委員呼吁國家應給鄉村醫生定位、定性、定身份、定待遇、定養老,老年的怎么辦,年輕的怎么辦,并做好頂層設計。他表示:“解決鄉村醫生問題意義重大,關系到建設健康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大事,應引起高度重視。”
對此,溫建民委員建議:建立鄉村醫生福利保障制度、特別是退休養老保證機制,確保三級衛生網底牢不可破。他建議國家衛生計生委、人社部、民政部按法律程序舉辦聽證會,通過聽證這個平臺征求各方意見,民主協商,以達成共識,科學決策,公正、公平、公開、透明,讓法律當裁判,依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給鄉村醫生定位、定性、定身份、定待遇、定養老,并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國家級層面的統一模式、統一標準,出臺具體的詳細的政策文件和實施方案及細則,并貫徹和落實,從根本上、源頭上,徹底解決鄉村醫生這一遺留多年的難題!
村醫身份不能一直懸而不決
3月6日,本刊記者在采訪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主委戴秀英教授時,她首先表示:“2015年,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已經明確了鄉村醫生的職責是‘向農村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并承擔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委托的其他醫療衛生服務相關工作,但鄉村醫生的身份卻一直懸而未決。他們不像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醫務人員,能夠享有事業單位編制待遇,其身份實質上仍是農民,其所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基本與農民等同。雖然鄉村醫生基本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有越來越多的鄉村醫生也正在被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覆蓋,但這兩項保險的保障水平還是偏低。”
戴秀英教授分析說,鄉村醫生是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村醫隊伍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在改善村醫薪酬現狀的道路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具體表現在——
一是鄉村醫生服務能力不足。我國目前有30多萬人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有近百萬人擁有的是鄉村醫生資格。在村醫中,高中及以下學歷者有36.5萬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只有7%。很多村醫囿于有限的醫療知識和技能,很難有效做好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甚至有些村醫只能提供簡單的公共衛生服務,根本無法應對打針看病;而且隨著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民群眾有了更高的就醫需求,鄉村醫生的能力卻不能滿足農民需要。
二是鄉村醫生人才“留不住”。一方面,是現有鄉村醫生的薪酬偏低;另一方面,則是部分有能力、有技術的鄉村醫生流向了其他醫療機構,或者有的鄉村醫生因為低薪酬干脆離開醫療衛生行業,不再從事鄉村醫生的工作。這兩個方面構成了一個不良的循環怪圈。鄉村醫生的收入低、養老保障不到位、執業風險高等因素導致鄉村醫生“留不住”。
她進一步介紹說,有測算表明,到2020年,現有鄉村醫生中的43.7萬人有可能獲得鄉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加上現有55歲以下執業(助理)醫師26.6萬人和8.1萬農村醫學專業畢業生等,預計屆時在村衛生室工作的擁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數將不低于80萬人。為了將這批擁有專業資質的基層人才沉淀在村級衛生機構,各級政府有責任確保農村最底層“網底”不破,村醫薪酬改革亟待提速。
對此問題,戴秀英委員建議:國家應盡快完善村級衛生服務補償的制度設計,加大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力度,提高他們的絕對薪酬水平。一是改革支付方式,從按項目付費變為區域預算包干預付。二是進一步推進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高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預算和使用,允許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的收入,并用于人員的服務補償。三是發揮新農合作醫療保險的補償作用,落實新農合門診統籌補償,加大新農合在村級的報銷比例,吸引患者在村衛生室首診。四是對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的鄉村醫生可以實施差別化的薪酬政策,發放諸如地區津貼、高原津貼等提高鄉村醫生的實際收入水平。五是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險逐步轉化到與鄉鎮衛生院職工相一致,解決其后顧之憂。
多措并舉解決村醫的后顧之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霍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改善貧困地區醫療水平的基礎是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目前,貧困地區基層醫務人員待遇較低,缺乏積極性。偏遠山區的醫務人員主要工作是維護公眾健康,包括公共項目的實施和宣教,努力推動百姓健康水平。國家已經增加基層醫療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但部分基層醫務人員無社保、最低工資標準較低等問題仍然存在。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安順市文聯主席姚曉英提交了《關于將鄉村醫生統一納入社會保障的建議》。她在此份建議中明確提出,鄉村醫生隊伍仍是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隊伍不穩、素質不強、待遇不高、保障不足等問題十分突出。
姚曉英代表認為,目前村醫收入由“財政補助、基本藥物制度項目補助、公共衛生補助、醫療收入”四個方面構成,受區域因素和服務能力的影響,村醫收入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建議》稱,雖然目前各級正在積極探索提高村醫待遇,逐步解決村醫社會保障問題,國家層面提出了支持和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沒有作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以致在落實村醫政策補償、薪酬待遇、養老保障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基于上述問題,姚曉英建議將鄉村醫生統一納入社會保障,由國家層面制定出臺具體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切實解決鄉村醫生后顧之憂,更好地發揮鄉村醫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重要作用。
來自河南的全國人大代表、通許縣大崗李鄉蘇劉莊村醫馬文芳,作為一名在農村服務了50多年的“赤腳醫生”,醫療衛生和健康是馬文芳最熟悉的領域。2008年,馬文芳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第一個專題調研就是村醫身份待遇問題。連續多年,他已經陸續提出了416條建議,21條議案,而最讓他關注的就是鄉村醫生面臨的問題。
“我也60多歲了,將來誰接這個班?”在馬文芳看來,鄉村醫生年齡偏大、后繼乏人,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他說農民基本衛生服務堪憂,村醫待遇較低,村醫養老問題沒有解決,且后繼乏人,部分村莊成為沒有村醫的“空心村”。“現在這些地方的鄉村醫生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53歲,平均年齡60多歲,而收入又偏低。”
他還說:“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的診所干,沒有白天黑夜,沒有節假日,但他們的生活問題不能解決,后顧之憂不能解決,因此年輕人都堅持不了;所以我建議:國家要加大對農村診所的投入力度,特別是鄉村醫生應該加強培訓,提高技術本領,診所應大量地投入。”馬文芳表示,讓鄉村診所有好的環境,增加適當的設備,讓農民做體檢做檢查都不出診所就能進行。馬文芳說,另一個建議是要把鄉村醫生應納入國家統一管理,提高工資待遇。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留在農村為老百姓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南充市政協副主席朱家媛更為明確地提出了“提高村醫待遇問題,落實村醫養老補貼、養老保險”的建議,“保障和改善基層醫療,除了強硬件,還要兜好鄉村醫生這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她建議,對超齡和不具備執業資格的村醫,由政府給予一次性養老補貼,引導其退出村醫隊伍,并允許村醫參照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購買養老保險,政府給予繳費補助。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同心縣王團鎮羅家河灣村村醫馬玉花作為一名鄉村醫生,每年全國人代會上幾乎都會提加強基層醫療結構和村醫隊伍建設的的建議。2013年至2015年,她的提案均與鄉村醫療有關,不管是建議加快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明確鄉村醫生的身份,建立統一規范的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制度,還是筑牢鄉村醫療“網底”亟待建立職業化的鄉村醫生隊伍,都反映出作為一名基層村醫身體力行,為鄉村醫療行業及基層醫療隊伍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在采訪中,多位代表委員均表示,要保證8億農民人人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不能破,百萬村醫隊伍不能垮。因此,國家應該盡快建立長效機制,妥善解決村醫身份問題,穩定村醫隊伍,不斷提高村醫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