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嫣
提升第三學段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文/張嫣
小學第三學段是小學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小學與初中教育相銜接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處于逐步養成階段,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是往往在運用知識方面容易有偏差,因此,更多地要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培養是學生語文素養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母語知識接收、消化和運用的核心。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比較明確的目標指導,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課程過程中要圍繞這些目標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和理解能力,充分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自信心和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根據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劃分,小學第三學段主要包括5~6年級的學生,這類學生經過前兩個學段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是前期的學習往往重視知識的輸入,而對知識的加工和輸出能力的培養較少。而第三學段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更加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應用,因此,可以說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是第三學段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關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學生各項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細化和明確。具體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來看,其培養的目標主要可以歸納為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三方面(見表1)。

表1 小學語文第三學段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目標
閱讀能力雖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卻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各科的學習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2.1 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信息處理意識的關鍵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多樣化、復雜化,每個人身邊時刻都充斥著各種信息,而對這些信息進行瀏覽、分析和理解是人的一項基本能力。小學生正處于知識獲取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其無論是從書本上獲得的漢字知識,還是通過音頻、視頻獲得的動態信息,都需要通過理解能力的處理才能夠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2.2 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
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人類活動,需要長期地保持下去。第三學段的學生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朗讀、默讀和誦讀的方式下對一篇材料進行反復的琢磨,可以鍛煉學生對材料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深層次內容的領悟,體會到文字的奧妙,提升閱讀興趣度,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習慣,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每天都能夠堅持閱讀相關的內容。
對于第三學段的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注重閱讀方法和技巧的領悟與傳授。具體來說,提升第三學段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 注重閱讀方式的恰當運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有朗讀、默讀和誦讀三種方式,教師在講授時要注重這三種方式的恰當應用,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進行調節。例如,在講授《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時,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大聲地朗讀,讓學生先從文字方面掃清閱讀的障礙,然后安排學生進行默讀,仔細體會課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并進行適當的聯想,而對于學生不熟悉的陌生字詞或者認為寫的好的句子,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3.2 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閱讀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多媒體技術手段運用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圖像、動畫等多元素形式將課程中的一些內容動態化、形象化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故事時,教師可以通過動畫片畫龍點睛來動態地為學生展示這一成語產生的背景,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來消化這一成語。
閱讀能力培養是小學第三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工作,無論是對學生母語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對信息獲取和加工處理能力的提升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從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出發,借助多種形式來開展生動活潑的閱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奧妙和意義所在,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