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道里區人民醫院,哈爾濱 150001)
?
粘連性腸梗阻治療方式選擇及療效觀察
張 宇
(道里區人民醫院,哈爾濱 150001)
為了對比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結合患者情況,將40例粘連性腸梗阻者分為保守治療組(23)與手術治療組(17),實施針對性治療后,比較效果。結果:保守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1.30%,手術組為 76.47%,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于粘連性腸梗阻者,除去具有手術指征之外,建議先實施保守治療,通常患者可緩解,若無效應及時手術,把握手術時機。
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療效觀察
粘連性腸梗阻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為不同原因引致的臨床癥候群。主要指腸道內容物運行受阻,進而引起循環異常,水電解質紊亂現象,病情嚴重者會出現繼發性感染、休克等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此病一經確診,應當使用有效方式積極治療,只有及時控制疾病進展,才能改善其疾病預后。結合實際情況,擇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面探究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該疾病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存在腹痛,嘔吐,肛門不排氣,腹脹等臨床癥狀,經實驗室檢查以及醫學影像證實,患者存在不完全性梗阻,小腸壁廣泛性粘連增厚,腸腔內積液與腹腔內積液出現滲出現象,患者確診符合衛生部最新頒布的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知曉實驗過程,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患者 29例,女患者11 例,年齡區間為16.8~82.7歲,平均年齡為(52.8±2.8)歲,病程區間為1.2~15.8 d,平均病程為(5.8±0.7)d。依照患者實際病情,選擇針對性治療手段,其中手術治療者17例,保守治療者2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等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者的疾病較輕,如果外部條件允許,建議對患者實施下述治療方案。
a.常規治療:主要包含胃腸減壓,補液治療,禁食,糾正酸堿平衡,調節電解質紊亂。b.藥物治療:對患者使用激素類藥物奧曲肽、莪術油等并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加以治療。c.中醫辨證治療。d.潤腸通便:使用有效方式解除消化道梗阻,如使用開塞露等 。
1.2.2 手術治療
結合病患的臨床表現和泛影葡胺檢查結果,在注入完畢1 h之后,使用X線照射腹部,在此同時攝片,觀察泛影葡胺經過腸道的位置和梗阻近端擴張詳情。2~3 h觀察并攝片,如果12~24 h造影劑進入到結腸且臨床癥狀好轉,可實施非手術治療,直至痊愈。如果在觀察24 h以后,患者臨床體征無改善且僅有少量/無造影劑進入到腹部,應在第一時間采取手術治療。手術過程為:術中探查,實施單純腸管切開減壓術或者粘連切除術等。
1.3 療效按判定
本實驗依照衛生部最新頒布的關于粘連性腸梗阻臨床治療標準 ,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全面觀察,痊愈:患者原有嘔吐,腹脹,腹痛等臨床癥狀消失,胃腸功能正常,排便正常,肛門排氣,腹部氣液平消失。好轉:患者既往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胃腸功能改善,排便與排氣不正常,腹部存在氣液平。無效:保守治療3 d后,患者未達到痊愈標準,臨床癥狀加重,轉為手術治療的保守治療者,視為臨床無效。經手術后患者疾病癥狀未改善,患者死亡視為手術組治療無效判定標準。
臨床有效率=(痊愈人數+好轉人數)/總人數*100.00%。
1.4 統計學原理
本實驗利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中的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方式進行計算,當P<0.05時,說明相關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保守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1.30%,手術組為 76.47%,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表1。

表1 粘連性腸梗阻者治療效果比較情況(例)Tab.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se)
注:與手術組相比,P<0.05。
粘連性腸梗阻為臨床常見疾病,腹腔內手術為引致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該疾病具有病情嚴重、發病時間短的特征。其一般在實施腹部手術后早期出現,因為腹內手術創傷致腹腔內粘連性炎癥,令腸壁出現水腫與滲出,進而引致動力或者機械性粘連腸梗阻,術后0.5個月為疾病高發期。從臨床表現上來看,主要為嘔吐,腹脹,腹痛,停止排氣與排便等等,一般在多次腹腔手術者中較為常見。在完成原手術后,患者少量通氣,通便,進食后發生上述癥狀。腹脹腹痛以及腹部壓痛現象輕微,腸鳴音消失或微弱,可不存在金屬音和氣過水聲,因此,臨床癥狀和病史檢查為診斷該疾病的重要基礎[3]。粘連性腸梗阻的主要檢查方式為腹部穿刺以及X線透視平片。
在腹腔內部形成的腸梗阻較為常見。國內文獻指出,在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以疝嵌頓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發生人數最多[4]。腸粘連并不代表是腸梗阻,即便在患者的腹腔內存在廣泛腸粘連現象,倘若其尚未形成銳角,腸道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即為無腸梗阻。如果腸曲粘連為團就會影響蠕動波前進,或者當粘連發生牽拉令腸曲粘連形成支點,腸曲環繞發生旋轉或粘連索帶對腸曲造成壓迫,在索帶下形成內疝等,均會引發腸梗阻[5]。
在發生粘連性腸梗阻之后,是否進行手術治療以及時機選擇為當前普外科醫生所面臨的難題。因腸梗阻疾病約有10%~25%會發生絞窄,后果嚴重,預后不良,嚴重者會出現腸壞死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實施開腹手術法,對粘連部分加以松懈,又會形成新的粘連組織,二次梗阻發生率較高。因此,全面掌握手術時機,是降低腸梗阻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所在。泛影葡胺可以精準顯示出腸腔充盈情況、病灶位置與周圍組織關系,方便醫生及時判斷患者病情,為手術選擇的重要性指標。
本次試驗相關研究結果可見,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結果差異顯著,保守治療治愈率顯著較高,死亡例數顯著較低,P<0.05。由此能夠看出,手術為腸梗阻患者的最后選擇,建議先進行保守治療,無效后實施手術,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結合患者自身情況,擇取合適的保守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對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醫生應當動態性觀察其疾病變化情況,查看是否存在腸絞窄,如發生應立即實施手術,全面掌握手術時機為治療疾病的關鍵所在。泛影葡胺造影術為診斷疾病的安全依據,其還有著治療疾病的效果,可顯著降低黏連性腸梗阻患者手術幾率和病死率,值得進一步推廣。
[1] 吳科仕.生長抑素對腹部手術術后早期腸梗阻的預防及治療效果研究[J].吉林醫學,2016,(01):15-17.
[2] 李健.老年急性腸梗阻60例臨床診治分析[J].吉林醫學,2012,(06):1241-1242.
[3] 區衛林,尹合坤,李啟祥.靜脈滴注奧曲肽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1,(09):1766.
[4] 辛力.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老年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5,(02):90-93.
[5] 查小應,費哲為,陳大偉,等. 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35):6892-6895.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ZHANG Yu
(People′s Hospital of Daoli District, Harbin 150001, China)
Forty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23) and surgical treatment group (17)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1.30% in the conservative group and 76.47% in the operation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It concludes tha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suggested for patients with viscou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suig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applied if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icacy timely.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icacy
2016-12-16
張宇(1982-),男,本科,主治醫師。
R656.7
B
1674-8646(2017)04-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