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東方IC
堵住“洋垃圾”入境
圖/東方IC
我國部分地區曾一度因為漂洋過海而來的“洋垃圾”飽受垃圾圍困之苦。如何禁止“洋垃圾”入境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近期,環保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出通知,將7種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新進入禁令的分別是甘蔗糖蜜、云母廢料、多晶硅廢碎料、未硫化橡膠廢碎料、皮革制品邊角料、其他糖蜜、其他硅廢碎料。
進口固體廢物聽起來離人們很遠,其實卻很近。比如一根美國家庭扔掉的圣誕彩燈就可能漂洋過海,最后去了廣東某處廢品回收企業,變成國內企業青睞的原材料。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口用作原料的廢料達5000多萬噸,固體廢物進口已成為有利可圖的“大生意”。但進口固體廢物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國外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成為彌補國內需求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在固體廢物進口貿易中,逃避監管非法進口、加工、處置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情況屢有發生,給環境帶來巨大危害。
“洋垃圾”是指我國明令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主要有廢礦渣、廢電池、電子垃圾等工業廢物,以及舊服裝、生活垃圾、醫療垃圾等。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各行業對資源性生產資料的需求高漲,進口固體廢物成為了香餑餑。
地處廣東的陸豐市碣石鎮憑借一條從越南經廣西入境再到碣石的走私路徑,曾一躍成為我國最大的“洋垃圾”交易市場之一。據當地海關緝私人員介紹,經過層層轉賣,境外百余美元一噸的“洋垃圾”,經走私入境后分揀銷售,可牟取十倍甚至數十倍的暴利。
中商產業研究院行業分析師張智飛表示,對于國內走私商來說,不但不用花錢購買“洋垃圾”,而且對方還會付給他們一筆錢,經處理后,有些元器件、重金屬還能再賣點錢。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每年都會有大量“洋垃圾”進口到中國。
有專業人士介紹,國外供貨商賺取的是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置補貼。對國內走私商而言,一噸成本為1000元至1100元的“洋垃圾”,從中分揀出的廢紙市場銷售價為2000元/噸左右;牛奶瓶、礦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市場銷售價為7000元/噸至10000元/噸;鋁制易拉罐等市場銷售價為4000元/噸左右。而國內分揀人力成本低成為賺取暴利的另一要素。
“進口固體廢物彌補了國內資源不足,間接減少了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副司長李蕾說。
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進口廢紙2800多萬噸,與原木制漿比較,廢紙制漿減少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約24萬噸,占全行業COD總排放量74.2萬噸的三成左右;進口廢鋼鐵、廢銅、廢鋁等金屬共約1400多萬噸,減少固體廢物排放9億多噸,節能1300多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4萬噸、氮氧化物排放1.1萬噸。
北京中色再生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鴻昌說,進口“再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是由我國資源匱乏現狀所決定的。
據統計,我國主要金屬礦產人均儲量值不足全球的1/4。其中,銅和鋁的人均儲量分別為全球人均水平的1/6和1/9,銅資源自給率不足20%。我國從2002年到2014年,累計進口五金電器類廢物7387萬噸,占固體物進口量的11%。累計拆解得到的資源相當于減少1.44億噸鐵礦石的開采,節約了7650萬噸銅精礦,減少了2980萬噸鋁土礦的開采,節約了1340萬噸原油等。
根據相關規定,我國將固體廢物分為禁止進口類、限制進口類、自動許可類,分別對其制定目錄分類管理,環保部、商務部和發改委、海關等部門聯合發布的《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有明確規定。
西安海關關長顧勤介紹,以廢紙為例,在我國符合環保控制標準,雜質含量不超過1.5%的廢紙,像(廢碎)瓦楞紙、紙板、廢報紙、雜志等都是允許進口的,而(廢碎)墻紙、涂蠟紙、復寫紙等雜質含量高、利用率低、回收成本高、環境污染危害大的廢紙則被禁止入境,城市生活垃圾更是在禁止進境之列。而不少違法企業正是利用國家有關政策,將禁止進境的城市生活垃圾偽報成允許進口的“廢舊報紙”非法走私進境。
尤其可怕的是,未經分揀的走私“洋垃圾”往往“五毒俱全”。而很多廠家只注重經濟效益,回收過程不規范以及粗放式處理,對部分地區的水源和空氣都造成嚴重污染。曾參與“洋垃圾”查處的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環衛事業管理處副主任孫國慶說:“現場接觸了兩天,就出現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表皮感染癥狀。且垃圾中的塑料往往具有較大毒性,流入企業再生產很可能產生嚴重后果。”
一些走私商對沒有利用價值的垃圾一丟了之或者簡單處理掉,也造成了極大污染。江蘇張家港海關曾將在扣“洋垃圾”作為證據封存,盡管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這些垃圾還是造成了環境污染。
▲有企業以進口“銅礦砂”為名,走私國家禁止進境的廢礦渣(陸紹龍攝)
實際上,一件“洋垃圾”想走私到境內要經過重重關卡,經過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相關機構、出口國海關、中國海關等多道關口的查驗,關口可謂不少。雖然我國監管力度不斷增大,但要想根除“洋垃圾”走私現象,仍面臨幾大困境。
首先是鑒定難。目前,質檢機構的鑒定證明大多只能描述貨品形狀,難以直接定性其是否為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給有關部門的判定提出難題。比如海關懷疑有企業將明令禁止進口的廢礦渣偽報為礦石,但檢驗結果僅能顯示這兩者屬性相同、礦物質含量高低有所區別。
其次,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轉移等問題難以監督。據天津海關緝私局直屬隊副隊長任國權介紹,近年來一些沒有加工資質和能力的企業騙取或利用他人許可證進口固體廢物的案件十分常見,而且手段越來越高明。
再次,對檢驗不合格的固體廢物難以處置。據海關總署介紹,《固體廢物進出口管理辦法》對禁止進口入境的廢物和不合格的進口固體廢物退運方面有明確規定,但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因此,對當事人拒不退運出境的固體廢物,海關及相關部門無法對廢物進口者或承運人采取強制措施予以退運。
此外,由于國家間發展差異巨大,在控制“洋垃圾”越境轉移的問題上,很多國家仍未達成共識。一些國家蓄意越境轉移危險廢物,一些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危險廢物的危害認識不足。
禁止“洋垃圾”入境,無論是在當下還是將來,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各地海關、檢驗檢疫、環保等一線監管部門建言,要從把好入境關口、強化全過程監管、加強國際合作三方面加以完善,克服監管環節多、流程長、打擊難等問題。
監管部門除了加強“守門”之外,還應下猛藥斷黑利。有專家指出,要加大源頭追查力度。“洋垃圾”登陸后并不意味著走私的終結,而是產生危害攫取黑利的開始。“洋垃圾”入侵國門之后何去何從很值得追溯與探究,分揀的窩點在哪兒,加工的渠道在何處,銷售的終端在哪里,細細追查,整個黑色利益鏈便會呈現出來。所以,監管部門既要善于“守門”,杜絕“洋垃圾”入侵,更要善于“斷利”,順藤摸瓜斬斷利益鏈。
加大違禁懲處力度也不失為打擊“洋垃圾”的有效手段。按照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對于收購和銷售“洋垃圾”的行為,罰款額度在1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盡管罰款幅度很大款額很高,但相比于十倍甚至數十倍的巨額黑利,罰款的震懾力顯然不足以彈壓“洋垃圾”走私誘惑。所以對于垃圾涉洋案件,需要提高罰款以及司法標準,用重典治沉疴,用苛律斷黑利。
此外,張智飛指出,在處理“洋垃圾”問題上,無論是企業還是當地有關部門必須意識到環保問題,發揮民眾的監督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對一切可能影響環境的生產環節真正監管到位,才可能從源頭上杜絕這個問題。(本刊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