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雞肉2021年將推向市場
圖/東方IC
3月15日,美國食品技術初創企業“孟菲斯肉類”宣布制造出世界上首份人造雞肉和鴨肉,認為這種不靠飼養家禽生產出來的“清潔肉”有望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環境影響,革新整個行業。
這家企業當天邀請科學家和廚師試吃人造肉,宣布計劃在2021年將人造雞肉推向市場。公司創始人烏馬·瓦萊蒂說,傳統家禽養殖業給環境、人類健康和動物福利帶來不少問題,且成本不低,而人造肉技術不僅有助于應對這些挑戰,還蘊藏著巨大商機。
這塊看起來和麥當勞油炸雞塊無異的人造雞肉并不是人們熟知的那種用豆制品或面筋加工的素肉,而是貨真價實的肉。只不過它誕生于試管,不需要農場孵化、養殖、宰殺活體雞。除了雞肉,“孟菲斯肉類”去年也用同樣的方法培育出牛肉,做出了肉丸。
按照官方視頻的介紹,生產人造肉的過程就像植物種植。“孟菲斯肉類”首先從動物身上提取切片,找到可以自我復制的細胞,這就是“種子”。在人工環境下培育,細胞最終會變成細小的可食用的肌肉組織,一條條細小的肉條再被碾壓研磨成肉餅。
這種人造雞肉看起來和超市貨架上的雞胸肉差不多,口感也像真的雞肉。不過,按照“孟菲斯肉類”的做法,肉價成本太高。該公司推出的雞肉,1磅(約合0.45公斤)要賣9000美元。
實際上,這并不是人造肉的首次登場。早在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出了食用牛肌肉組織,做成了牛肉漢堡供人品嘗。
今年3月23日,美國創業公司“Impossible Food”宣布,他們耗資1億美元的工廠已經建成,人造肉量產即將成為現實。新建成的工廠每月可生產454噸的人造牛肉。如果按照肉牛的平均產肉率算,這相當于一個有2000多頭牛的農場。
在工廠建成前,“Impossible Food”生產的人造牛肉已在美國舊金山、紐約、洛杉磯等地多家餐廳有少量供應。
雖然這些人造肉制品尚未真正走向市場,但仍然引發了人們對政府如何監管這些人造制品的關注。
但是這種新型肉類由誰來管,美國政府也搞不清楚。
從歷史上看,美國農業部(USDA)規范來自屠宰場的肉類、家禽以及雞蛋生產,而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監督食品添加劑。由此看來,人造肉不適用于現有的監管規定。
有人認為,人造肉應當被歸在FDA新動物藥品申請程序覆蓋的范疇內。該機構主要基于相關條例管理施用于動物的藥物。如果企業生產時,提高了人造肉的風味、脂肪含量等,應被認為相當于給動物使用了藥物。(據都市快報、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