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松,李柱文,王衛平
(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骨外一科,貴州 畢節 551700)
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研究
袁國松,李柱文,王衛平
(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骨外一科,貴州 畢節 551700)
目的探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與效果。方法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選擇接診的肱骨近端骨折100例進行研究,均采取手術治療,回顧性分析他們的臨床資料,根據Neer分型采取合理的手術方案處理,總結臨床效果。結果本組患者術后均予以1年以上隨訪,Neer分型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患者在ASES評分、HS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據Neer分型采取合理的手術方案處理,可確保臨床效果,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且安全性高。
肱骨近端骨折;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手術
肱骨近端骨折屬于骨科常見骨折類型,指的是肱骨外科頸及其上部骨折,約為全身骨折的5%[1],在老年骨質疏松患者中好發,簡單的摔倒便可發病[2]。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使得肱骨近端骨折發病率有所上升,嚴重影響老年人生存質量[3],需加強重視。根據Neer分型可將肱骨近端骨折分為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及四部分骨折,針對不同類型的骨折大部分學者認為應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案處理[4]。為了進一步探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與效果,我院針對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實施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納入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診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入選研究的患者有完整臨床資料,入院后確診符合肱骨近端骨折診斷標準,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根據Neer分型包括三類:二部分骨折有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0~69歲,平均(48.5±3.4)歲;摔傷22例、交通意外傷10例、高處墜落傷8例。三部分骨折有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18~68歲,平均(48.2±3.9)歲;摔傷19例、交通意外傷8例、高處墜落傷5例。四部分骨折有28例,男19例、女9例;年齡19~69歲,均值(48.6±3.7)歲;摔傷17例、交通意外傷7例、高處墜落傷4例。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其中二部分骨折患者復位后螺釘固定,然后利用復位骨折后T形接骨板或鎖定加壓鋼板及Philos系統固定,而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有嚴重骨質疏松則加用肩關節置換術處理。進入手術室后實施全麻或臂叢麻醉,取沙灘椅位[5],單純大結節骨折取肩峰外側三角肌入路,將三角肌切開后充分暴露其骨折部位,將骨折塊復位后用螺釘固定;合并肩袖損傷則應用DePuy Mitek錨釘修復[6];擬采取接骨板固定的患者則應用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入路,以頭靜脈作為標志,將其與三角肌往外側牽拉,而胸大肌則往內側牽拉;顯露時要對三角肌前部纖維與頭靜脈進行保護,若顯露范圍不夠則將部分胸大肌切開,直到肱骨近端;將骨折端暴露后清理關節囊內的積血,復位骨折塊,利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于C型臂X線機引導下觀察復位情況,若復位滿意后利用AO LCP或T形接骨板固定;固定完畢后嚴格止血。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有嚴重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則加用肩關節置換術治療,以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將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塊完全清除,然后擴髓、試模及確定假體型號與高度等情況后,將假體打入后,可靠固定大小結節后重建肩袖,留置引流管,縫合傷口,并常規引流至少24 h[7]。所有患者術后根據自身骨折類型、全身狀況及術中固定牢固程度實施康復訓練,其中固定牢固者拔除引流管后便可實施康復鍛煉,可進行被動前屈、鐘擺樣運動、外旋鍛煉等,之后可逐漸加大力度,實施被動內旋、外展及內收等鍛煉。術后定期進行X線片復查,若骨折愈合或有骨痂則可進行主動功能鍛煉,包括加強旋轉、前屈、內收等訓練[8]。術后12周可進行力量訓練及各個方向的鍛煉。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術后均予以1年以上隨訪,觀察記錄三組患者ASES評分、HS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并對比分析。其中并發癥主要有撞擊、肱骨頭壞死、畸形愈合、延遲愈合、OA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術后ASES評分與HSS評分比較 三組患者術后ASES評分、HSS評分比較,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患者術后ASES評分與HSS評分對比(±s,分)

表1 3組患者術后ASES評分與HSS評分對比(±s,分)
項目ASES評分HSS評分二部分(n=40)88.41±7.46 90.14±4.26三部分(n=32)85.62±10.26 85.46±6.37四部分(n=28)83.12±11.33 83.05±7.48
2.2 3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二部分患者發生4例撞擊、1例肱骨頭壞死,并發癥發生率為12.50%;三部分患者發生3例畸形愈合、2例肱骨頭壞死、1例延遲愈合,并發癥發生率為18.75%;四部分患者發生2例畸形愈合、2例肱骨頭壞死、1例OA,并發癥發生率為17.85%。3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肱骨近端骨折屬于肩關節范疇骨折,其治療效果的優劣直接對肩關節生理功能產生影響,臨床治療該處骨折的目標在于盡量恢復無痛肩關節,盡量恢復或完全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度。此外,肱骨近端骨折預后還取決于骨塊移位程度與肱骨頭血液循環損傷情況,比如本次研究中包括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及四部分骨折,三種骨折類型的嚴重程度分別為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通過手術治療后顯示三種骨折治療后ASES評分與HS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但是總體而言其療效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可見,骨折類型越嚴重,采取手術治療的效果會相應地“打折扣”。
從研究中可以看出,二部分骨折患者采取普通手術治療效果也比較肯定,術后ASES評分與HSS評分明顯最高。三部分骨折患者若未合并肱骨頭塌陷、劈裂,或有骨質疏松等,實施Philos系統或AO LCP固定處理也有不錯的效果,經術后X線片復查可見肱骨頭形態改變,但大部分無痛,未對肩關節功能產生嚴重影響;盡管部分骨質疏松患者術后有外科頸畸形愈合或大結節畸形愈合,但程度較輕,對肩關節功能無嚴重影響,可見對骨質疏松有一定臨床效果。四部分骨折伴有嚴重骨質疏松實施前述普通內固定治療并不理想,為此需加用肩關節置換術,臨床認為肱骨頭關節面壓縮≥50%、四部分骨折或少數三部分骨折、肱骨頭粉碎性骨折等均屬于肩關節置換術指征,尤其是有嚴重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骨質難以承受傳統內固定系統,為此應及時實施肩關節置換術治療。此外,三種類型的肱骨頭近端骨折患者術后都有不同程度并發癥,大部分對功能恢復無嚴重影響,這些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還要加強重視。
綜上所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據Neer分型采取合理的手術方案處理,可確保臨床效果,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且安全性高。
[1]尤微,王大平,劉黎軍,等.快速成型技術在復雜肱骨近端骨折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5,16(4):16-19.
[2]韋盛旺,趙友明,楊杰,等.大齡兒童肱骨近端骨折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療效比較[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2,33(2): 113-117.
[3]馬福元.復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手術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 2014,20(13):2381-2383.
[4]胡丹,郝躍峰,祖曉水,等.外側三角肌入路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J].山東醫藥,2010,50(34):76-77.
[5]楊鐵翼,馮曉東.肱骨近端骨折手術方法選擇及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4):345-347.
[6]賈軍,馮世慶,李衛哲,等.兩種常用手術方案治療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 (2):109-114.
[7]商瀾鐠,周方,姬洪全,等.微創鎖定接骨板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5):711-716.
[8]王清,肖琪科,曹軍社,等.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8 (25):21-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