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薇,李明峰,李軍
(遼寧省開原市中醫醫院普外科,遼寧 開原 112300)
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低位肛瘺療效分析
姜薇,李明峰,李軍
(遼寧省開原市中醫醫院普外科,遼寧 開原 112300)
目的對低位肛瘺患者采用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實施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分析探究。方法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低位肛瘺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將其平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治療,試驗組給予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效果及手術相關指標情況。結果試驗組研究對象的總有效率(94.00%)與對照組研究對象(66.00%)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愈合時間以及創面面積(42.23±5.69)min、(10.28± 1.18)d、(2.18±0.50)cm2與對照組患者的(54.21±7.57)min、(15.89±1.68)d、(5.78±0.88)cm2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低位肛瘺患者采用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實施治療后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患者恢復,臨床意義重大。
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低位肛瘺;普外科
肛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腸道疾病,其主要是有直腸或肛管與患者肛周皮膚之間形成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并伴隨著肉芽組織附著于肛管周圍,形成異常的管路通道,嚴重影響廣大患者的生命與生活質量[1]。目前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逐漸變化,肛瘺的發病人數不斷增多,低位肛瘺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肛瘺疾病表現類型,主要表現為肛周疼痛、膿腫及條索樣異物等,威脅患者的正常排泄功能[2]。因此,本院為進一步研究低位肛瘺患者采用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實施治療后的效果,特選取100例患者資料,研究后,做出如下報道。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低位肛瘺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將其平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65.5±11.3)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1)年;試驗組中女22例,男28例,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66.3±11.8)歲,病程2.5~5年,平均病程(3±1.4)年。本研究通過了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主動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性強。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40~80歲;(2)患者經明確病理診斷為低位肛瘺,且臨床癥狀明顯;(3)患者的精神狀態良好,可以自行配合完成研究。
排除標準:(1)患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下,或80歲以上;(2)患者未經明確診斷患有低位肛瘺,或臨床癥狀不明顯;(3)患者的精神狀態異常,甚至存在精神方面疾病,無法自行配合完成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肛瘺切除手術治療,首先給予患者腰椎麻醉,協助患者側臥位,常規方式消毒手術部位,采用手術探針經肛門探入肛瘺部位,沿切口逐層切開,探及瘺管,切除管壁,修剪肛周皮膚邊緣,縫合,加壓包扎,手術完畢。
試驗組:手術前指導患者清理腸道,常規腰椎麻醉,協助患者側臥位,常規方式消毒,找出瘺管的外口處,注射美蘭試劑并以此確定瘺管內口的位置,動作較輕柔,在確定瘺管的位置后,在其上方括約肌部位做一弧形手術切口,長度約為1.5~2 cm,分離并暴露瘺管,將瘺管用可吸收線縫合,隧道法剔除患者的瘺管,并徹底清除周圍被感染后的肉芽組織,止血,沖洗創面,縫合,加壓包扎,手術完畢。
1.3 評價指標 療效平均標準[3],顯效:患者的肛周疼痛、膿腫及條索樣異物等癥狀全部改善;有效:患者的肛周疼痛、膿腫及條索樣異物等癥狀部分改善;無效:肛周疼痛、膿腫及條索樣異物等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愈合時間以及創面面積等手術指標進行統計與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試驗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療效情況[n(%)]
2.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愈合時間以及創面面積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s)
項目手術時間(min)愈合時間(d)創面面積(cm2)對照組(n=50)54.21±7.57 15.89±1.68 5.78±0.88觀察組(n=50)42.23±5.69 10.28±1.18 2.18±0.50t值8.95 19.32 25.15P值<0.05<0.05<0.05
低位肛瘺臨床中又分為復雜性、單純性兩種類型,肛瘺患者中,急性炎癥期的患者中,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肛周流膿、疼痛等,一般采用針對肛瘺的治療多采用常規肛瘺切除手術治療,但其臨床效果并不是十分顯著[4]。針對低位肛瘺的診斷與治療的方法種類逐漸增多,患者對治療方法及效果的要求均不斷的提高,當下常規的治療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廣大患者的更多要求,尋求該病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已成為當務之急[5]。接受治療的低位肛瘺患者中,其肛門正常功能受到損傷,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雖然部分患者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但手術后對患者身體的創傷較大,或手術并不能完全切除干凈,患者承受痛苦較多,恢復過程緩慢[6]。
本研究中顯示,經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提高,且手術時間、愈合時間以及手術創面均明顯較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具有較大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是近幾年來臨床上新興的一種手術治療措施,其主要是經括約肌間做一手術切口實施手術,對患者的括約肌損傷較小,保留括約肌的正常功能,能夠確保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肛門正常作用[7]。在實施該手術治療后,患者的手術實施時間相對較短,切手術過程中對肛周正常組織損傷較小,有利于患者的手術后恢復,且盡可能縮小了切除手術后肛周皮膚切口的面積,使其手術切口較為美觀,符合患者的要求[8-9]。在患者接受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較低,滿意度較高,顯著提高了患者治療后的生命與生活質量,為患者的后期康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0]。然而,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的發展需進一步研究,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對低位肛瘺患者實施治療后的過程中,其臨床效果十分顯著,促進患者的手術創面愈合,促進患者康復。
[1]張少軍,楊巍.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肛瘺的臨床現狀[J].華西醫學,2013,28(2):302-305.
[2]van Onkelen RS,Gosselink MP,Schouten WR.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in low transsphincteric fistulae:a new technique to avoid fistulotomy[J].Colorectal Dis,2013,15(5):587-591.
[3]朱德意,陳誠豪.肛瘺經括約肌行括約肌間瘺管改良結扎術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z1):175.
[4]王志剛,喬運余,張勇.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在低位肛瘺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4):628-630.
[5]鄭毅,王振軍,楊新慶,等.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慢性肛瘺的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42):3454-3457.
[6]曾翔輝,劉羽,曾祥福.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復雜性肛瘺[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1):63-64.
[7]林義辦,鄧建中,彭翔.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低位肛瘺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4,36(4):537-538.
[8]Wallin UG,Mellgren AF,Madoff RD,et al.Does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raise the bar in fistula surgery[J].Dis Colon Rectum,2012,55(11):1173-1178.
[9]王可為,王業皇.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肛瘺的臨床現狀[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5,21(1):67,70.
[10]吳博,王競,凌光烈.改良經擴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低位肛瘺療效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4):434,4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