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英,王鑫,占永紅
(1.德興市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江西 上饒 334200;2.德興市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江西 上饒 334200;3.德興市人民醫院腦外科,江西 上饒 334200)
不同補液方式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的影響
趙海英1,王鑫2,占永紅3
(1.德興市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江西 上饒 334200;2.德興市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江西 上饒 334200;3.德興市人民醫院腦外科,江西 上饒 334200)
目的探討不同補液方式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的影響。方法選擇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98例,按治療順序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實施充足液體補充,研究組實施限制性液體補充。對兩組患者的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心率、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進行觀察。結果研究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心率分別為(1 294.5±25.1)mL、(346.1±17.6)mL、(51.3± 12.3)mmHg、(79.1±8.5)次/min;對照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心率分別為(2 894.5±42.9)mL、(599.3±22.8)mL、(71.3± 7.5)mmHg、(129.1±9.6)次/min,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總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4.3%、3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死亡率為16.3%,對照組患者死亡率為38.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限制性液體補充可有效提高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
不同補液方式;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
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主要是因為患者機體大血管破裂,導致循環血量不足進而誘發患者休克[1]。早期急救以止血和擴容為主要目的,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實施相應的急救措施。限制性液體補充治療是控制液體輸入量和輸入速度,滿足重要器官的基本血液供給[2]。本研究對本院49例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實施限制性液體補充,對其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心率、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進行觀察。具體信息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14年12月~2015年9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98例,患者入院時間均<30 min。所有患者或家屬均自愿簽署同意書。按治療順序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5.6±6.8)歲;依據患者休克指數進行分級:20例輕度患者,16例中度患者,13例重度患者。研究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45.6± 6.3)歲;依據患者休克指數進行分級:19例輕度患者,18例中度患者,12例重度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休克指數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快速止血包扎,并進行靜脈通道建立,保持患者呼吸通暢,同時對患者的心電、吸氧進行監測。研究組實施限制性液體補充,對兩條靜脈通道進行快速建立,并評估患者失血量;于一條靜脈通道加壓輸入0.4氯化鈉注射液(6 mL/kg),輸入量<500 mL,輸入速度為30 mL/min,結束后維持患者平衡液為500 mL;同時于另一條靜脈通道輸入乳酸鈉林格液,前30 min輸液速度為1 mL/(kg·min),之后可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調整輸液速度和輸入量,保持75~90 mmHg的收縮壓,當患者紅細胞積壓<30%時,對患者實施輸血。對照組進行充分性液體補充,復蘇方式與研究組相同,于輸血后患者保持≥90 mmHg。之后所有患者均進行確定性治療。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輸血量、輸液量、平均動脈血壓及心率進行比較,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及心率比較研究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及心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及心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及心率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項目輸液量(mL)輸血量(mL)平均動脈血壓(mmHg)心率(次/min)對照組(n=49)2 894.5±42.9 599.3±22.8 71.3±7.5 129.1±9.6研究組(n=49)1 294.5±25.1a346.1±17.6a51.3±12.3a79.1±8.5a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3 兩組患者死亡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是常見的一種急診重癥,患者因大量失血造成重要器官嚴重缺血,從而導致器官衰竭,誘發其他并發癥,如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等,甚至將會導致患者死亡[3]。臨床研究表明[4],及時恢復血容量是搶救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關鍵,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維持及保持患者血壓正常,同時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手術治療措施也十分重要。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時間段死亡率比較
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輸液量、輸血量、平均動脈血壓及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限制性液體補充可減少輸血量及輸液量,減低出血量,改善患者生命體征。分析其原因為充分性液體補充治療是指在早期對患者進行快速、充分的液體補充,但限制性液體補充治療是指在早期控制患者的輸液量及輸液速度,只維持重要器官的基本血供需求,促進機體代償功能的發揮,從而達到復蘇的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限制性液體補充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其原因為早期對患者進行快速、充分的液體補充將造成血液稀釋,增加患者出血量,易引發較嚴重的并發癥,如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腎功能衰竭等;限制性液體補充治療對患者全身炎癥反應有降低作用,促進調節機體免疫平衡[6-7],進而提高失血性休克的臨床療效。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死亡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說明限制性液體補充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其原因為限制性液體補充治療可有效降低再灌注帶來的繼發性損傷,促進血液再灌平穩及血壓平穩,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速度,減輕患者酸中毒,進一步穩定患者的體內環境,減輕患者損傷,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充分性液體補充給予患者進行快速液體補充時,可造成患者血液稀釋,從而導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現異常及血管痙攣,促進血栓形成或脫落,脫落后的血栓進入肺內將造成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等現象,嚴重將造成患者窒息,進而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影響[8]。
綜上所述,限制性液體補充治療可有效提高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大力推廣。
[1]程海波,王強,兀瑞儉,等.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補液方式的急救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23):104-105.
[2]劉建州.創傷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7):9-10.
[3]賀群禮.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重癥胸部創傷合并創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5):110-111.
[4]郭明清,王林,張慧,等.不同補液方式在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中的臨床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36):7168-7170.
[5]孫柏山,趙春斌,吳嘯波,等.Tile B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搶救體會[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2):161-163.
[6]凌佳.創傷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搶救與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2):248-249.
[7]呂良峰,劉士會,王明治.腹部嚴重創傷伴失血性休克86例診治體會[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2):324-325.
[8]畢素軍,喻永龍,崔安琴,等.血管栓塞術在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6):28-3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