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民
(祁陽縣人民醫院眼科,湖南 永州 426100)
超聲乳化與小切口手術治療白內障對角膜內皮的影響
周武民
(祁陽縣人民醫院眼科,湖南 永州 426100)
目的探討超聲乳化與小切口手術治療白內障對角膜內皮的影響。方法選擇收治的IV、V級核白內障手術并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108例(136眼),按照患者的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A組行超聲乳化手術62例(74眼)、B組型小切口手術46例(62眼),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變化、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角膜內皮細胞情況。結果手術前、手術后2周兩組患者視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術后角膜水腫以及術后房閃的發生率顯著高于B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A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低于B組(P<0.05)。結論對于硬核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及小切口手術均能夠獲得有效的療效,相比較而言,小切口手術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小、且對白內障患者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超聲乳化;小切口手術;白內障;角膜內皮
目前,對于白內障的治療唯一有效的方法為手術治療,隨著目前白內障摘除以及植入人工晶狀體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的和進步,超聲乳化手術已經成為了白內障手術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對于硬核白內障患者,其手術方案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1-2]。本研究探討分析超聲乳化手術與小切口手術治療硬核白內障患者的療效及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Ⅳ、Ⅴ級核白內障手術并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108例(共136眼),患者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69.47±10.25)歲,其中男49例(共64眼)、女59例(共72眼)。按照患者的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行超聲乳化手術62例(共74眼)、B組型小切口手術46例(共62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術前視力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為保證該研究的客觀性,A組與B組患者手術均由同1醫生完成。
1.2 方法 A組:術前1天給予患者點可樂必妥滴眼液(進口藥品 ,日本Santen Pharmaceutical Co.,Ltd.,H20090795)滴眼,2小時1次,術后點典必殊滴眼液和典必殊眼膏。按照常規白內障手術進行術前準備工作,并使用美多麗滴眼液(進口藥品,日本Santen Pharmaceutical Co., Ltd.,H20100512)充分散瞳,使用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沈陽綠洲制藥有限責任公司,H21023202)3次表面麻醉,手術行3.2 mm角膜隧道切口,前房注入粘彈劑,作側切口,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超聲乳化晶狀體核,將殘留的皮質吸除,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部分病例進行后囊膜拋光,向囊袋內注入充分的粘彈劑,將折疊式IOL植入,并調整IOL至合適的位置,
將粘彈劑吸出后切口水密閉。B組:術前、術后處理同A組。于患者術眼角膜緣后1.5 mm行5.5 mm反眉形隧道切口,將粘彈劑注入后行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使用截囊針旋轉出核直至前房。于晶狀體核上下注入粘彈劑,使用圈匙將晶狀體核托住后用劈核器劈核,將晶狀體核分次托出。然后使用注吸器將殘留的皮質吸出,在向囊袋內注入粘彈劑,將硬性IOL植入,然后將切口封閉、不需縫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術后兩周視力;(2)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視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2周兩組患者視力均較術前顯著升高(P<0.05),術后2周兩組患者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變化(±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變化(±s)
項目術前術后2周t值P值A組(n=74)0.21±0.06 0.63±0.21 16.543<0.05 B組(n=62)0.22±0.07 0.58±0.19 13.999<0.05t值0.897 1.444P值>0.05>0.05
2.2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A組患者術后角膜水腫以及術后房閃的發生率顯著高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 治療前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A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低于B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s)
時間手術前手術后t值P值A組(n=74)2 371.38±473.12 1 834.52±185.63 9.087<0.05 B組(n=62)2 237.58±520.48 2 042.56±204.51 2.746<0.05t值1.569 6.214P值>0.05<0.05
白內障手術治療的目的為改善患者的視力,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角膜為眼部屈光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術后角膜的恢復情況將對白內障手術術后患者能否獲得良好的視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3-4]。由于角膜內皮細胞無再生能力,由于手術的損傷將導致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受損,角膜內皮細胞的密度降低,周圍的角膜內皮細胞將被動擴散以增大面積[5]。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機體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不斷降低,當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降低為1 000個/mm2左右,超過角膜細胞的代償能力,可出現大泡性角膜病變[6-7]。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減少手術對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8]。
本研究探討分析超聲乳化手術與小切口手術對白內障治療療效及對患者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前、手術后2周兩組患者視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術后角膜水腫以及術后房閃的發生率顯著高于B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A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低于B組(P<0.05)。表明對于硬核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及小切口手術均能夠獲得有效的療效。相比較而言,超聲乳化對于硬核白內障,術中使用能量大,時間長,對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大,術中、術后并發癥多,而小切口手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小、且對白內障患者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何小杰,馬瑞倩,葉潤才,等.高齡白內障患者兩種小切口手術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1,32(18):2439-2441.
[2]楊曉崗,汪玲,馬強,等.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中灌注水流方向對角膜內皮的影響[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46(10): 1042-1044.
[3]杜飛,榮翱,周祁,等.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角膜內皮細胞的形態學變化[J].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2014,16(1): 36-40.
[4]李寧,廖榮豐.手法小切口白內障手術與超聲乳化術對角膜內皮數量和形態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32):84-88.
[5]才素蓮.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 (3):30-31.
[6]于新華,于佳藝.超聲乳化手術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白內障臨床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16,16(1):94-96.
[7]鄧秋瓊,周淋.雙切口青光眼白內障聯合手術對手術源性散光及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3,35(8):606-609.
[8]彭榮梅,洪晶.不同病因對角膜內皮移植術后視力的影響[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4,32(5):415-4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