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平
(上饒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江西 上饒 334000)
疼痛規范護理管理對開胸術病人術后疼痛的控制效果
胡金平
(上饒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江西 上饒 334000)
目的探討疼痛規范護理管理對開胸術病人術后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選擇行開胸術治療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規范組和常規組,各34例。給予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規范護理管理,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疼痛護理管理,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控制狀況。結果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3~6分,平均術后疼痛評分為(4.2±0.5)分,常規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4~8分,平均術后疼痛評分為(5.9±0.6)分,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規范組患者中疼痛評分>3分次數為45次,常規組患者中疼痛評分>3分次數為55次。規范組患者重度疼痛、劇烈疼痛發生率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規范組患者中度疼痛發生率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疼痛規范護理管理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可在開胸術患者術后疼痛控制中推廣運用。
疼痛規范護理管理;開胸術;術后疼痛;控制效果
開胸手術是臨床常見手術類型,由于患者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常出現劇烈疼痛,易引起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給予患者有效的術后鎮痛,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也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當前臨床鎮痛藥物研究進展較快,有效提高了患者術后鎮痛效果,但臨床進行術后鎮痛時,醫生和護理人員通常難以準確判斷患者實際疼痛狀況,使得臨床鎮痛藥物使用狀況不佳[1]。因此加強臨床疼痛護理管理效果是提高患者術后鎮痛效果的關鍵。此次研究中探討疼痛規范護理管理對開胸術病人術后疼痛的控制效果,以期減少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以下進行具體報道。
1.1 臨床資料 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間,在本院選擇行開胸術治療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需排除手術禁忌;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達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規范組和常規組,各34例。規范組患者中男女比為19∶15,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48.4±8.9)歲;疾病類型:室間隔缺損12例,房間隔缺損11例,食道癌4例,開胸探查7例。常規組患者中男女比為18∶16,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8.3±8.9)歲;疾病類型:室間隔缺損11例,房間隔缺損11例,食道癌5例,開胸探查7例。與規范組對比,常規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在研究中進行比對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據實際病情狀況給予針對性開胸手術治療,給予患者全麻下行開胸手術治療,術后由醫院麻醉科配置統一麻醉藥物進行皮下自控鎮痛泵進行持續給藥麻醉,麻醉維持為2 mL/h[2]。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疼痛護理管理,由護理人員在相應標準查房時間對患者探討狀況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告知相關醫生,嚴格按照醫囑給予患者針對性處理。給予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規范護理管理,在科室中選擇3名護理經驗豐富的專業護理,組成疼痛護理小組,疼痛護理小組需根據疼痛規范護理管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護理:護理人員需及時向患者講解疼痛評估的相關內容,術前及時告知患者手術疼痛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減輕疼痛的常用方法、鎮痛的作用等,及時告知患者“長海痛尺”的用法、效果等[3]。患者術后,護理人員需及時輔助患者進行疼痛評價,了解患者實際疼痛狀況;使用“長海痛尺”評估患者疼痛狀況,并將“長海痛尺”評價結果采取數字進行表達。護理人員需每隔4 h對患者疼痛狀況進行評估,必要時可增加評估頻率,當患者術后疼痛評分>3分且疼痛時間>3 min時,給予患者自控鎮痛,0.5 mL/次,若患者疼痛評分>5分,鎮痛效果不佳時,及時告知相關主治醫生,并根據醫囑進行針對性處理[4]。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24 h疼痛狀況進行評價,統計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狀況,統計疼痛評分>3分例數及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劇烈疼痛發生狀況。疼痛評分以0~10分表示無痛~最痛,其中0分表示無痛,2~3分表示輕微疼痛,4~5分表示中度疼痛,6~7分表示重度疼痛,8~9分劇烈疼痛,10分表示疼痛無法忍受[5]。
1.4 統計學方法 規范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狀況 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3~6分,平均術后疼痛評分為(4.2±0.5)分,常規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4~8分,平均術后疼痛評分為(5.9± 0.6)分,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692,P<0.05)。
2.2 疼痛評分>3分患者疼痛嚴重度對比 規范組患者中疼痛評分>3分次數為45次,常規組患者中疼痛評分>3分次數為55次。規范組患者重度疼痛、劇烈疼痛發生率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規范組患者中度疼痛發生率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疼痛評分>3分患者疼痛嚴重度對比
開胸手術是臨床引起患者術后出現劇烈疼痛的常見手術類型。而劇烈疼痛易導致患者出現低氧血癥、睡眠障礙、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諸多并發癥,也易引起患者出現焦慮、恐慌、抑郁等相關諸多不良心理狀態,易導致患者機體內平衡紊亂,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延長[6-7]。
加強對患者的術后疼痛控制效果,是改善患者術后恢復狀況的關鍵。當前術后鎮痛藥物較多,鎮痛效果顯著,但患者進行術后鎮痛時,醫護人員常常難以判斷患者實際疼痛狀況,導致臨床對患者使用鎮痛藥物常出現用藥時間不當狀況,導致患者需承受較大術后疼痛,影響患者術后恢復[8]。此次研究中為提高患者術后鎮痛控制效果,給予規范組患者疼痛規范護理管理,研究結果顯示,規范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明顯較低,說明疼痛規范護理管理能提高患者術后疼痛控制效果,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且此次研究中規范組患者重度疼痛、劇烈疼痛發生率與常規組相比明顯較低,楊柳[9]的相關研究結果與之相符,進一步證明了疼痛規范護理管理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避免患者術后出現劇烈疼痛,并能減少患者術后重度疼痛發生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疼痛評分>3分發生次數。采取疼痛規范護理管理時,是在傳統護理管理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管理內容,其主要采取定量的方法,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狀況,從而能促進醫護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疼痛狀況,并給予患者針對性鎮痛處理,有效提高鎮痛效果,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0]。
綜上所述,疼痛規范護理管理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在開胸術患者術后疼痛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推廣運用價值。
[1]陳雯,吳蘭笛,韓衛麗,等.開胸術后疼痛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4):181-183.
[2]金江利,何曉丹.冰敷對緩解開胸術后疼痛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7(22):2078-2079.
[3]許慶珍,宋瑰琦,單麗梅,等.術前疼痛教育對開胸術后疼痛控制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0):1-4.
[4]宮海斐,王大紅,劉國鳳,等.個性化疼痛護理在開胸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5,28(3):78-79.
[5]鄭書芹.開胸術后患者疼痛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4):61-62.
[6]徐西西,周敏洪,蔡歡歡,等.冰敷緩解開胸術后疼痛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22):66-68.
[7]陳海燕,劉慧.經鼻氣管內吸痰在開胸術后患者呼吸道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4,28(17):1629-1631.
[8]葉永菁,楊悅.開胸術后患者疼痛護理規范[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2):129-131.
[9]楊柳.疼痛規范護理管理對開胸術患者術后疼痛的控制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1):240-241.
[10]韓珺.開胸術后疼痛的護理規范[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4,24(6):68-6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