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娟 胡昌學
“黨建+”提高黨建工作牽引力
梁敏娟 胡昌學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探索推行“黨建+”模式,構建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新機制,進一步增強黨建工作實效。
該縣根據地處三省區交界的特點,積極開展聯建共建工作,傾力打造湘、黔、桂三省(區)“民族親情邊界帶”,探索出“聯合黨建、聯合調解、聯合發展,共享政策”的“三聯一共享”黨建新模式。2016年以來,該縣聯合鄰近的貴州省黎平縣、湖南省通道縣,堅持“同屯同待遇,政策兩邊享”原則,形成了組織聯建、項目聯動、產業聯創、農事聯議、邊界聯防的“五聯型”基層黨建新格局。
自黔桂兩省成立“登曬聯合黨支部”來,先后選舉產生了兩屆“兩委”班子,“班子成員既有貴州籍也有廣西籍,在邊界聯合黨支部的帶領下,兩省(區)群眾同建一所學校,同修一條公路,同建一座鼓樓,同過一個民族節日。經過聯合黨支部的申請,市、縣人民政府的批準,貴州籍中小學生同樣可享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贈送的“免費午餐”,廣西籍畢業后的小學生也可以去貴州省上初中。

自該縣林溪鄉張王屯與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嶺沖村、高友村與湖南省的西村跨省區成立“湘桂聯建黨支部”后,統一周邊村寨發展思路,打造和諧、富民、親情邊界。近幾年來,打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湖南省邊界3個鄉鎮8個村寨的公路網,每年定期組織開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動,聯合黨支部還成功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多件。目前,周邊村民種植茶葉1萬余畝,油茶和毛竹均超過2萬多畝,村屯森林覆蓋率達85%。“寨改”“水改”“電改”“灶改”工程全面完成。
該縣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項目,以及“兩茶一竹”產業集群區的帶動,突出“行業”特點,立足“優勢互補、互利雙贏、自愿參與”的原則,深入開展“黨建+村企聯建”活動。企業以開發式幫扶、定向式幫扶、救濟式幫扶等形式為群眾解決實際難題,村屯以資源性服務、軟環境服務、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等服務企業。
該縣石門沖國家3A級景區與丹洲鎮風東村、貴廣高鐵駐三江第一經理合同段與同樂鄉高培村等20多個村企積極開展“村企聯合黨支部”創建活動,為群眾辦好事實事200多件,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受益群眾達4萬多人。通過聯建活動,村企之間進一步實現資源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也促進了該縣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黨建+幫扶”,落實結對幫扶脫貧措施。按照縣委、縣政府“一幫一聯”工作部署,采取多項措施,進一步明確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工作責任和幫扶項目,干部幫扶機制全面落實,通過實施定點包戶幫扶,精準幫扶實現全覆蓋。創新推進脫貧會商制度,針對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實施專責小組專題會商,定期研究解決問題,保障了工作穩步推進。通過扎實開展“百企扶百村”等行動,進一步健全了社會幫扶機制。落實考評機制,實現脫貧攻堅與績效考評有效銜接,促進了工作深入開展。
“黨建+產業”,整合資源實施扶貧開發。扎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增強造血能力。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工作,立足本地資源做文章,圍繞山上“茶”、林下“藤”、地里“菜”、稻田“魚”、溪邊“鵝”立體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引導農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為把黨建工作更好地融入產業扶貧建設中,在農業產業化項目中積極打造“黨建扶貧示范點”“黨員示范種植基地”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茶葉種植專家在為群眾講授如何修剪茶苗
“黨建+培訓”,提升脫貧攻堅技能本領。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干部抓黨建促扶貧工作水平,提升精準扶貧對象技能本領。一方面,組織鄉村干部、“第一書記”和指導員開展了以基層黨建助力脫貧攻堅、建檔立卡、產業扶貧、社會扶貧、勞動力轉移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建+”脫貧攻堅專題培訓,針對精準扶貧工作中應知應會政策及業務知識進行培訓。另一方面,邀請農業、扶貧部門的技術員和專家,對精準扶貧對象進行了黨的扶貧政策宣傳和種養加產業知識技能培訓,組織駐村干部、黨員中的農業技術能手深入到貧困戶家中“傳、幫、帶”,既扶智又扶技,積極開展脫貧知識技能培訓。2016年以來,全縣共開展各類培訓100多期,參訓黨員干部達8000人次。■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組織部)